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前,首先要申明一個觀點,故事儘管好笑,但不是以取樂為目的,而真實的反應了人活在世上,為了生存,多少尷尬與無奈都要面對。

從前,有一老漢集市上買了一頭毛驢,觀其外狀與年齡倒是很不錯的,可是回家後就是不聽口令。到山上犁地時,喊著它不走,打著它倒退……
沒辦法,老漢牽著毛驢找到賣家,一辯是非,說他言而無信,將一頭「僵」驢賣給了自己,違背了市場人性道德。為此,非要拉著賣家見官不可……
可賣家心裡很明白,驢是啥病沒有,就是有口難言。
事情越鬧越大,在縣官大堂上,賣家挨了二十大板。
賣家仰面朝天禮拜:「爹呀,兒子不孝,我實在挨不下去啦。」
縣太爺問:「你想將罪責推給死去的爹爹?不孝之子,繼續打。」
手下差人剛要動手,他忙喊:「別別別,我說。」
自己打小就體弱多病,年近二十了,還是體力不支。母親去世早,與父親相依為命,家裡的幾畝博地是生存的唯一支柱,自己幫不了爹爹多少忙,故而年年收成不好。
無奈,爹爹借錢從集市上買了這頭小毛驢,當時毛驢更小無法拉單套,爹爹就讓我學使犁具,而爹爹在前邊,一手牽著驢的籠頭,一手拽著肩上的拉繩,到了地頭,拐彎抹角的時候,自己心裡很內疚,便喊一聲:「走吧爹?停下吧爹?或者,歇歇吧爹?」久而久之,乾脆就直接喊「爹」……
後來,自己身體硬朗了,心裡過意不去,便跟爹爹交換了位置,爹爹也得喊「爹」毛驢才聽使喚。
再後來,爹爹老了,毛驢長大了,就可駕單套了,它的口令就是「爹」
縣官聽後,笑了笑說:「生活所迫,孝心倘存,又要面子,才導致這場誤會與挨打?」
當場宣判:「買家賠償賣家二十塊大洋為醫療費,毛驢無理由不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