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鬥者 | 走近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張宗亮 何黎

2020-11-07 昆滇經濟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雲南省兩位科技工作者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兩位獲獎者分別為: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張宗亮,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何黎


張宗亮。

何黎。


多年來兩位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在各自專業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攻破了一項又一項行業難題。


轉危為機

創建堰塞壩從搶險到利用一體化技術體系


站在辦公室的三江流域水電開發數字沙盤前,張宗亮拿起筆便滔滔不絕,從工程難度到下一步實施規劃,再到需要攻破的技術,項目建設中的每個細節他都一一向學生指出。1984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他放棄「北上廣」的機會,選擇來到素有「水電富礦」之稱的西南,進入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待就是37年。


張宗亮介紹三江流域水電開發情況。



水電工程是個龐大的體系,除了要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依據地形等實際條件不斷調整設計。工作之初,張宗亮參加的第一項工程就是魯布革水電站設計。該水電站是中國水電基礎建設對外開放的「窗口電站」,為了順利完成項目,他白天穿梭在工地,晚上挑燈夜讀,一系列創新想法在腦海中不斷閃現。結合承擔的溢洪道閘墩設計工作,他採用的新型預應力閘墩成果獲1989年雲南省「五小」成果二等獎。「正是這次獲獎讓我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也為之後解決各類技術問題奠定了基礎。」


2014年8月3日,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牛欄江紅石巖村山體大面積垮塌,在牛欄江上形成了總庫容2.6億立方、總方量1200萬立方的罕見巨型堰塞湖。該湖一旦潰決,將引發災害鏈,直接威脅下遊沿江3萬餘人生命安全,還可能衝毀下遊3.3萬畝耕地以及天花板、黃角樹等水電站。得到消息,張宗亮和其他測繪、規劃專業人員一起趕到現場,分析計算堰塞湖可能造成的潰壩。


經過勘察,張宗亮率領的專家組提出了先延緩堰塞湖水位上升,再設法利用紅石巖電站原有設施放空堰塞湖的基本排險處置思路,攻克堰塞體應急搶險快速響應的技術難題,僅用9天就完成紅石巖應急搶險處置,化解了險情。就在大家都以為工作完成的時候,張宗亮繼續對堰塞開展詳盡觀測,發現紅石巖堰塞湖位於電站進水口和調壓井之間,具備洩水通道;堰塞體以大塊石為主,體量大、堰坡緩,自身穩定性好等,一個新的想法在他腦海中盤旋:將堰塞體改造成擋水壩,新建一座電站。有了初步規劃,他帶領破解一個個技術難題,最終經過6年努力,創建了堰塞壩「應急搶險——後續處置——整治利用」一體化技術體系,建成世界首座100米高堰塞壩水利樞紐工程,於今年6月實現首機投產發電。


像這樣的水利水電成果,在張宗亮37年工作中不斷湧現,糯扎渡水電站實現特高心牆堆石壩建設從跟跑到超越;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實現我國面板壩100米級向200米級跨越發展等。目前,其共獲國家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30項,創新成果應用獲直接經濟效益110億元。


率先發現光損傷性皮膚病致病靶點
為疑難病人診斷開闢新思路


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門診,每到皮膚科主任何黎坐診,診室外總是是排了很多人,其中不少是外地患者。從業36年,她直面光損傷性皮膚病易復發、難治癒這一世界難題,帶領團隊持續攻關,在致病機制、臨床診療技術及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系列領先創新成果。


雲南紫外線照射強烈,光損傷性皮膚病尤為高發,多年來都沒有人系統研究過該類皮膚損傷病,而紫外線直接引起的慢性光化性皮炎和間接加重的痤瘡、敏感性皮膚、黃褐斑等卻又很常見。針對這些問題,何黎立足雲南實際,從全國31個省份系統收集了痤瘡、慢性光化性皮炎、皮膚癌等12種皮膚病樣本4.6萬份,建成涵蓋臨床信息、血樣、皮損組織的國際首個病源樣本資源庫,並採用數位化、智能化全方位管理。利用光損傷性皮膚病樣本資源庫,其科學論證了皮膚屏障受損是該類疾病發生的共性特徵,提出修復皮膚屏障是防治光損傷性皮膚病基礎的新觀點,率先在國際上發現5個致病關鍵機制。


工作中的何黎。


2003年,何黎接診了一名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由於可借鑑病例少,治療手段受限,1年後該患者病變為皮膚癌並最終死亡,這給了她很大觸動。「醫生的責任是不僅要能診斷出來,也要能開展治療。」於是2004年起,她開始每周四下午帶領全科醫師進行疑難病例會診,每月組織一次全省疑難病例討論,每年舉辦一次全國皮膚科疑難誤診病例學習提高班,將收集到的病例彙編成《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該書籍在國內首次創新地以疑難病例討論形式編寫,並由北大醫學出版社出版,成為全國皮膚科醫師學習的重要參考書,大大提高了疑難病例診療水平。目前,該書籍已出版三輯,收集病例1700餘例。


在開展疑難病例診療的同時,何黎發現雲南特色植物中,青刺果、滇重樓、馬齒莧、滇山茶等活性提取物分別具有修復皮膚屏障、抗痤瘡丙酸桿菌、抗炎、抑制色素合成的功能。藉助教育部創新團隊平臺,她開始參與雲南貝泰妮生物科技集團的研發,創造了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功效性護膚品「薇諾娜」,為雲南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豎起了一張閃亮的名片。


目前,何黎共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3項,牽頭制定行業團體標準6項、指南及專家共識10項,成果先後獲雲南省科技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凸顯。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怡

責編:冉光雯

相關焦點

  • 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張宗亮:在大江大河中鐫刻「創新」
    11月3日,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宗亮憑藉在水利水電高壩工程、堰塞壩工程等領域取得系列技術創新成果,獲得素有「中國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成為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首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 5位清華校友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34院常超研究員、中國電建集團張宗亮總工程師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顏學慶 顏學慶,1994—1999年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就讀,獲學士學位。
  • 雲南科技工作者何黎、張宗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央廣網昆明11月5日消息(記者陳鴻燕)11月3日北京舉行的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上,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雲南省皮膚病醫院執行院長何黎、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宗亮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深讀 | 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劉國道:三十年專注熱帶牧草研究
    ■ 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實習生 李愛美 通訊員 趙慧陽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獎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表彰取得傑出成就和重大創新成果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本報海口11月5日訊)連結何梁何利基金獎何梁何利基金是1994年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
  • 最美奮鬥者丨文花枝:做一名平凡而美麗的奮鬥者
    無數奮鬥者在平凡崗位上創造非凡業績,是民族的脊梁,是時代的先鋒,是祖國的驕傲,是最美的奮鬥者。湖南籍和在湘工作的16人當選「最美奮鬥者」。本報即日起開設「最美奮鬥者」報導專欄,通過報導受表彰人員的先進事跡,激發人們學習榜樣的熱情,用英雄模範的感人故事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守愛國情懷、堅定奮鬥意志。
  • 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通告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於1994年3月30日捐資創立的、以獎勵中華人民共和國傑出科技工作者為宗旨的科技獎勵基金。依據《評選章程》規定的「公平、公正、公開」評選原則,經過提名推薦、專業評審、考察聽證、終評審定的既定程序,2020年8月28日評選委員會全體會議評選決定,2位為我國科技進步與創新作出卓越貢獻的傑出科技工作者,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獎牌、獎金100萬港元;30位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重大發明、發現和科技成果的優秀科技工作者,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獎牌、獎金各20萬港元
  • 2020何梁何利獎獲獎人揭曉(名單)
    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下設「青年創新獎」、「產業創新獎」、「區域創新獎」三大類,共授予2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
  • 2019年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畢業於哪些高校?
    2019年接近尾聲,多項有影響力的民間科學獎,即非官方層面「四大重要的綜合性科技獎項」,未來科學大獎、何梁何利獎、求是獎、科學探索獎已陸續落下帷幕。這些獎項也被譽為中國版的「諾貝爾獎」,各大獎項獲得者的數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畢業院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實力。
  • 河南兩學者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劉曉波11月8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對52名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做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我省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教授獲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河南農業大學範國強教授獲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我省兩學者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孫煊哲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對52名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做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我省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教授、河南農業大學範國強教授榜上有名,魏世忠教授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範國強教授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河南兩學者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11日,記者從河南省科技廳獲悉,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對52名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做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河南兩學者榜上有名。據了解,河南此次獲獎的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河南農業大學範國強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賈振華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教授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產業創新獎」,以表彰他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所做的傑出貢獻。
  •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獲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長城網11月3日訊(記者 煙成群 通訊員 孫陽陽)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教授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產業創新獎」,以表彰他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所做的傑出貢獻。
  •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教授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產業創新獎」,以表彰他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所做的傑出貢獻。
  • 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以嶺藥業供圖長城網11月3日訊(記者 煙成群 通訊員 孫陽陽)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教授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產業創新獎」,以表彰他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所做的傑出貢獻。
  • 「奮鬥者」號憑啥這麼牛?
    11月28日,海南三亞南山港,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凱旋而歸。累計完成30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這個曾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10909米的「奮鬥者」號,究竟是何方神聖?又身懷哪些獨門絕技?
  • 鍾南山、樊錦詩獲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技成就獎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3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共有52名傑出科技工作者獲獎,其中,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得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 同濟大學雙聘院士陶文銓:逆境中如何培養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微言教育《戰「疫」公開課》今天推出「最美逆行、挺身而出」主題第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陶文銓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