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張宗亮:在大江大河中鐫刻「創新」

2020-11-09 雲南網

11月3日,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宗亮憑藉在水利水電高壩工程、堰塞壩工程等領域取得系列技術創新成果,獲得素有「中國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成為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首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張宗亮 供圖

近日,記者走近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勘察設計領域科技領軍人物——張宗亮,了解他和他的水電超級工程的創新故事。

糯扎渡水電站,壩高261.5m,為中國最高、世界第三的土石壩,各類壩型壩高總排名世界第八,堆石壩國際裡程碑工程,使我國心牆堆石壩壩高提升100m,是實現特高心牆堆石壩建設從跟跑到超越的標誌性工程;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壩高178m,建成時為中國最高、世界第二的面板壩,實現我國面板壩100m級向200m級跨越發展;

紅石巖堰塞壩,壩高103m,創新性提出「除害興利、變廢為寶」理念,創建堰塞壩「應急搶險-後續處置-整治利用」一體化技術體系,建成世界首座100m高堰塞壩水利樞紐工程;

黃登水電站,壩高203m,為中國最高、世界第二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是碾壓混凝土壩國際裡程碑工程;

……

自1984年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後,張宗亮就一直紮根在素有「水電富礦」之稱的雲南,從此開啟了水利水電工程勘察設計科研工作。

37年來,秉承初心,張宗亮行走於瀾滄江、金沙江、怒江等江河流域,一次次將「創新」鐫刻在大江大河中,無怨無悔地躬耕於綠色能源大業,主持和組織完成國內外70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700萬kW的勘察設計科研工作,建成了多座水電重大工程,創造了多項中國之最乃至世界第一的裡程碑工程。

獲獎證書 供圖

創新創造「新奇蹟」

我國築壩技術從跟跑到領跑

九十年代,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張宗亮,參與到的第一項工程就是魯布革水電站導流隧洞、洩洪隧洞、溢洪道工程技施設計工作,異域他鄉的新技術、新經驗湧進偏遠閉塞的高山峽谷,讓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激發了學習、創新的想法。

結合承擔的溢洪道閘墩設計工作,張宗亮創新採用了新型的預應力閘墩,該成果獲得1989年雲南省「五小」成果二等獎。至今,張宗亮仍完好地保存著這本獲獎證書,因為這是他獲得的第一項科技獎勵。

張宗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供圖

伴隨著工程建設,在忘我的工作中,張宗亮快速成長著。1990年初,張宗亮進入了天生橋一級水電站的設計團隊,以創新的工作理念、嚴謹的工作作風,再次組織開展了大量設計優化工作,譬如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寬度的縮窄、部分區段抬高建基面、開發料的充分利用;岸邊式溢洪道引渠大範圍不作混凝土襯砌、閘墩採用新型預應力結構、洩槽取消中隔墩、薄襯砌;地下洞室採用新奧法設計施工……

在張宗亮創新周密的優化設計下,有效減少了工程量,節省工程投資約15億元。該工程作為我國高面板壩建設的裡程碑工程,榮獲全國勘察金獎、設計銀獎,得到國際著名土石壩專家庫克等人的充分肯定。2000年,天生橋一級水電工程竣工投產,其技術成果還成功推廣應用於洪家渡、三板溪、水布埡等200m級高面板堆石壩。

在被問到哪座水電站是投入時間最多的時候,張宗亮立馬回答:「當然是糯扎渡,整整耗時了15年」。

2000年,當時年僅37歲的張宗亮作為設總和院副總工程師開始全面主持糯扎渡水電站勘察設計研究工作。「作為瀾滄江下遊的關鍵工程,糯扎渡水電站工程的擋水建築物是壩高261.5m的粘土心牆堆石壩,居同類壩型世界第三,全國第一。比已建國內最高的小浪底心牆壩還要高出100m。」張宗亮回憶說,已有的築壩技術和經驗已不能滿足超高心牆堆石壩建設的需求,只能走「創新」這條路子進行攻克。

針對糯扎渡天然土料黏粒含量偏多、礫石含量偏少、天然含水率偏高,不能滿足超高心牆堆石壩強度和變形要求的難點,張宗亮首次提出特高心牆壩採用人工碎石摻礫土料和軟巖堆石料築壩成套技術,攻克了特高心牆壩變形控制和變形協調難題;研發了特高土石壩施工質量實時控制關鍵技術,開創「數字大壩」先例,保障了築壩質量和大壩安全;構建了特高心牆壩勘察設計技術和安全評價體系,建成我國首座300米級高心牆壩。

張宗亮辦公照 供圖

15年的潛心實踐,糯扎渡水電站工程僅大壩一項就節約投資約4.8億元。電站提前2年發電,發電量約478億度,發電效益約152億元。同時,張宗亮總結的糯扎渡工程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為瀾滄江古水、如美,金沙江其宗,雅礱江兩河口,大渡河雙江口、長河壩等超高心牆壩設計研究工作提供了支撐。

以勤為徑,悉心耕耘。開拓創新,銳意進取。

張宗亮經常對身邊的技術人員說:「創新是職業道德和工程理念的驅動,我們並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畏懼風險,僵化地只知道套用本本,浪費的是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在確保電站安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我們就是需要通過『創新』來降低投資,提高效益」。

張宗亮工作照 供圖

37年來,張宗亮見證和親歷了我國水電工程建設的高速發展,無論是壩高還是技術難度,都衝到了世界前列,實現我國築壩技術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

37年來,張宗亮堅持不懈地在開拓創新的大江大河中乘風破浪,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5項,總研發經費1.2 億元。在高壩工程、堰塞壩等工程技術及水利水電信息化方面取得系列創新成果。創新成果應用獲直接經濟效益110億元,社會環境效益巨大。

創新引領「新未來」

建成世界首座堰塞壩水利樞紐工程

2020年6月22日,峽谷歡騰,山水含笑。世界首座堰塞壩綜合水利樞紐工程——雲南昭通魯甸紅石巖堰塞壩綜合水利工程首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

時針撥回2014年8月3日,地動山搖,山水哭泣。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震搖動著烏蒙大地,撕裂了雲南昭通魯甸縣紅石巖鄉牛欄江右岸高達600米的陡峭山體,在牛欄江上形成了總庫容2.6億立方、總方量1200萬立方的巨型堰塞湖,直接威脅著下遊沿江的10個鄉鎮3萬餘居民的生命安全。

張宗亮(正中)在野外踏勘 供圖

堰塞湖搶險,重中之重!在這樣一個危機時刻,張宗亮帶領他的團隊第一時間出現在了牛欄江畔,勇敢地站到了搶險戰鬥的第一線,白天現場勘查,晚上挑燈夜戰,為堰塞湖應急搶險科學決策提供了參考方案,僅用9天就完成紅石巖應急搶險處置,為下遊災區人民儘早地化解了險情。

「紅石巖堰塞湖有獨特的洩水通道,體量大、堰坡緩,自身穩定性好……」隨著紅石巖堰塞湖險情的初步解除,張宗亮敏銳地捕捉堰塞湖的特點,一個新的想法迸出:利用堰塞體改造成擋水壩,新建一座電站。

「除害興利、變廢為寶」。但是,堰塞壩綜合整治在國內外尚無先例,現有技術難以解決堰塞壩勘察設計施工難題。「有難題、有問題就一個個破解。」張宗亮告訴記者,當時團隊面臨複雜環境搶險處置難、寬級配材料結構分析難、靜態力性態評價難、堰塞壩設計施工難、自然條件資料獲取難、物質結構組成確定難、潰堰洪峰流量預測難「七大難題」,必須要一一攻克。

張宗亮(左二)與專家們乘坐衝鋒舟赴堰塞體查勘 供圖

於是,6年時間裡,牛欄江畔留下了張宗亮無數奔波的身影。以張宗亮為項目負責人的項目組依託國家科技項目,以「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模式,首創了堰塞壩「應急搶險—後續處置—整治利用」一體化技術體系,最終形成了一系列的創新成果:

創建了堰塞體風險識別與潰堰分析的應急搶險關鍵技術,攻克了堰塞體應急搶險快速響應與科學決策的技術難題;首次提出了堰塞壩工作性態分析和安全評價新方法,突破了堰塞壩靜動力工作性態分析和安全評價的技術瓶頸;創建了堰塞壩整治利用勘察設計與安全監控技術體系,開創了堰塞壩減災興利、整治利用的先例;研製了堰塞壩整治利用的關鍵灌漿材料和施工成套裝備,解決了複雜環境下寬級配堰塞壩防滲結構灌漿施工關鍵技術難題……

而今,昔日滾石遍布、滿目瘡痍的堰塞湖舊貌換新顏,紅石巖堰塞湖「蛻變」為集「防洪、供水、發電、旅遊」等效益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成為世界首座堰塞壩水利樞紐工程!

「未來,我還將繼續在西南邊疆的大江大河、深山峽谷之中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張宗亮堅定地說,十四五期間,自己還將參與到瀾滄江西藏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雲南「滇中引水」工程、雅魯藏布江水電站以及西南國家水網建設之中,繼續深耕於綠色能源大業,堅持不懈地在開拓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雲南網記者 楊萍

相關焦點

  • 最美奮鬥者 | 走近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張宗亮 何黎
    轉危為機創建堰塞壩從搶險到利用一體化技術體系站在辦公室的三江流域水電開發數字沙盤前,張宗亮拿起筆便滔滔不絕,從工程難度到下一步實施規劃,再到需要攻破的技術,項目建設中的每個細節他都一一向學生指出。工作之初,張宗亮參加的第一項工程就是魯布革水電站設計。該水電站是中國水電基礎建設對外開放的「窗口電站」,為了順利完成項目,他白天穿梭在工地,晚上挑燈夜讀,一系列創新想法在腦海中不斷閃現。結合承擔的溢洪道閘墩設計工作,他採用的新型預應力閘墩成果獲1989年雲南省「五小」成果二等獎。「正是這次獲獎讓我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也為之後解決各類技術問題奠定了基礎。」
  • 5位清華校友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清華新聞網11月5日電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大會並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出席大會。2020年度共有52位科學家從全國823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 雲南科技工作者何黎、張宗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央廣網昆明11月5日消息(記者陳鴻燕)11月3日北京舉行的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上,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雲南省皮膚病醫院執行院長何黎、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宗亮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深讀 | 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劉國道:三十年專注熱帶牧草研究
    ■ 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實習生 李愛美 通訊員 趙慧陽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獎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表彰取得傑出成就和重大創新成果的科學技術工作者。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熱科院)副院長、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劉國道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區域創新獎),一同獲得表彰的還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我看來,這份分量很重的表彰,是對所有熱帶牧草研究人員的肯定與鼓勵,也激勵我砥礪前行。」
  • 我省兩學者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孫煊哲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對52名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做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我省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教授、河南農業大學範國強教授榜上有名,魏世忠教授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範國強教授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大江大河》的失敗與成功
    《大江大河》劇照王凱飾演的宋運輝,那不是一個人的經歷,而是那個時間點所有「知識青年」的經歷。時代在悄然中改變了,也可以說,一個民族的命運,在那個時間點悄然改變了。在那個年代過來的年輕人,或許,每一個人都是宋運輝。
  • 《大江大河2》中楊巡的官配,劇外卻截然不同,舅舅是「溫實初」
    《大江大河2》是由《大江大河》的原班人馬打造的又一部「創業進行曲」。由李雪、黃偉兩位導演執導,王凱、楊爍、董子健、楊採鈺主演。 相對於第一部的奮鬥初期,第二部中對於幾位主角的情感有了更細膩地呈現。
  • 馬上評|《大江大河2》:那群弄潮兒的自信
    1月11日,39集的電視劇《大江大河2》播出大結局,以9.1的高分收官。作為續作,《大江大河2》已經超過2018年首部劇集的8.8分,改變了影視劇「續集難拍」的規律,讓劇迷對接下來的第三部劇情,有了更多期待。《大江大河2》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 賈振華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教授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產業創新獎」,以表彰他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所做的傑出貢獻。
  • 河南兩學者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劉曉波11月8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對52名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做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我省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教授獲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河南農業大學範國強教授獲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精品難出圈,《大江大河2》們的劇N代困境
    劇焦一線原創文丨蔡靜靈編輯丨李芊雪1月11日晚,《大江大河2》迎來大結局,隔日「想看大江大河3」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榜。作為2018年現象級電視劇《大江大河》的續集,《大江大河2》沿用了主創人員,也延續了原先的製作班底——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簡稱正午陽光),製片人侯鴻亮,監製孔笙。
  • 大江大河劉啟明是誰演的? 王瑞子個人資料詳細背景起底
    大江大河劉啟明是誰演的? 王瑞子個人資料詳細背景起底時間:2018-12-21 13:18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江大河劉啟明是誰演的?王瑞子個人資料詳細背景起底 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劇《大江大河》上星熱播中,戲裡廠花劉啟明是男主宋運輝第一個心動的女人,對方可以算得上男方的情感啟蒙者了。不過劉啟明似乎天生和宋運輝不對盤,劇中劉啟明一出場就與宋運輝在資料   原標題:大江大河劉啟明是誰演的?
  • 河南兩學者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11日,記者從河南省科技廳獲悉,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對52名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做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河南兩學者榜上有名。據了解,河南此次獲獎的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河南農業大學範國強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2019年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畢業於哪些高校?
    2019年接近尾聲,多項有影響力的民間科學獎,即非官方層面「四大重要的綜合性科技獎項」,未來科學大獎、何梁何利獎、求是獎、科學探索獎已陸續落下帷幕。這些獎項也被譽為中國版的「諾貝爾獎」,各大獎項獲得者的數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畢業院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實力。
  • 《大江大河2》中的夫妻演員,一個憑此劇一炮而紅,一個默默無聞
    比如《大江大河》電視劇,第一部播出時就收穫非常高的評價。如今,《大江大河2》也都已經播出過半,同樣也是備受觀眾們的喜歡。作為續集類型的電視劇,雖然沒有期待中的那麼多驚喜,但也沒有讓觀眾們失望。01《大江大河2》播出過半,女主角終於出場在眾望所盼中,女主角梁思申也出場了,依同樣也沒有讓大家失望。其實總體來說,楊彩玉的演技還是很不錯的。特別是說的一口流利英語,讓她也是非常的圈粉。
  • 楊爍個人資料身高多少 成為大江大河雷東寶扮演者
    電視劇《大江大河》即將開播,劇中雷東寶是什麼人,雷東寶後來怎麼樣了,大江大河雷東寶扮演者是誰?大江大河雷東寶扮演者個人資料,下面來看看!大江大河雷東寶扮演者是誰  《大江大河》中,雷東寶扮演者是楊爍。
  • 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通告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於1994年3月30日捐資創立的、以獎勵中華人民共和國傑出科技工作者為宗旨的科技獎勵基金。依據《評選章程》規定的「公平、公正、公開」評選原則,經過提名推薦、專業評審、考察聽證、終評審定的既定程序,2020年8月28日評選委員會全體會議評選決定,2位為我國科技進步與創新作出卓越貢獻的傑出科技工作者,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獎牌、獎金100萬港元;30位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重大發明、發現和科技成果的優秀科技工作者,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獎牌、獎金各20萬港元
  • 《大江大河2》的王凱,怎麼「變了」?還會有第三部嗎?
    對於演員王凱而言,剛過去的2020年是忙碌且收穫的一年——年初有《清平樂》《獵狐》兩部大劇播出,年末還有《大江大河2》,在三部劇裡都是戲份重的大男主。王凱將這個過程形容為「勇攀高峰」——這個詞同樣也可以用來形容宋運輝在《大江大河2》中的成長曆程。從稚氣的大學生到穩重的廠長,王凱表示,第二部他在情緒的控制、動作的處理上都會偏內斂一點。
  • 《大江大河2》梁思申驚豔出場 楊採鈺原聲英文獲好評
    作為繼《大江大河》之後的精品續作,該劇品質更上一層樓,播出後口碑評分一路走高,更獲得了雙臺收視破1的好成績。在昨晚的更新中,本劇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梁思申(楊採鈺飾)終於在大家的呼喚中登場,憑藉優雅卓然的氣質和流利的英語原聲臺詞,楊採鈺塑造的梁思申讓人眼前一亮,當晚便登上熱搜好評不斷,眾多觀眾驚呼「滿足了我對梁思申的一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