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
由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帶來的「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上周末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開幕。
海南島黎族傳統紡織染繡技藝已有3000多年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纖維製作衣服,西漢時期已有精美的「廣幅布」被作為「歲貢」的珍品,海南島也因黎錦成為了中國棉紡織業的發祥地。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次展覽共分八個部分,展出黎族五大方言區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黎族織錦、服飾、配飾100餘件套,包括無紡布(樹皮布)、麻紡布、木棉紡及海島棉、黎族傳統織錦等民族傳統特色織物,集中體現了海南黎族哈、杞、潤、賽和美孚五大方言區的傳統美學文化。這些傳統黎族織錦、服飾均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多年來深入黎族五大方言區徵集和收藏的精品,讓觀眾近距離了解黎族傳統紡織染繡技藝的演變過程,從中了解黎族優秀傳統民族文化,領略傳統織錦的獨特魅力。展覽將持續至4月14日。
展品精粹
樹皮衣
黎族最早的服裝是用樹皮布製成的,據黎族居住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拍考證,黎族在原始社會就會製作樹皮為衣。關於黎族以樹皮為衣的古籍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九載,《山海經》曰:「儋耳而離耳也,……俗呼山嶺為黎,人居其間號曰生黎。……弓刀未嘗手,弓以竹為弦,績木皮為布。」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三一載:「黎峒唐故瓊管之地……其他有黎母山,黎人居焉……婦人服緦綆,績木皮為布。」清代張慶長撰《黎岐紀聞》載:「生黎隆冬時取樹皮槌軟,用以蔽體,夜間即以代被,其樹名加布皮,黎產也。」民族考古學家宋兆鱗認為:「海南島黎族是最早發明和使用樹皮布的民族之一。」
哈方言婦女服飾(樂東、東方地區)
哈方言是黎族人口中最多的方言,分布很廣。哈方言婦女服飾,一般上衣為無領對襟、窄袖素布衣或繡花衣,多為單層。羅活婦女上衣開胸長袖無領、無鈕、前下擺長、後下擺短,色彩以黑色為主,也有深藍色,有花紋圖案,下穿長及小腿下部寬筒裙。
杞方言婦女服飾(五指山地區)
五指山水滿鄉、瓊中什運鄉、番陽鎮、陵水大裡鄉一帶的杞方言婦女,上衣為圓領、對襟、窄袖黑底飾花,左右擺、後擺及後背飾補繡,貼布繡。衣袖用紅色、白色袖管拼接,形成紅、黑、白相同的同色效果。下裝為及膝筒裙,筒裙由幾幅織紅色錦撗連接成,花紋圖案絢麗鮮豔。頭飾有黑布長帕或彩繡方巾,頭插簪子。
鸞鳳魚龍紋圖龍被
黎族龍被,因產地主要在古崖州地區,也稱為崖州被,素有「廣幅布」之稱。龍被是黎族文化內涵深厚、技藝最高超的工藝美術品,它集紡、染、織、繡四大傳統技藝為一體,是黎族歷代「歲貢」的精品之一。龍被圖案絢麗,色彩斑斕,堪稱稀世珍品。漢代圖案主要以龍、鳳為主體,南北朝則漸漸向生動靈巧及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演變,有麒麟、獅、鳳凰、喜鵲、蓮荷、牡丹、松、竹等吉祥動植物圖案。
織錦
黎族傳統的織錦面料底色以黑色和深藍色為主色調。織錦分為正面織錦、雙面織錦、反面織錦和先絣染後織錦等,織錦有平紋織和織「央」(黎語)錦。平紋織就是在經平面上織錦。織「央」錦,就是在經平面上堆織幾何紋樣,這些紋樣為稻穀紋、種子紋、箭鏃紋等紋樣,堆織的紋樣給人以很強的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