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遇到事情時會耗費很長時間去做選擇,雖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行動,但會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內耗,有時也會造成嚴重的心理衝突,甚至有人會患上選擇困難症,在生活中會表現為性格自卑、柔弱、膽小如鼠、不自信、心思細膩、愛計較小氣等等。
網上有很多分析猶豫不決原因的文章,多少都有一些道理:因為缺乏足夠的經驗,對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不夠自信,只有全面對比後才能做出判斷;缺乏目標,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面對選擇無法做出正確選擇;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患得患失;害怕承擔消極的結果,對所做決定的未知結果過分擔心。
其實猶豫不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因慎重才會猶豫,但是猶豫過頭了就會變成一種折磨和痛苦。有時你一直猶豫不決,等到終於下定決心了,謝幕時間也到了。了解猶豫不決產生的原因和環境,實時把握猶豫的程度,可以對我們的高效生活產生很好的指引、啟發、覺醒作用,讓我們的人生不留遺憾。
下面我們看看布裡丹小毛驢的故事,希望能得到更多啟發。
主人布裡丹養了一頭驢,因為有事外出一趟,為了不讓自己心愛的小毛驢餓死,於是多準備了一堆一樣的乾草,結果導致了毛驢的死亡。因為這隻完全理性的毛驢恰好處於兩堆等質量的乾草中間,因為它不能對究竟該吃哪堆乾草而做出理性的決定,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布裡丹之驢並不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頭「蠢驢」,它是以14世紀法國哲學家布裡丹名字命名的一種悖論。毛驢悲劇產生的原因在於面對多種選擇都不想放棄,不懂得如何決策。人們把這種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裡丹毛驢效應」。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僅在西方社會發生,在我們中國也是一種普遍現象,有不少這樣的故事流傳下來,目的是教授人們敢於選擇的智慧。
王家姑娘:王家姑娘很優秀,到了成婚的年齡,上門求親的有兩戶人家:東家郎樣子很醜,但家裡很富有;西家郎樣子很帥,但卻很貧窮。於是父母問女兒願意嫁給哪一家。她說:「我還拿不定主意。要不我就在東家吃,在西家住。」
《聊齋志異》中也有這樣一則故事:兩個牧童進深山,入狼窩,發現兩隻小狼崽。他倆各抱一隻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隻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就不停地奔波於兩樹之間,終於累得氣絕身亡。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就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既想得到魚,又想得到熊掌,最終猶豫的結果是魚和熊掌皆失。
當我們面對毛驢選擇困境的時候需要一些感性,選擇之後更需要理性。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對結果的責任擔當,要面對現實,抓住機會,竭盡全力,把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辦好,不要在後悔上浪費心力和資源,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成為布裡丹之驢。
結合裴多菲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並不存在一種萬能的優化選擇算法。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出生牛犢不怕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算不如天算」的做法和心態反而為困境打開了一扇窗戶。決策是一種能力,它與我們個人的洞察力、分析能力、直覺能力、創新能力、行動能力和意志力等多方面的訓練密切相關,下面幫助大家推薦兩個解決選擇困境小技巧:
技巧一:37%原則
根據計算機的數據模擬計算,只要是零信息博弈,最佳的決策時機都是同一個時間點:你決策總時限的37%。
比如買房,假如你必須在一個月內做出決策,那麼最佳的決策時機,就是這個月總天數的37%,也就是第11天。在前10天中,你只需觀察,看房,但是不要下訂單。從第11天開始,只要看到一幢比之前好的房子,就應該果斷出手。
再比如結婚,按照37%原則,假設你給自己限定的結婚年齡是18到40歲,過了40歲就不結婚了。那麼你決策的最佳時間,就是18到40歲之間37%的時間點,也就是26.1歲。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觀察,挑選和驗證。聽起來有些荒唐,但這是計算出來的相對最優解。
當然,37%原則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適用,它有兩個局限:37%原則適用於事先已經劃定了明確結點的問題,比如買房,必須在一個月內做出決定;結婚,年齡嚴格限定在20到40歲。但在實際決策中,結點往往是可變化的;人生畢竟不是一道數學題,生活中確實存在一見鍾情的婚姻,也有靠夢想和熱愛支持的事業,利弊權衡並不是唯一的選擇標準。37%原則是一個有效選項,但絕不唯一。
技巧二:萬能選擇規則
這個規則相對簡單:有利於自己和別人的事情多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少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堅決不做。本規則適用於任何選擇情況。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這句話的前提是及時做出對自己正確的選擇,要時刻提醒自己腦子裡有一頭小毛驢。
每天進步一點點,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從優秀走向卓越!白天謀生、夜晚發展!
上一篇:身邊的江湖--今天你又拖延了嗎?
後疫情時代的身邊江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