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黎族服飾始祖樹皮布。
2005年,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被海南省政府列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 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國 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此, 「樹皮布」一詞開始受到世人更多的關注。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是以植物樹皮為原料,經過石拍或木槌工具打製成型以後製成的最古老的人類衣服原料。樹皮布見證了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說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清代張長也有關於黎人製作樹皮布的記載:「生黎隆冬時取樹 皮, 捶軟,用以蔽體, 夜間即以代被, 其樹名加布皮,黎產也。 大約4000年前,黎族同胞就已經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人們才懂得了紡織,從而出現了紡織麻和紡織棉。儘管當時紡織技術和效率低下,但樹皮布原料豐富且採集技術相當嫻熟,成品結實耐用,因此樹皮布仍然是許多邊遠貧困地區人們的蔽體禦寒之物。直到20世紀中葉,樹皮布才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海南島黎族留下來的樹皮布製作技術,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無紡技術,是民族文化的珍寶。
黎族的樹皮布製作技術,只有少數人懂得,這是男子的工作,婦女一般很少參與。樹皮的剝取時間多選擇在夏秋時節,因雨水較多,天氣潮溼,樹皮易於剝取;而冬春季節,氣候千燥,樹膠過幹,
樹皮難於剝取。黎族地區用於加工樹皮布的樹種有很多,如厚皮樹、黃久樹、箭毒樹、構樹等。其中構樹是海南常見的野生纖維植物,古稱「谷樹」,別稱「構桃樹」、 「構乳樹」等,學名「楮樹」,楮樹黎語稱「賽溫」。該樹為喬木,樹皮暗灰色,平滑有乳汁,莖皮纖維長,潔白,為優良造紙原料。其在海南分布很廣,幾乎遍及全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楮本作檸,其皮可績為綻故也」的記載。古代的黎族人民多用楮樹樹皮捶成布來製作衣物。現常見樹皮布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以昌江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兩地的製作方法為典型代表。被列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樹皮布製作工藝,與白沙黎族自治縣樹皮布製作方法大致相同。
樹皮布的製作程序包括扒樹皮、修整、浸泡脫膠、漂洗、 曬乾、拍打成片狀等,然後利用加工好的樹皮布剪裁縫製帽子、枕頭、被子、上衣、裙子、口袋等生活用品。儘管這一技藝分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並不多,主要有鉤刀(砍刀)木槌、木棒等,其中以捶打工具最為重要。其製作過程大致如下:(1)選材剝取。在上山選樹前,先用麻線量好物體尺寸,再到森林裡選擇所需的樹木,把量好尺寸的麻線大致比畫後,才用鉤刀在樹幹的一段.上下各劃一圈。剝取樹皮前,用木棒拍打樹幹,稍為松後,再用鉤刀豎劃一刀,便可從豎刀縫翹皮。如遇到難剝處,須用削尖的木棒楔進樹皮,剝下的樹皮成片狀。(2)壓浸泡。剝下的樹皮不平整, 要放在地上用石頭或其他物件壓平,10多分鐘後, 再把樹皮放人溪水裡浸泡,使樹皮充分地吸收水分並脫膠。 (3)捶打。將浸泡好的樹皮取出放在石頭上,用木槌捶打,需有-定的力度,但又不能把纖維擊斷。反覆多次,樹膠脫落後,顯出柔軟、潔淨的纖維。 (4) 晾曬。把含有水分的樹皮纖維放在乾淨處晾曬,約1天時間便可曬千,成為成品樹皮布料備用。 (5) 縫合。製作樹皮布時,把片狀的樹皮纖維按尺寸劃開,再用竹針系麻線縫合。
樹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發明,是文明進步的象徵。用樹皮布製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對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黎族樹皮布及其製作工藝,不僅是研究黎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而且對印證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堪稱研究黎族歷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喜歡小編的讀者可以關注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