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布、龍被」列為海南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對象

2021-01-17 華夏經緯網

    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項目近日啟動,「樹皮布」、「龍被」等被為保護對象。

    經專家審核,文身、樹皮布、黎族扎染工藝、龍被、儋州調聲、黎族土鼓舞、文昌盅盤舞、黎族民間剪紙和臨高人偶劇九項,成為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項目。

    據介紹,這九個項目的特色和價值都達到相當高度。海南島的「樹皮布」已有4000年歷史,它是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發展的有力證據;「龍被」是黎族織錦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術含量最高的織錦工藝美術品,是黎族自明朝以來進貢皇朝的珍品之一。文化部於2003年初開始啟動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將海南「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保護試點。(新華網  夏萍)

相關焦點

  • ...鄉土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走過3000年滄桑的黎家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 本報記者 王凱 攝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之一,著實令海南島上的100多萬黎胞高興:他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和重視。
  • 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
    原標題: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  由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帶來的「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上周末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開幕。  海南島黎族傳統紡織染繡技藝已有3000多年歷史。
  • 廣西或為史前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關鍵詞:廣西;史前;樹皮布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廣西作為樹皮布文化的發現地之一,對於研究樹皮布文化的起源、演化以及擴散等問題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環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遷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黎族服飾始祖」樹皮布:消逝中的無紡文明
    「婦人服緦緶,績木皮為布,陶土為釜」,這是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記載的當時黎家百姓生活的場景。這其中提到的「績木皮為布」指的就是樹皮布。 「它是一種無紡織布,使用在麻和木棉纖維之前,是當時古代海南的少數民族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鄧聰教授指出,樹皮布又有多種稱謂,例如榻布、答布、都布、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等。
  • 鄧聰:「樹皮布考古的世界性意義」
    圖1 講座現場  圖2 陳星燦所長主持鄧聰教授樹皮布文化講座及觀察、討論蘇拉威西樹皮布實物  樹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發明,由樹皮布製成衣服可以相當華麗,不是野蠻落後的標誌,而是文明進步的象徵(圖3)。樹皮布在人類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 匠興之路尋找手工藝——活化石技藝 黎族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的技術。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古代典籍記載,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島便出現了樹皮布。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京展出
    本報海口9月8日訊 (記者趙優 通訊員李娟娟)9月8日上午,「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
  • 纈花黎布 衣被海南
    日前,「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甄選出的150件黎族紡織品及相關文物向大眾普及黎族紡織技藝,展示海南多彩黎錦,傳播獨具特色的黎錦文化。經緯之間,穿越的是歷史長河,記錄的是紡織文明。松江美布衣被天下的盛譽背後,也有海南黎族先進紡織技藝的浸潤。縱觀海南幾千年的紡織文化,可探中國紡織之源,可明其流傳,更可現其歷史地位。
  • 小毛驢旅遊景點介紹,第十三站:樹皮布黎族服飾始祖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黎族服飾始祖樹皮布。2005年,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被海南省政府列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 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國 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是以植物樹皮為原料,經過石拍或木槌工具打製成型以後製成的最古老的人類衣服原料。樹皮布見證了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是以植物樹皮為原料,經過石拍或木槌工具打製成型以後製成的最古老的人類衣服原料。樹皮布見證了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
  • 蒲公英行動:播撒民族文化的種子
    然而,這些地區蘊藏著大量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需要保護、傳承下去。  自2003年開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無數次地往返於城市和邊遠民族地區之間,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教育公平,通過自身的力量把民間美術引進教學,保護民族地區文化的多樣性。在他們之中,有藝術家、美術教育工作者,他們都是「蒲公英行動」的志願者。
  • 黎醫藥面臨「失傳」危機 海南啟動黎醫藥搶救保護工作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17日消息(記者 王洪旭)「隨著『老黎醫』越來越少,靠世代口口相傳的黎醫藥面臨『失傳』危機。」10月17日,中國民族醫藥協會黎醫藥分會成立大會在海口舉行,同時啟動對黎醫藥的搶救、挖掘、保護工作,促進黎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助力黎藥產業化的發展。
  • 探訪古老神秘的黎苗文化,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我去定了!
    不同民族的習俗總是帶著神秘與未知誘人探索今天和小編一起走進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解密古老神秘的黎苗文化>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創建於1998年,地處北緯18°,位於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
  • 海南周刊 | 海南大多數珍稀保護植物具有多種用途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  所謂珍稀植物,一是珍奇而有用,二是稀有而獨特。海南的珍稀保護植物大多符合這些要求。  海南大學教授、博導楊小波介紹說,《海南珍稀保護植物圖鑑與分布特徵研究》(以下簡稱《海南珍稀保護植物》)所收錄的111種珍稀保護植物中,每一種植物都有一個「保護價值」的選項。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文化長廊展示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原始制陶藝術,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黎族釀酒文化、黎族樂器、貝雕、椰雕、銀器、藤竹編、牛皮凳子等。景區整合旅遊資源,提升遊客體驗,讓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產品通過景區走向全國,通過往來遊客將黎族文化推向世界。
  • 龍的原型是什麼?龍是什麼/龍是什麼生物?中國文化中龍文化是什麼
    馬型原龍由於發掘地接近於內蒙古草原地帶,所以它的原生文化形態或許更接近於遊牧文化馬是最早被馴化的動物之壹,對遊牧民族來說,生活生產都至關重要,所以產生了以馬為神獸的龍的原型。豬從狩獵的對象轉換成了馴養的對象。隨著貧富的分化,豬又成了財富的象徵。在祭祀活動中,常常都能看到豬的影子,於是,豬就成了原始崇拜的對象,成為了天神龍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