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聰:「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

2020-11-30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年4月20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2017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四講在考古研究所八樓多媒體廳舉行。香港中文大學鄧聰教授作了題為「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的精彩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陳星燦研究員主持並點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學生們聆聽了這次講座(圖1、2)。

  圖1 講座現場

  圖2 陳星燦所長主持鄧聰教授樹皮布文化講座及觀察、討論蘇拉威西樹皮布實物

  樹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發明,由樹皮布製成衣服可以相當華麗,不是野蠻落後的標誌,而是文明進步的象徵(圖3)。樹皮布在人類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十六世紀以前,穿著樹皮衣民族橫跨非洲、東亞以至中美洲,而樹皮布是樹皮紙前身,樹皮紙與真紙起源有著密切關係。在講座中,鄧聰教授分別從七個方面對「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圖3 華麗樹皮衣,一洗野蠻的誤解

  一、樹皮布研究歷史

  樹皮布(Bark Cloth, Bast Cloth, Tapa)是一種由拍打技術製作成的布料,與紡織布的經緯織造技術系統完全不同。製作者將樹皮的纖維經溼潤後再長時間拍打,使韌皮纖維交錯在一起,成為片狀的樹皮布料。不同的細小樹皮布料,又可被拍打連接。

  鄧聰教授首先指出,根據近年來的考古資料顯示,樹皮布曾經廣泛分布於世界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太平洋島嶼有關樹皮布的研究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1888年德國考古學家MaxUhle公布在墨西哥瑪雅文化的範圍,發現了製作樹皮布的石器工具,並與已經掌握的少數民族的材料進行對比。18世紀,東南亞民族學的研究也為樹皮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並不斷影響到美洲相關領域的研究。在如此大的範圍內,樹皮布文化的淵源何在,樹皮布文化的擴散過程及其一連串人類社會文化的相關問題,是世界考古學上重大課題之一。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南中國以環珠江口地區新石器時代樹皮布如雨後春筍,結合東南大陸及島嶼考古學發現,樹皮布文化真面目終出在考古揮鋤下重見天日。

  1996年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共同發掘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了幾件樹皮布石拍,從層位及共存遺物證實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樹皮布傳統(圖4、5)。就中國大陸新石器文化研究來說,在環珠江口一帶大灣文化裡所發現的為數不少的樹皮布石拍,是中國大陸目前所知惟一年代最早,且科學性最強的與樹皮布技術有關的資料。其對東南亞大陸及島嶼、環太洋洲、美洲Tapa 文化起源問題的解決,或是過去南島語系在大陸地區分布等問題的探索,提供了一項關鍵性的線索。

  圖4 1996年社科院及中文大學在香港南丫島揭露兩處房址遺蹟

  圖5 1996年在大灣房址遺蹟周圍發現曾使用破損三件樹皮布石拍

  二、古文獻中的樹皮布舉例

  中國、印度和爪哇在古代典籍中都有很豐富關於樹皮布的記載,中國方面,《韓詩外傳》中有謂原憲戴的「楮冠」,應當是指楮樹皮所製作帽子。日本學者那波利貞很早就指出,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可能是Tapa樹皮布最早的音譯,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荷蘭學者Rene Teigeler認為最遲在九世紀印度史詩中已有多次dluwang樹皮紙的表達。

  三、民族考古學樹皮布研究

  吸取民族學中樹皮布製作的經驗,鄧聰教授受到加拿大樹皮布文化學權威託爾斯泰(Paul Tolstoy)較大的影響。鄧教授是石器方面專業的出身,配合考古學的角度,對目前已發現的樹皮布石拍進行了研究。中國民族學方面,鄧聰教授介紹了雲南西雙版納愛尼族、基諾族以及海南黎族等少數民族的樹皮布工藝的調查,把南中國以至東南亞相關民族學資料作廣泛對比分析。最後,鄧聰教授強調我們應當注意,考古學家所進行的樹皮布的調查與一般民族學手段並不相同。考古學者除充分考慮樹皮布製作工藝外,重視對考古學出土石拍的解釋,從民族學上研究得到啟示(圖6)。

  圖6 Gintu村仍保留以石拍拍打樹皮工藝

相關焦點

  • 廣西或為史前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在紡織布出現之前,我國南方地區的人們開始利用樹皮製作衣服,由此形成的樹皮布文化成為了人類服飾文化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皮布技術出現於距今7000多年前,在之後的發展中影響至整個環太平洋地區,對環太平洋地區文明進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至今在一些地區仍有較多土著民族使用樹皮布。
  • 「黎族服飾始祖」樹皮布:消逝中的無紡文明
    「婦人服緦緶,績木皮為布,陶土為釜」,這是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記載的當時黎家百姓生活的場景。這其中提到的「績木皮為布」指的就是樹皮布。 「它是一種無紡織布,使用在麻和木棉纖維之前,是當時古代海南的少數民族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鄧聰教授指出,樹皮布又有多種稱謂,例如榻布、答布、都布、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等。
  • ...鄉土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走過3000年滄桑的黎家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 本報記者 王凱 攝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之一,著實令海南島上的100多萬黎胞高興:他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和重視。
  • 中國古人的智慧——用世界最毒樹的樹皮製作貼身之衣
    樹皮布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時代,在先祖們還沒有掌握棉紡織技術時,人們用樹皮製作成墊單、衣服、腰帶等生活製品,由《東觀漢記》可知,在漢朝時,人們就用樹皮製冠,樹皮布見證了人類從無紡布到有有紡布的歷史。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在黎族地區,可用來製作樹皮布的樹木有很多,如厚皮樹、黃久樹、箭毒樹、構樹等,其中構樹古稱"樹",學名"楮樹"。
  • 還原嶺南先民生活:成年禮拔門牙 製作樹皮布
    粵港澳三地聯手推出的年度大展「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於1月6日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展覽呈現了過去30年來考古工作者們潛心破譯的深埋地下的「無字天書」的累累碩果,展現歷史上曾經頗受歧視的「南蠻之地」鮮為人知的璀璨歷史。30年來粵港澳地區的考古,到底為我們展現出怎樣一幅早期嶺南的歷史圖景?
  • 小毛驢旅遊景點介紹,第十三站:樹皮布黎族服飾始祖
    樹皮布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是以植物樹皮為原料,經過石拍或木槌工具打製成型以後製成的最古老的人類衣服原料。儘管當時紡織技術和效率低下,但樹皮布原料豐富且採集技術相當嫻熟,成品結實耐用,因此樹皮布仍然是許多邊遠貧困地區人們的蔽體禦寒之物。直到20世紀中葉,樹皮布才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海南島黎族留下來的樹皮布製作技術,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無紡技術,是民族文化的珍寶。
  • 匠興之路尋找手工藝——活化石技藝 黎族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的技術。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古代典籍記載,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島便出現了樹皮布。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是以植物樹皮為原料,經過石拍或木槌工具打製成型以後製成的最古老的人類衣服原料。樹皮布見證了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是以植物樹皮為原料,經過石拍或木槌工具打製成型以後製成的最古老的人類衣服原料。樹皮布見證了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
  • 「樹皮布、龍被」列為海南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對象
    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項目近日啟動,「樹皮布」、「龍被」等被為保護對象。     經專家審核,文身、樹皮布、黎族扎染工藝、龍被、儋州調聲、黎族土鼓舞、文昌盅盤舞、黎族民間剪紙和臨高人偶劇九項,成為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項目。     據介紹,這九個項目的特色和價值都達到相當高度。
  • 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
    原標題: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  此次展覽共分八個部分,展出黎族五大方言區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黎族織錦、服飾、配飾100餘件套,包括無紡布(樹皮布)、麻紡布、木棉紡及海島棉、黎族傳統織錦等民族傳統特色織物,集中體現了海南黎族哈、杞、潤、賽和美孚五大方言區的傳統美學文化。
  • 考古學者:隋唐洛陽城設計「法天象地」是當時世界性大都市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25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考古隊隊長石自社副研究員25日說,隋唐東都洛陽城的設計採用「法天象地」理念,通過與洛陽盆地的山水融合,成為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的典範。隋唐洛陽城面積約47平方公裡,人口逾百萬,是當時世界性的大都市。
  • 此野草人稱「中國草」,樹皮千年不腐,國寶級植物,卻很少人認識
    ,特別是南方地區生活的人,他們只會認為餃子不過是生活中常見的手工食物而已,沒有多大的特別意義,與北方人的看法完全不同。除了這種特別有文化意義的東西之外,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還有一種植物被稱為「中國草」,如今被廣泛應用到各個經濟領域,並且做製成的產品遠銷海內外。啥植物能稱得上是「中國草」?是否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支撐呢?
  • 鄧聰——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這就是我所堅定的信念源源不斷的動力驅使著我在軍旅道路上奮勇前行7年的軍旅生涯,鄧聰經歷了許多,也獲得了許多。2016年他參加抗洪搶險事跡突出被新華社評為「新時代90後個人代表」。
  • 樹皮之美 豔若雲裳
    它們就像女人一樣,一心追求著適合自己身材的漂亮衣服——樹皮。世界樹木種類眾多,樹皮亦絢麗多彩,讓我們徜徉於林木之間,一起發現樹皮之美。        樹皮是樹木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植物形態解剖學知識,樹皮由外到內包括外表皮、周皮和韌皮部。外表皮是樹木最外部的死組織,由角質化的細胞組成。周皮是由木栓層、木栓形成層和栓內層組成,周皮形成後,外表皮就會脫落。
  • 它的花朵像火焰,樹皮是風溼良藥,卻不知在民間種植它有特別意義
    今天咱們來說一種樹木,它的花朵像火焰一樣,樹皮還是風溼良藥,卻不知在民間種植它有特別的意義。這樹木就是無憂花,為常綠喬木,它的高度最高可以達到20米。葉子有小葉5-6對,嫩葉略帶紫紅色,小葉近革質,長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倒卵形。
  • 建陽市水泥仿樹皮護欄_仿樹皮護欄價格
    建陽市水泥仿樹皮護欄_仿樹皮護欄價格建陽市水泥仿樹皮護欄_仿樹皮護欄價格 水泥仿木頭欄杆的外觀細緻美觀,如果人們不仔細觀察它們,水泥防腐木樹皮欄杆甚至可以做到以假亂真,就像是木材,它們聞起來還有木材的清香味,讓人呼吸到新鮮空氣。水泥仿樹皮藝術欄杆在我們的生活中被普遍使用。你知道怎麼做水泥仿樹皮護欄嗎?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今天,人們通過考古成果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先秦時期的古代蜀國並非傳說中的『不曉文字,未知禮樂』,先民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它所代表的文明體系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說。  考古,似乎「改變」了成都的過去,不斷以可觸摸、可感知的方式重塑歷史上的天府之國,為今天成都文化名城建設尋覓著豐沛的精神給養。
  • 印度菩提樹皮
    印度菩提樹皮(《中國藥植圖鑑》)【來源】為桑科植物思維樹的樹皮。【植物形態】思維樹(《酉陽雜俎》),又名:卑缽羅樹(《大唐西域記》),菩提樹(《酉陽雜俎》),印度波樹、印度菩提樹。常綠禿淨大喬木,高達30餘米。幼株常附生於其它樹上。樹幹有極大的凹凸部,分枝擴展,垂生氣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