中國文化史上的四次大發現,每次發現意義重大,都與文字典籍有關

2020-11-29 小話詩詞

我國文化史上確實有過幾次重大的發現,由於這幾次發現在不同程度上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殘缺,並對我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研究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因此人們吧其中影響最為深遠,意義最為重大的四次發現定性為我國文化史上的四大發現。還必須強調一下,這四次發現都與文字典籍有關

具體來說,是哪四次呢,每一次的發現又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文化的意義呢?

第一次,就是在漢武帝末年「古文經書」發現,發現的地點是山東曲阜

當時漢朝的魯國(諸侯國)的魯恭王劉餘從曲阜孔子的舊宅牆壁中發現了大量的古籍,可能是劉餘為了修葺孔子的舊家宅吧,那這次發現的古籍都是什麼呢?

原來是一些篆文寫成的簡書,經過整理後發現原來是春秋時期的《尚書》、《禮》、《論語》、《孝經》等書,當時這些件數一經發現,就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因為在孔子舊宅發現的這些件簡書不管是章節篇幅還是內容上,都與漢武帝時期的通行的《尚書》、《禮》、《論語》、《孝經》等著作不同了,因此這些簡書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激烈爭論。

他們爭論的焦點就是「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地位。因為在漢武帝時期將《尚書》、《禮》、《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著作定為經學。

可以說這一次的發現,直接推動了學術界的交流與討論,對當時歷史和文化的研究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漢武帝繪像

第二次,就是在西晉初年晉武帝時期,《汲冢竹書》的發現

《汲冢竹書》發現的地點是魏襄王的陵墓,而且這次的發現竟然是出自於一次盜墓行為。晉武帝鹹寧五年(公元279年),汲郡有一個叫不準(fǒu biāo)的盜墓者,他在盜掘一座古魏國墓冢時發現了大量的簡書,後來人們根據墓中出土的陪葬品等判斷,這座古魏國墓的主人就是戰國時期的魏襄王。

據說這批竹簡的數量相當巨大,搬運時總共裝了幾十車。其簡文皆用「蝌蚪文」(也就是戰國古文字)寫成,難認難讀。

晉武帝司馬炎繪像

經過晉朝學者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釋讀與整理,最終將這批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簡書校訂完成,他們整理的結果就是,這批簡書有先秦古書約十餘種,共七十五篇。因為這批簡書是在汲郡古墓裡發現的,所以被人統稱為《汲冢竹書》,或叫《汲冢書》。

在這篇簡書中包括編年史《紀年》十三篇,也被後人稱作《竹書紀年》。《竹書紀年》以三代帝王紀年,先記夏、商、西周之事;再用春秋時期的晉國紀年去記錄春秋之事;最後以魏國紀年記錄戰國之事,至魏襄王二十年而止。

《紀年》是《汲冢竹書》中最為重要、學術價值最高的一種古籍。《竹書紀年》裡面的記載,尤其是對於夏商周三代的記載,在很大程度上與司馬遷的《史記》不同,成為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資料

《竹書紀年》書影

第三次,就是在1889年,河南「殷墟」甲骨文的發現

甲骨文是大多刻在龜甲殼和牛骨上的殷商文字,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象形意義也比較明顯。

甲骨文

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最早被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們找到,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是古代留下來的遺物,只當作包治百病的藥材「龍骨」使用。當地農民撿來當龍骨賣給藥店,藥店又轉賣給古董商人,古董商人又轉販京津地區有一些為知識分子所收藏。

經過研究,在1889年,經過一些學者的研究,他們認出甲骨上的文字為商代文字。從此引起收藏,購買和研究甲骨文的熱潮,並形成了一門新學科——甲骨學。甲骨文的發現,把我國的文字歷史提早了幾百年,使商朝研究有了可信的史料。

第四次,是1889年敦煌經卷的發現

敦煌經卷亦稱敦煌文書、敦煌遺書、敦煌卷子,是指在中國甘肅省敦煌縣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出土的4——11世紀多種文字的古寫本。自從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開鑿第一窟以後,寫經造像活動代代相沿。

北宋仁宗時期,西夏進攻敦煌,僧眾為避兵火,將大批文書藏於洞窟之復室中,然後砌一泥牆於外,並於其上繪畫,以此作為偽裝。此後,這些文書便被封存於該私室中達900多年,成為名聞中外的敦煌遺書。

敦煌月牙泉

敦煌經卷和甲骨文被譯出幾乎是同時的。1889年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年了。敦煌經卷原藏於敦煌石窟密洞中,藏書總數達兩萬餘卷,大部分是佛經,道經等經卷,還有史、子、集、詩、詞、曲、賦、通俗文學、圖經、方志、醫書、曆書等。

敦煌寶卷涉及範圍極廣,除了用漢字抄寫外,還有用梵文、藏文、龜茲文、回鶻文等西域或少數民族文字抄寫的。這些藏書是研究我國學術文化發展的寶貴文獻,可惜這些文獻不被當時的中國政府所重視,大多被外國人所劫走,使中國文化蒙受了一次巨大的損失。

敦煌經卷

不過隨著敦煌寶卷的被劫掠,敦煌的名字也響遍了全世界,研究敦煌文物也得以形成了一門專門學問——敦煌學。

敦煌經卷,我覺得叫叫敦煌遺書更準確,敦煌遺書的發現,推動了與中世紀中亞、中國有關的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文學、藝術、書志學、歷史地理學和科技史等的研究。這是中華文明成就對世界文化寶庫的重大貢獻。

敦煌遺書

總之,我國文化史上的這四次發現,不僅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殘缺,還對我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研究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那些神奇動物
    《中國古代神奇動物圖鑑》 五色神石 編著 孟憲龍 繪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孫珺)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的神奇動物都有哪些?
  • 權威發現:人類最早文字並非中國的甲骨文,而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字
    研究人類文字的發展,對研究整個人類歷史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印度哈拉帕遺址、希臘克裡特島和美洲的瑪雅遺蹟中都發現了刻有象形文字的遺物。目前,世界公認的人類最早文字是《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裡記載的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烏魯克文化遺址中所出土的象形文字,迄今為止,共發現了兩千多個,大多寫於泥板之上,但這種象形文字還未釋讀成功,所以不知其意,此外,還有克裡特島、哈拉帕和瑪雅文化中的象形文字都沒有被釋讀出來。
  • 王寧老師丨語言文字與文化認同——談港澳中文教育的重大意義
    《蓮香海闊,語重情深》書影 語言文字與文化認同 ——談港澳中文教育的重大意義《中國大百科全書》指出:在一般情況下,第一語言稱為母語,也就是一個人所屬民族的民族語言,也稱本族語。而第二語言,也就是非母語語言,則是境內其他民族的語言或外語。在談到「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時,《大百科全書》還明確指出:「大多數民族語,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別或大或小的若干方言,同時都以其中之一或者以某一方言為基礎形成的共同語作為這個民族的標準語」。
  • 中國考古大發現
    取釋疑、解謎、改寫、補寫、印證歷史的角度,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記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領域的32次重大考古發現——從窺探高原王國的秘密到發掘神秘的地下宮殿,從尋覓田野巖畫到解讀石窟雕塑……所收考古大發現,涵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通過一個個迷人的考古故事,展示了中華文明曾經的輝煌。
  • 專家稱浙江考古發現符號是否為最早文字待商榷
    本報2013年7月9日刊發的消息《中國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發現》引起史學界高度關注,各大媒體與網站紛紛轉載。針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中國發現最早算具《算表》 可做乘除法和開方(圖)
    7日上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四次成果發布,此時距離第三次成果發布已有一年。在第四輯的整理報告上,共收入3篇清華簡文獻,重現了古代最早實用算具的真容,對歷史學、文獻學、科技史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  據介紹,目前清華簡的整理工作已近一半,未來成果的發布數量將達13至15輯之間。
  • 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目前,我國考古學學科門類日臻完備,從航空遙感考古,到水下考古,從疾病考古學到公共考古學,都有相應的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員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有些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齊魯書社新近出版的《中國考古大發現》(增訂本)所涉及主體內容屬于田野考古學範疇。「田野考古學」概念由西方考古學者於20世紀初正式提出。
  • 尋找國家典籍博物館中的「寶藏」實景解謎遊戲帶你看典籍大展
    這是國家典籍博物館結合「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甲骨文記憶展」傾力打造的全新的實景解謎遊戲。該項活動聘請了各方專家,跨界文博、教育、遊戲,旨在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悠久的典籍文化傳遞給更多觀眾,讓公眾感受古籍的永恆魅力。
  • 象形文字活化石"水書"傳承水族歷史
    有關專家認為,水書相當於漢族的《易經》,內容博大精深,是水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水族古文字的進一步發現,對於解讀水族的文化內涵,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 太空梭重返太空意義重大 每一次發射都是奇蹟
    復飛關係空間站建造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龐之浩研究員對記者說,這次飛行關係到美國載人航天的未來,從各方面來說,都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美國的載人航天項目可能會被永遠終止。」  龐之浩說,「發現」號的這次飛行,受關注程度之所以不亞於1981年美國太空梭的首次發射,是因為美國太空梭復飛意義重大。
  • 民族典籍翻譯研究的學科基礎與發展目標
    三是語言學(linguistics),這個語言學不是指現在所謂的形式主義或功能主義語言學,筆者所說的語言學涉及語言譜系的重新認識,比如說漢藏語系,實際上涉及印度文化和藏族文化古典之間的關係,這個語言學實際包括的比較多,比如季羨林研究的吐火羅語,陳寅恪研究的新疆的西北的碑誌等,都是筆者所說的語言學研究領域,就是語言和文字在一起
  • 「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省圖開展 帶您走進典籍發展圖卷
    「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省圖開展 帶您走進典籍發展圖卷       本報訊(記者吳夢琳)省圖書館8月14日開啟「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介紹中華典籍的發展和流變,呈現輝煌燦爛的典籍發展圖卷。
  •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四)中國文字的發展,從歷史上就有三條發展脈絡。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二條:中國方塊漢字的發展脈絡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脈絡,此篇文章,我們就來論述中國文字的第三條發展脈絡,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字的發展脈絡。什麼是「中國民俗文字」?
  • 這才是中國:中國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化史簡說
    文\金岷彬 圖\金岷彬金岷氏認為,在中國文字的發展和字形演變史上,有三次性質明顯的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工。(一)第一次,在商周時代,這是從現在能見到的上古時代的文字字形而得出的觀點,或許真正的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工還要早於商代,但這需要以後的考古證據來證實。
  • 鄧聰:「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
    2017年4月20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2017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四講在考古研究所八樓多媒體廳舉行。香港中文大學鄧聰教授作了題為「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的精彩報告。
  • 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典籍的英語名稱
    說到中國古代文化,四書五經和四大名著肯定是少不了的。近幾年,不少外國友人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向他們介紹咱們的古代文學典籍,先把下面這些說法記下來吧!Classics   《 詩經 》 The Book of Songs   《 書經 》 The Book of History   《 易經 》 The Book of Changes   《 禮記 》 The Book of Rites   《 春秋 》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古代典籍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
    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 成都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世人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這些木牘的內容,初步分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大類。其中,官府文書類木牘涉及內容應與漢高祖時繳納賦稅的法令和漢武帝時「算緡錢」有關,為研究西漢時期賦稅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而巫術類木牘中,涉及內容主要與婦女求子術和禳災術有關。比如,有木牘寫著「女子視欲得男者,禹步三,□□□取□」的內容。
  • 考古發現最早的中國,距今4300多年,出土兩個文字一個至今無解!
    眾所周知,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薪火相傳至今,那麼最早的中國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呢?山西考古發現一座上古遺址,距今4300多年,揭開了最早中國的神秘面紗,而且還出土了兩個文字,其中一個至今無解,至少爭議頗大!所謂「中國」的直接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青銅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