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雲南省兩位科技工作者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兩位獲獎者分別為: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張宗亮,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何黎。
張宗亮。
何黎。
多年來兩位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在各自專業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攻破了一項又一項行業難題。
轉危為機
創建堰塞壩從搶險到利用一體化技術體系
站在辦公室的三江流域水電開發數字沙盤前,張宗亮拿起筆便滔滔不絕,從工程難度到下一步實施規劃,再到需要攻破的技術,項目建設中的每個細節他都一一向學生指出。1984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他放棄「北上廣」的機會,選擇來到素有「水電富礦」之稱的西南,進入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待就是37年。
張宗亮介紹三江流域水電開發情況。
水電工程是個龐大的體系,除了要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依據地形等實際條件不斷調整設計。工作之初,張宗亮參加的第一項工程就是魯布革水電站設計。該水電站是中國水電基礎建設對外開放的「窗口電站」,為了順利完成項目,他白天穿梭在工地,晚上挑燈夜讀,一系列創新想法在腦海中不斷閃現。結合承擔的溢洪道閘墩設計工作,他採用的新型預應力閘墩成果獲1989年雲南省「五小」成果二等獎。「正是這次獲獎讓我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也為之後解決各類技術問題奠定了基礎。」
2014年8月3日,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牛欄江紅石巖村山體大面積垮塌,在牛欄江上形成了總庫容2.6億立方、總方量1200萬立方的罕見巨型堰塞湖。該湖一旦潰決,將引發災害鏈,直接威脅下遊沿江3萬餘人生命安全,還可能衝毀下遊3.3萬畝耕地以及天花板、黃角樹等水電站。得到消息,張宗亮和其他測繪、規劃專業人員一起趕到現場,分析計算堰塞湖可能造成的潰壩。
經過勘察,張宗亮率領的專家組提出了先延緩堰塞湖水位上升,再設法利用紅石巖電站原有設施放空堰塞湖的基本排險處置思路,攻克堰塞體應急搶險快速響應的技術難題,僅用9天就完成紅石巖應急搶險處置,化解了險情。就在大家都以為工作完成的時候,張宗亮繼續對堰塞開展詳盡觀測,發現紅石巖堰塞湖位於電站進水口和調壓井之間,具備洩水通道;堰塞體以大塊石為主,體量大、堰坡緩,自身穩定性好等,一個新的想法在他腦海中盤旋:將堰塞體改造成擋水壩,新建一座電站。有了初步規劃,他帶領破解一個個技術難題,最終經過6年努力,創建了堰塞壩「應急搶險——後續處置——整治利用」一體化技術體系,建成世界首座100米高堰塞壩水利樞紐工程,於今年6月實現首機投產發電。
像這樣的水利水電成果,在張宗亮37年工作中不斷湧現,糯扎渡水電站實現特高心牆堆石壩建設從跟跑到超越;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實現我國面板壩100米級向200米級跨越發展等。目前,其共獲國家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30項,創新成果應用獲直接經濟效益110億元。
率先發現光損傷性皮膚病致病靶點
為疑難病人診斷開闢新思路
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門診,每到皮膚科主任何黎坐診,診室外總是是排了很多人,其中不少是外地患者。從業36年,她直面光損傷性皮膚病易復發、難治癒這一世界難題,帶領團隊持續攻關,在致病機制、臨床診療技術及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系列領先創新成果。
雲南紫外線照射強烈,光損傷性皮膚病尤為高發,多年來都沒有人系統研究過該類皮膚損傷病,而紫外線直接引起的慢性光化性皮炎和間接加重的痤瘡、敏感性皮膚、黃褐斑等卻又很常見。針對這些問題,何黎立足雲南實際,從全國31個省份系統收集了痤瘡、慢性光化性皮炎、皮膚癌等12種皮膚病樣本4.6萬份,建成涵蓋臨床信息、血樣、皮損組織的國際首個病源樣本資源庫,並採用數位化、智能化全方位管理。利用光損傷性皮膚病樣本資源庫,其科學論證了皮膚屏障受損是該類疾病發生的共性特徵,提出修復皮膚屏障是防治光損傷性皮膚病基礎的新觀點,率先在國際上發現5個致病關鍵機制。
工作中的何黎。
2003年,何黎接診了一名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由於可借鑑病例少,治療手段受限,1年後該患者病變為皮膚癌並最終死亡,這給了她很大觸動。「醫生的責任是不僅要能診斷出來,也要能開展治療。」於是2004年起,她開始每周四下午帶領全科醫師進行疑難病例會診,每月組織一次全省疑難病例討論,每年舉辦一次全國皮膚科疑難誤診病例學習提高班,將收集到的病例彙編成《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該書籍在國內首次創新地以疑難病例討論形式編寫,並由北大醫學出版社出版,成為全國皮膚科醫師學習的重要參考書,大大提高了疑難病例診療水平。目前,該書籍已出版三輯,收集病例1700餘例。
在開展疑難病例診療的同時,何黎發現雲南特色植物中,青刺果、滇重樓、馬齒莧、滇山茶等活性提取物分別具有修復皮膚屏障、抗痤瘡丙酸桿菌、抗炎、抑制色素合成的功能。藉助教育部創新團隊平臺,她開始參與雲南貝泰妮生物科技集團的研發,創造了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功效性護膚品「薇諾娜」,為雲南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豎起了一張閃亮的名片。
目前,何黎共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3項,牽頭制定行業團體標準6項、指南及專家共識10項,成果先後獲雲南省科技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凸顯。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怡
責編:冉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