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或為史前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2021-01-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廣西或為史前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2014年01月13日 14: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大偉 龔世揚 王春豔

字號

內容摘要:廣西作為樹皮布文化的發現地之一,對於研究樹皮布文化的起源、演化以及擴散等問題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環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遷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廣西;史前;樹皮布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廣西作為樹皮布文化的發現地之一,對於研究樹皮布文化的起源、演化以及擴散等問題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環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遷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在紡織布出現之前,我國南方地區的人們開始利用樹皮製作衣服,由此形成的樹皮布文化成為了人類服飾文化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皮布技術出現於距今7000多年前,在之後的發展中影響至整個環太平洋地區,對環太平洋地區文明進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至今在一些地區仍有較多土著民族使用樹皮布。而樹皮布文化的起源及擴散過程中的一連串與人類社會文化相關的問題,成為世界考古學的重要課題。

  廣西樹皮布文化歷史久遠

  關於樹皮布文化起源地,有較多學者結合考古發現的樹皮布製作工具——樹皮布石拍,以及今天民族考古學中所見到的樹皮布製作技術,普遍認為這一文化起源於中國華南地區。近年來,考古學者鄧聰又提出了樹皮布石拍的起源地為嶺南地區的觀點。在這些研究中,學者多聚焦在廣東、臺灣、香港、海南等地,而廣西地區的樹皮布文化僅在一些論文中簡單提及,並未做深入研究。

  目前,廣西發現樹皮布石拍的考古遺址有6處,分別為革新橋遺址、感馱巖遺址、曉錦遺址、六卓嶺遺址、坡六嶺遺址和音墟遺址,出土的樹皮布石拍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複合型石拍,在使用時需要裝柄成為複合工具,年代大致在距今7000—4000年間;另一種為棍棒型石拍,可能出現於距今3000年前,並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海南、雲南等地部分少數民族製作樹皮布的工具均為這種類型。與各地出土的石拍相比,廣西的樹皮布石拍代表了比較古老的石拍類型。出土樹皮布石拍的考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中期,其中革新橋遺址的年代最早。在文獻中,如晉代顧微的《廣州記》、明末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等,對廣西地區使用和製作樹皮布情況均有記載。可見,廣西地區的樹皮布文化自新石器中期出現,貫穿整個歷史時期,並一直延續到近代。

  20世紀90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在環珠江口發現了大量的樹皮布石拍,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視。學者通過對各地出土石拍類型進行梳理發現,環珠江口出土的樹皮布石拍距今7000—6000年,而越南北部馮原文化的樹皮布文化則距今4000—3500年;馬來半島的稍晚,在距今3500年前後;菲律賓和我國臺灣的則不超過距今3500年;太平洋島嶼是樹皮布文化最盛的區域,年代在距今3500年之後,至於美洲中部的則不超過距今2500年時間。代表大灣文化的廣東鹹頭嶺遺址出土的樹皮布石拍是目前全球最早的,距今6808±53年,且該結果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2012年,廣西革新橋遺址的發掘報告出版,報告中測定的年代經過校正後為距今7052±95年,對比廣東鹹頭嶺遺址的年代(距今6808±53 年),可以看出,革新橋遺址比鹹頭嶺遺址的年代稍早或基本處於同一時期。以革新橋遺址為代表的革新橋文化和以鹹頭嶺遺址為代表的大灣文化相對比,大灣文化明顯比較進步,如革新橋文化以石器為主,其中包含較多打制石器,而大灣文化石器相對較少,以磨製石器為主;革新橋文化發現陶器較少,大灣文化陶器比較發達,以白陶和彩陶為主,且製作精美;革新橋文化經濟生活以漁獵和採集為主,而大灣文化可能已出現農業。對比兩處考古學文化的特徵,可以明顯看出,革新橋文化的文化面貌比較原始。因此,在史前時期,廣西地區和珠江口地區可能存在著頻繁的文化交流,樹皮布文化的起源地很有可能在廣西。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彥)

相關焦點

  • 鄧聰:「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
    圖1 講座現場  圖2 陳星燦所長主持鄧聰教授樹皮布文化講座及觀察、討論蘇拉威西樹皮布實物  樹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發明,由樹皮布製成衣服可以相當華麗,不是野蠻落後的標誌,而是文明進步的象徵(圖3)。樹皮布在人類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 「樹皮布、龍被」列為海南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對象
    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項目近日啟動,「樹皮布」、「龍被」等被為保護對象。     經專家審核,文身、樹皮布、黎族扎染工藝、龍被、儋州調聲、黎族土鼓舞、文昌盅盤舞、黎族民間剪紙和臨高人偶劇九項,成為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項目。     據介紹,這九個項目的特色和價值都達到相當高度。
  • ...鄉土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走過3000年滄桑的黎家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 本報記者 王凱 攝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之一,著實令海南島上的100多萬黎胞高興:他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和重視。
  • 還原嶺南先民生活:成年禮拔門牙 製作樹皮布
    粵港澳三地聯手推出的年度大展「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於1月6日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展覽呈現了過去30年來考古工作者們潛心破譯的深埋地下的「無字天書」的累累碩果,展現歷史上曾經頗受歧視的「南蠻之地」鮮為人知的璀璨歷史。30年來粵港澳地區的考古,到底為我們展現出怎樣一幅早期嶺南的歷史圖景?
  • 匠興之路尋找手工藝——活化石技藝 黎族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的技術。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古代典籍記載,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島便出現了樹皮布。
  • 「黎族服飾始祖」樹皮布:消逝中的無紡文明
    「婦人服緦緶,績木皮為布,陶土為釜」,這是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記載的當時黎家百姓生活的場景。這其中提到的「績木皮為布」指的就是樹皮布。 「它是一種無紡織布,使用在麻和木棉纖維之前,是當時古代海南的少數民族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鄧聰教授指出,樹皮布又有多種稱謂,例如榻布、答布、都布、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等。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是以植物樹皮為原料,經過石拍或木槌工具打製成型以後製成的最古老的人類衣服原料。樹皮布見證了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是以植物樹皮為原料,經過石拍或木槌工具打製成型以後製成的最古老的人類衣服原料。樹皮布見證了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
  • 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
    原標題: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纖維製作衣服,西漢時期已有精美的「廣幅布」被作為「歲貢」的珍品,海南島也因黎錦成為了中國棉紡織業的發祥地。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古人的智慧——用世界最毒樹的樹皮製作貼身之衣
    樹皮布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時代,在先祖們還沒有掌握棉紡織技術時,人們用樹皮製作成墊單、衣服、腰帶等生活製品,由《東觀漢記》可知,在漢朝時,人們就用樹皮製冠,樹皮布見證了人類從無紡布到有有紡布的歷史。古代的黎族人民多用楮樹樹皮捶成布來製作衣物,已故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運英老人曾介紹,見血封喉樹是製作樹皮布的最佳樹種,用這種樹製作成的樹皮布不僅經久耐洗,而且柔軟、白淨。要把樹皮製作成衣有七個步驟,扒樹皮、修整、將樹皮放在水中浸泡脫膠、漂洗、曬乾、拍打成片狀和縫製。儘管工序繁多,但用的工具並不多,主要有鉤刀(砍刀)、木槌、木棒等,其中以錘打工具最為重要。
  • 新證據表明,臺灣不是南島語系唯一起源
    但在2日至6日召開的中國東南及環太平洋地區史前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南島語系也可能起源於其他地區。「臺灣並不是南島語系向南擴散的唯一出口。利用各種機會和條件,南島語系同樣可以經過福建和兩廣沿海地區擴散。」臺灣考古學家臧振華說。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長期以來,仰韶文化成為認識、定位周邊其他史前文化年代的比照標尺。仰韶文化也是我國史前影響最深遠的主幹性文化。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通過對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系統分析,提出多元一統或多元一體「重瓣花朵」理論,指出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現代中國的根基深植於遙遠的史前時期,是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中國史前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
  • 小毛驢旅遊景點介紹,第十三站:樹皮布黎族服飾始祖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黎族服飾始祖樹皮布。2005年,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被海南省政府列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 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國 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大衛世界史前史,人類起源篇,單地多地起源的爭論,寫完我挺中國
    歡迎來到大衛觀世界史前史,人類起源篇,這是第三章。之前大衛寫了考古學家如何根據所發現的化石判定年份,以及三個階段代表人種探尋世界的足跡,順便還聊了一下尼安德特人與智人的關係。這一篇主要聊一下古人類研究學者關於單地起源還是多地起源的爭論。
  • 大衛觀史前史,人類起源終,起源的假想,豆瓣KFK及日本EVA的企圖
    各個大洲的人類考古學家,得出了多地起源演化結論。至此單地起源說和多地起源說的紛爭不斷。好在他們在現代人的祖先是智人,並且起源於非洲的情況達成了共識。女媧造人03來自科學的力量-達爾文進化論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
  • 它是中國古老文化的首傳之地,地位如同印度的鹿野苑
    世界最美山峰 南迦巴瓦峰林芝、米林和工布江達三縣古稱工布地區,這裡是古老象雄文化的源頭之一,西藏文化的起源之地它究竟有哪些古老的文化傳統,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就讓我們走進林芝,揭開它古老神秘的面紗吧。一、西藏文化的源頭:林芝地區歷史之古老,可以追溯到西藏的史前時期。這裡是西藏文化的源頭,古象雄文化在西藏傳承發展的第一站。
  • 破解南美史前巖畫中的文化密碼
    在美洲各地發現的史前巖畫,卻是印第安人最早留下的文化印跡。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巖畫被發現以前,在南美洲曾發現過多處史前巖畫,有些巖畫的年代更加古老。 在巴西東北部的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裡的巖畫距今已有2.5萬年的歷史,被認為是南美洲最古老的巖畫,於1991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一篇影響深遠的好文:史前中國的文化基因
    編者按 考古學者陳勝前從考古學理論中達爾文範式的文化基因論出發,結合考古事實與相關學科的認識,整理了部分中國文化基因的史前淵源,有助於今人理解中國文化特性的起源。其主旨一如既往,強調中國悠久的農業史對中國文化、社會與思想的形塑作用。
  • 中國古代史:史前文化的各種類型
    近人的研究證實,中國農業的起源,具有特殊的區域性和獨立性,並非兩河流域傳入。大量考古成果表明,中國史前農業是獨立起源、自成一體的。黃河流域是以粟為主的旱地農業的發源地,長江流域是以稻為主的水田農業的發源地。七八千年前的人類聚落在各大文化區都有所發現,它們同中有異,顯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 中國人的起源,會與古埃及相關?地球上曾經是否有史前文明存在?
    四大文明古國——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如今中國華夏已經存在5000年的歷史,而相對於其他文明古國的存在和中國最相近的也就是古埃及,難道中國人的起源和古埃及相關?面對曾經出土的三星堆以及其他文明的出現,地球上真的有史前文明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