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海南島黎族樹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區,包括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及瓊中、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等縣。樹皮布製作技藝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的技術。黎族「縫樹皮為衣」有七個步驟:扒樹皮、修整、將樹皮放在水中浸泡脫膠、漂洗、曬乾、拍打成片狀和縫製。人們利用加工好的樹皮布剪裁縫製帽子、枕頭、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儘管這一技藝分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並不多,其中以錘打工具最為重要。石拍是製作樹皮布的器具,也是樹皮布文化的標誌。
-
黎族樹皮布:從有毒之樹取貼身之衣(組圖)
見血封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毒的樹」。 《中國植物志》一書記載,見血封喉樹是一種桑科植物,「樹液有劇毒,人畜中毒則死亡,樹液尚可以製毒箭獵獸用,莖皮纖維可作繩索」。 正是這種令人驚恐的植物,其表皮纖維豐富且堅韌,不僅可用來做繩索,還能製作樹皮衣。而在王文奇看來,見血封喉樹是唯一適合做樹皮衣的。構樹、厚皮樹的樹皮纖維也是比較堅韌的,但它們依然比不上見血封喉樹。
-
中國古人的智慧——用世界最毒樹的樹皮製作貼身之衣
樹皮布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時代,在先祖們還沒有掌握棉紡織技術時,人們用樹皮製作成墊單、衣服、腰帶等生活製品,由《東觀漢記》可知,在漢朝時,人們就用樹皮製冠,樹皮布見證了人類從無紡布到有有紡布的歷史。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在黎族地區,可用來製作樹皮布的樹木有很多,如厚皮樹、黃久樹、箭毒樹、構樹等,其中構樹古稱"樹",學名"楮樹"。
-
匠興之路尋找手工藝——活化石技藝 黎族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的技術。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古代典籍記載,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島便出現了樹皮布。
-
「黎族服飾始祖」樹皮布:消逝中的無紡文明
沉下心來想想,現在有這麼多工具、人力都難以將樹皮扒下,而在當時那樣的一個社會背景下,沒有很好的勞動工具,僅用石拍這樣簡單的工具就完成了樹皮布製作的繁瑣工序,扒樹皮、修整、浸泡、脫膠、漂洗、曬乾、拍打成片、縫製。由此可見當時黎族村民所擁有的勤勞和智慧。 樹種普遍讓技藝得以延續 「樹皮扒不下來,可能是樹沒選好。
-
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
原標題: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纖維製作衣服,西漢時期已有精美的「廣幅布」被作為「歲貢」的珍品,海南島也因黎錦成為了中國棉紡織業的發祥地。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檳榔谷樹皮衣技藝
近日,由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組織的《尋找匠心人》攝製組一行7人,來到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錄製「非物質遺產」專題片。在為期2天的錄製中,攝製組深入檳榔谷景區非遺村和甘什村,探尋最具黎族文化代表性的樹皮衣製作技藝,展示海南黎族「非遺」魅力。
-
...鄉土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走過3000年滄桑的黎家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 本報記者 王凱 攝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之一,著實令海南島上的100多萬黎胞高興:他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和重視。
-
守藝中華•行走日記 |檳榔谷中瀕臨滅絕的黎族非遺技藝
稍作休整後,採風團隊重新出發來到海南,登陸熱情海島,在那裡深入探訪被稱為中國紡織史「活化石」的海南黎族織錦,聆聽黎族民間故事,品嘗各類黎族美食,還將親臨檳榔谷體驗原汁原味的海南風情……檳榔谷距離三亞市區二十多公裡,這裡周邊是綿延的山脈,檳榔谷就在山脈之中,之所以叫檳榔谷,是因為在這裡種植了眾多婀娜多姿的檳榔,如果說椰子是海南的象徵,那麼檳榔就是黎族人的標誌了。檳榔即是中國「四大南藥」之一,深受中國南方各省以及東南亞地區喜愛,也是黎族人的財富,檳榔樹種下後基本不用管,結了果去摘來賣就好,基本每顆樹每年的果子,可賣7000--10000元。
-
小毛驢旅遊景點介紹,第十三站:樹皮布黎族服飾始祖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黎族服飾始祖樹皮布。2005年,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被海南省政府列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 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國 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纈花黎布 衣被海南
非遺傳承人王瑞妹現場展示黎族織錦技藝。現代黎族樹皮衣。清代龍鳳呈祥圖龍被。現代黎族踞腰織機。開幕式的黎錦服裝走秀。巧手織黎錦,衣被書錦繡。深暗的底色上有色彩斑斕的神龍山鹿,鮮麗的花紋中有通經斷緯的人形舞姿。日前,「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京展出
本報海口9月8日訊 (記者趙優 通訊員李娟娟)9月8日上午,「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
-
鄧聰:「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
十六世紀以前,穿著樹皮衣民族橫跨非洲、東亞以至中美洲,而樹皮布是樹皮紙前身,樹皮紙與真紙起源有著密切關係。在講座中,鄧聰教授分別從七個方面對「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太平洋島嶼有關樹皮布的研究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1888年德國考古學家MaxUhle公布在墨西哥瑪雅文化的範圍,發現了製作樹皮布的石器工具,並與已經掌握的少數民族的材料進行對比。18世紀,東南亞民族學的研究也為樹皮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並不斷影響到美洲相關領域的研究。在如此大的範圍內,樹皮布文化的淵源何在,樹皮布文化的擴散過程及其一連串人類社會文化的相關問題,是世界考古學上重大課題之一。
-
三亞這個用一難吃果子命名的地方,見血封喉皮做衣服,婦女都紋面
如果說苗族文化,以前在雲貴一帶多少有些了解,那麼黎族文化,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親密接觸,所以來到三亞,代表著黎族和苗族人文風情的檳榔谷,就一定是一個必須打卡的景點了。檳榔谷位於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距離三亞市區、亞龍灣、海棠灣都是相對比較遠的,從亞龍灣打車來回,將近兩百塊滴滴車費,不過幾個人分一下,也還是很划算的啦。
-
「樹皮布、龍被」列為海南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對象
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項目近日啟動,「樹皮布」、「龍被」等被為保護對象。 經專家審核,文身、樹皮布、黎族扎染工藝、龍被、儋州調聲、黎族土鼓舞、文昌盅盤舞、黎族民間剪紙和臨高人偶劇九項,成為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項目。 據介紹,這九個項目的特色和價值都達到相當高度。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景區精心打造的黎族文化長廊,是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展示基地。黎族文化長廊長200餘米,分為黎族陶器、黎族織錦、黎族釀酒、黎族樂器、黎族銀器、黎族椰雕、黎族藤竹編等七個展區。 文化長廊展示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原始制陶藝術,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黎族釀酒文化、黎族樂器、貝雕、椰雕、銀器、藤竹編、牛皮凳子等。
-
世界上最毒的樹:樹皮樹葉樹果全部劇毒,比廣東箭毒木還危險
世界上最毒的樹:樹皮樹葉樹果全部劇毒,比廣東箭毒木還危險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綠色的星球。世界上除了海洋,森林的面積也不小。樹木一直是我們的好夥伴。它不但能防風沙,還能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還有很多樹是名貴的中草藥,能「治人生死」。當然,也有一些樹是毒藥,則是能「致人生死」。
-
「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明天在北京開幕
9月8日,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民族文化宮主辦,海南省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展覽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承辦,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協辦的「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將在民族文化宮開幕。展覽持續至10月7日,期間將向全國觀眾呈現150件精美絕倫的黎族紡織品,傳播海南多彩的黎錦文化。
-
還原嶺南先民生活:成年禮拔門牙 製作樹皮布
展覽呈現了過去30年來考古工作者們潛心破譯的深埋地下的「無字天書」的累累碩果,展現歷史上曾經頗受歧視的「南蠻之地」鮮為人知的璀璨歷史。30年來粵港澳地區的考古,到底為我們展現出怎樣一幅早期嶺南的歷史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