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17日消息(記者 王洪旭)「隨著『老黎醫』越來越少,靠世代口口相傳的黎醫藥面臨『失傳』危機。」10月17日,中國民族醫藥協會黎醫藥分會成立大會在海口舉行,同時啟動對黎醫藥的搶救、挖掘、保護工作,促進黎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助力黎藥產業化的發展。
10月17日,中國民族醫藥協會黎醫藥分會成立,將推動黎醫藥產業化發展。記者 王洪旭
現狀:「老黎醫」越來越少 黎醫藥傳承面臨危機
黎醫藥作為傳統中醫藥的一種,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具有中國民族性、地域性和傳統性的醫藥特色,是中國中醫藥寶庫中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會上,黎醫藥分會副會長單位新興際華海藥副總經理長王俊紅表示,在國家相關政策和措施的引導下,許多省市紛紛出臺了中醫藥的發展規劃,全國各地掀起了中醫藥的發展熱潮。從20世紀80年代起,新興際華海藥開始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的發展,研發以「常為康」楓蓼腸胃康顆粒系列為代表的黎醫藥特色產品。當時,該藥物原始處方來源於瓊海、萬寧等地區民間驗方,採用海南野生地產藥材牛耳楓和辣蓼精製而成,處方簡樸精煉、安全性高。
王俊紅說,如今由於許多因素的影響,經年累月地保護著黎族同胞的健康黎藥也面臨著時代的挑戰。黎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黎醫黎藥的傳承以前靠的是世代口口相傳,沒有形成文字表述的系統黎藥理論體系,加上黎藥通常在本民族內部使用,外人知之甚少,黎藥文化都保存在黎族老人的記憶裡,而隨著時間推移,經驗豐富的老黎醫越來越少,傳承面臨重大危機。
此外,隨著農業的發展和開發速度加快,以前常見的黎藥越來越少,像沉香、降香黃檀等名貴藥材,更是千金難求;而海南作為我國藥用植物種類和民族民間醫藥文化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同時也面臨著藥用植物資源流失嚴重,民族醫藥文化開發利用程度極低的困境。
舉措:多方合力搶救保護黎醫藥 培養更多黎醫藥人才
當前種種問題的嚴峻性,已引起了政府、社會組織及各方人士的高度重視,保護好黎藥資源,已迫在眉睫。
「當務之急,是要抓緊做好黎醫藥特色診療技術和方法的搶救性挖掘、收集、整理,推動黎醫藥理論整理與總結,希望黎醫藥分會在這方面積極發揮作用。」海南省衛健委副主任周國明表示,中國民族醫藥協會黎醫藥分會成立後,要積極開展黎醫藥健康文化宣傳,推廣普及黎醫藥養生保健知識、技術和方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動黎醫藥健康服務與旅遊產業有機融合;要指導行業內人員積極申報黎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強黎醫藥特色的中醫藥宣傳教育基地建設,保護好傳承好黎醫藥。
同時,周國明表示,希望黎醫藥分會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聯合醫療機構、科研院所、製藥企業等單位,聯合編寫黎醫藥教材,通過本科教學、研究生培養、繼續醫學教育、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培養黎醫藥人才。要發揮黎醫藥分會專家力量,積極指導、開展黎醫藥師承工作,指導在職在崗中醫藥、西醫藥人員和鄉村醫生黎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指導黎醫藥人員參加確有專長人員考核培訓工作,不拘一格擴大黎醫藥隊伍。
未來:加大黎藥新產品研發 打造海南創新黎藥品牌
海南醫學院校長、中國民族醫藥協會黎醫藥分會會長楊俊表示,下一步將協助政府制定黎醫藥行業規程和標準,推動黎醫藥正式列入相應的藥物中,要整合各方力量,帶領廣大會員單位,繼續發展黎醫藥事業,讓黎醫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傳承黎醫藥文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作為中國民族醫藥協會黎醫藥分會副會長,王俊紅建議,在海南省各級政府對黎藥產業化引導與扶持下,海南地方眾多醫學科研機構,應加大對黎醫藥的研究,建立黎藥資源數據共享平臺,實現研究成果信息共用共享;醫藥企業加速開發種植資源,加大黎藥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力度,實現黎藥產業化發展;此外,民間組織人士也自發加入保護珍貴黎醫藥文化資源的行動中。
周國明表示,未來海南要加強對黎藥藥材種植的科學指導,建立黎藥藥材規範化、規模化種植生產基地;要開展黎藥傳統方藥研究,努力開發醫療機構製劑,積極開展黎藥新藥研發,培育南藥芳香藥特色保健產業,打造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安全有效、臨床價值高的海南創新黎藥品牌。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