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實習生 李愛美 通訊員 趙慧陽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獎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表彰取得傑出成就和重大創新成果的科學技術工作者。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熱科院)副院長、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劉國道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區域創新獎),一同獲得表彰的還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
「在我看來,這份分量很重的表彰,是對所有熱帶牧草研究人員的肯定與鼓勵,也激勵我砥礪前行。」走下領獎臺,劉國道小心地把邀請函、獲獎證書、胸前的鮮花、個人證件擺放整齊,然後拍照發給至親好友,分享喜悅。而後,他沒有返回海南,而是直接飛往雲南投入工作。
一份榮耀的背後,藏著多少人不曾知曉的付出?這次表彰背後的故事,要從劉國道在海南的數十載求學科研之路講起。
劉國道。圖片由中國熱科院品資所副研究員楊虎彪提供
這是個資源寶庫
若在海南種出優質牧草,將對我國熱區草牧業發展起到示範助推作用
如果回到1985年剛到中國熱科院工作時,劉國道怎麼也不會想到,主攻熱帶作物栽培的他,能一頭扎進熱帶牧草的研究這麼多年。
「因為早些年,牧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南方研究牧草的人少之又少。」他說。
可研究方向在學習成長中逐步明晰。慢慢地,劉國道發現,我國一些地區由於過度放牧、沒有新型的牧草代替,水土流失,生態失衡。而牧草與畜牧業息息相關,要想找到畜牧業發展和生態平衡之間的契合點,就要種出更優質的牧草,解決制約我國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作為一名身處海南的科研人員,要如何找到發力點?
劉國道帶領團隊考察熱帶牧草資源。圖片由中國熱科院品資所副研究員楊虎彪提供
「我國熱帶牧草發展起步較晚,該領域的攻關單位也不多,中國熱科院的熱帶牧草研究屬走在前列,並從國內外收集了許多重要的熱帶牧草資源,這要感謝中國熱科院前輩們的『開路』。」劉國道說,一直以來,國家也致力於解決區域性畜牧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讓熱帶牧草的研究之路有基礎、有方向。
「在熱帶農業科研人員眼裡,海南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是一方寶庫。」劉國道說,畜牧業對海南農業十分重要,站在前輩的肩膀上,他們相信,若能在海南種出優質牧草,將對我國熱區的草牧業發展起到示範與助推作用。
早在1990年,劉國道就遠赴哥倫比亞國際熱帶農業中心進修。看到那裡前沿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先進的科研條件,很少有人不動心,但劉國道毅然選擇回到海南這個最初埋下理想的地方,一頭扎進熱帶牧草收集、鑑定、評價與創新利用的研究。
此歸,一待便是三十載。「自然資源豐富的海南和中國熱科院堅定了我的心,哪怕這裡科研條件相對落後,但能回國搞研究,是幸福的。」劉國道回來的理由質樸而赤誠。
在海南發現新物種
多用海南地名命名,永遠留下「海南元素」
進深山、闖雨林、爬高樹、翻峭壁……這麼多年來,為了獲得牧草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劉國道帶領團隊用雙腳丈量著海南的每個村落、每片山林、每條河流。他們曾連續38天在海南野外考察,也曾連續5年「闖入」雲南的深山老林。
記得1993年到海南中部山區的一次科考,返程時,必經的河流河水猛漲,截斷了回程的路。無奈,大家只能在山洞裡過夜,幾個大老爺們分一包方便麵,砍野芭蕉芯充飢。
經歷無數次進山科考,劉國道及其團隊完成了我國熱區及68個熱帶國家的牧草資源考察,收集保存了熱帶牧草種質資源14000多份,命名並在國際上公開發表莎草科新物種6個,培育國審熱帶牧草新品種29個,獲植物新品種保護權2項,累計推廣3800多萬畝。
讓人驚喜的是,劉國道及其團隊在海南發現了尖峰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等熱帶牧草莎草科新物種,還發現了海南新記錄屬1個、新記錄種55個。
「新物種是非常珍貴的研究材料,蘊藏著無限潛力。給新物種命名時,我們多用了海南地名,永遠地留下了『海南元素』。」劉國道說。
1992年,為了解決文昌沿海地區土地沙化問題,經過無數次試驗,劉國道和同事成功種上了豆科和禾本科兩種牧草。後來,他帶領團隊選育出熱研2號柱花草、熱研4號王草等29個熱帶牧草新品種。其中,熱研4號王草從海南推廣至南方九省區廣泛種植,成為南方最重要的刈割型禾本科牧草,在新疆等北方省區的季節性栽培技術也獲得成功,為我國發展舍飼畜牧業提供了優質青飼料。
在劉國道團隊的努力下,如今,營養價值高的柱花草已成為南方最重要的豆科牧草,我國「北有苜蓿,南有柱花草」的草業發展新格局已經形成。
搭建國際合作橋梁
將中國適用的熱帶農業技術推廣至世界熱區
「如今熱帶牧草研究已經到了出成果的階段,我們選育的牧草在很多熱區國家都需要。」劉國道說。中國熱科院一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進熱帶農業科技走出國門,加深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人文交流。
中國熱區小,世界熱區大。多年來,劉國道帶領專家從海南出發,前往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島國的多個國家,展開科技交流合作,把中國適用的熱帶農業技術向世界熱區示範推廣。
從2008年開始,他推動中國熱科院與剛果(布)共建了中國——剛果(布)農業示範中心。12年來,劉國道先後14次前往剛果(布),與剛果(布)農牧漁業部農業局局長保爾成為摯友。
「中國政府一直幫助非洲解決溫飽問題。」談及劉國道與自己的友情,保爾笑得很開心,他說,劉國道帶領團隊不辭辛苦到剛果(布)培訓農民,教當地農民通過種牧草改良土地,彼此間的情誼在一次次的技術交流合作間不斷被拉近。
在中國熱科院承辦的多個國際合作項目中,劉國道都承擔著「科技交流使者」的角色。未來,他還將繼續帶領專家,用熱帶農業科技搭起一座座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民心相通之橋。
(本報海口11月5日訊)
連結
何梁何利基金獎
何梁何利基金是1994年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共同捐資創立,獎勵中國傑出科技工作者,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26年來,該基金共遴選獎勵1414位傑出科技工作者。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等都曾獲得該基金獎勵。
截至目前,海南共有兩位科技工作者榮獲何梁何利基金表彰,另一位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海南大學教授鄭學勤,他榮獲該基金2006年度增設的「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區域創新獎)。
總策劃:曹健 韓潮光 羅建力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許世立
版面設計:張昕
檢校:衛小林 鄺才熱
原標題: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中國熱科院副院長劉國道三十年專注熱帶牧草研究——樂在天涯育優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