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3日 14: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大偉 龔世揚 王春豔
字號內容摘要:廣西作為樹皮布文化的發現地之一,對於研究樹皮布文化的起源、演化以及擴散等問題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環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遷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廣西;史前;樹皮布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廣西作為樹皮布文化的發現地之一,對於研究樹皮布文化的起源、演化以及擴散等問題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環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遷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在紡織布出現之前,我國南方地區的人們開始利用樹皮製作衣服,由此形成的樹皮布文化成為了人類服飾文化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皮布技術出現於距今7000多年前,在之後的發展中影響至整個環太平洋地區,對環太平洋地區文明進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至今在一些地區仍有較多土著民族使用樹皮布。而樹皮布文化的起源及擴散過程中的一連串與人類社會文化相關的問題,成為世界考古學的重要課題。
廣西樹皮布文化歷史久遠
關於樹皮布文化起源地,有較多學者結合考古發現的樹皮布製作工具——樹皮布石拍,以及今天民族考古學中所見到的樹皮布製作技術,普遍認為這一文化起源於中國華南地區。近年來,考古學者鄧聰又提出了樹皮布石拍的起源地為嶺南地區的觀點。在這些研究中,學者多聚焦在廣東、臺灣、香港、海南等地,而廣西地區的樹皮布文化僅在一些論文中簡單提及,並未做深入研究。
目前,廣西發現樹皮布石拍的考古遺址有6處,分別為革新橋遺址、感馱巖遺址、曉錦遺址、六卓嶺遺址、坡六嶺遺址和音墟遺址,出土的樹皮布石拍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複合型石拍,在使用時需要裝柄成為複合工具,年代大致在距今7000—4000年間;另一種為棍棒型石拍,可能出現於距今3000年前,並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海南、雲南等地部分少數民族製作樹皮布的工具均為這種類型。與各地出土的石拍相比,廣西的樹皮布石拍代表了比較古老的石拍類型。出土樹皮布石拍的考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中期,其中革新橋遺址的年代最早。在文獻中,如晉代顧微的《廣州記》、明末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等,對廣西地區使用和製作樹皮布情況均有記載。可見,廣西地區的樹皮布文化自新石器中期出現,貫穿整個歷史時期,並一直延續到近代。
20世紀90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在環珠江口發現了大量的樹皮布石拍,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視。學者通過對各地出土石拍類型進行梳理發現,環珠江口出土的樹皮布石拍距今7000—6000年,而越南北部馮原文化的樹皮布文化則距今4000—3500年;馬來半島的稍晚,在距今3500年前後;菲律賓和我國臺灣的則不超過距今3500年;太平洋島嶼是樹皮布文化最盛的區域,年代在距今3500年之後,至於美洲中部的則不超過距今2500年時間。代表大灣文化的廣東鹹頭嶺遺址出土的樹皮布石拍是目前全球最早的,距今6808±53年,且該結果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2012年,廣西革新橋遺址的發掘報告出版,報告中測定的年代經過校正後為距今7052±95年,對比廣東鹹頭嶺遺址的年代(距今6808±53 年),可以看出,革新橋遺址比鹹頭嶺遺址的年代稍早或基本處於同一時期。以革新橋遺址為代表的革新橋文化和以鹹頭嶺遺址為代表的大灣文化相對比,大灣文化明顯比較進步,如革新橋文化以石器為主,其中包含較多打制石器,而大灣文化石器相對較少,以磨製石器為主;革新橋文化發現陶器較少,大灣文化陶器比較發達,以白陶和彩陶為主,且製作精美;革新橋文化經濟生活以漁獵和採集為主,而大灣文化可能已出現農業。對比兩處考古學文化的特徵,可以明顯看出,革新橋文化的文化面貌比較原始。因此,在史前時期,廣西地區和珠江口地區可能存在著頻繁的文化交流,樹皮布文化的起源地很有可能在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