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

2021-01-17 東方網

  原標題:你見過樹皮布做成的衣服嗎?這項非遺技藝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

  由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帶來的「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上周末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開幕。

  海南島黎族傳統紡織染繡技藝已有3000多年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纖維製作衣服,西漢時期已有精美的「廣幅布」被作為「歲貢」的珍品,海南島也因黎錦成為了中國棉紡織業的發祥地。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次展覽共分八個部分,展出黎族五大方言區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黎族織錦、服飾、配飾100餘件套,包括無紡布(樹皮布)、麻紡布、木棉紡及海島棉、黎族傳統織錦等民族傳統特色織物,集中體現了海南黎族哈、杞、潤、賽和美孚五大方言區的傳統美學文化。這些傳統黎族織錦、服飾均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多年來深入黎族五大方言區徵集和收藏的精品,讓觀眾近距離了解黎族傳統紡織染繡技藝的演變過程,從中了解黎族優秀傳統民族文化,領略傳統織錦的獨特魅力。展覽將持續至4月14日。

  展品精粹

  樹皮衣

  黎族最早的服裝是用樹皮布製成的,據黎族居住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拍考證,黎族在原始社會就會製作樹皮為衣。關於黎族以樹皮為衣的古籍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九載,《山海經》曰:「儋耳而離耳也,……俗呼山嶺為黎,人居其間號曰生黎。……弓刀未嘗手,弓以竹為弦,績木皮為布。」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三一載:「黎峒唐故瓊管之地……其他有黎母山,黎人居焉……婦人服緦綆,績木皮為布。」清代張慶長撰《黎岐紀聞》載:「生黎隆冬時取樹皮槌軟,用以蔽體,夜間即以代被,其樹名加布皮,黎產也。」民族考古學家宋兆鱗認為:「海南島黎族是最早發明和使用樹皮布的民族之一。」

  哈方言婦女服飾(樂東、東方地區)

  哈方言是黎族人口中最多的方言,分布很廣。哈方言婦女服飾,一般上衣為無領對襟、窄袖素布衣或繡花衣,多為單層。羅活婦女上衣開胸長袖無領、無鈕、前下擺長、後下擺短,色彩以黑色為主,也有深藍色,有花紋圖案,下穿長及小腿下部寬筒裙。

  杞方言婦女服飾(五指山地區)

  五指山水滿鄉、瓊中什運鄉、番陽鎮、陵水大裡鄉一帶的杞方言婦女,上衣為圓領、對襟、窄袖黑底飾花,左右擺、後擺及後背飾補繡,貼布繡。衣袖用紅色、白色袖管拼接,形成紅、黑、白相同的同色效果。下裝為及膝筒裙,筒裙由幾幅織紅色錦撗連接成,花紋圖案絢麗鮮豔。頭飾有黑布長帕或彩繡方巾,頭插簪子。

  鸞鳳魚龍紋圖龍被

  黎族龍被,因產地主要在古崖州地區,也稱為崖州被,素有「廣幅布」之稱。龍被是黎族文化內涵深厚、技藝最高超的工藝美術品,它集紡、染、織、繡四大傳統技藝為一體,是黎族歷代「歲貢」的精品之一。龍被圖案絢麗,色彩斑斕,堪稱稀世珍品。漢代圖案主要以龍、鳳為主體,南北朝則漸漸向生動靈巧及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演變,有麒麟、獅、鳳凰、喜鵲、蓮荷、牡丹、松、竹等吉祥動植物圖案。

  織錦

  黎族傳統的織錦面料底色以黑色和深藍色為主色調。織錦分為正面織錦、雙面織錦、反面織錦和先絣染後織錦等,織錦有平紋織和織「央」(黎語)錦。平紋織就是在經平面上織錦。織「央」錦,就是在經平面上堆織幾何紋樣,這些紋樣為稻穀紋、種子紋、箭鏃紋等紋樣,堆織的紋樣給人以很強的立體感。

相關焦點

  • 「黎族服飾始祖」樹皮布:消逝中的無紡文明
    古老技藝歷史傳承堪憂 「樹皮還可以做衣服嗎?從來沒聽說過。」「聽過用草或樹葉做成的裙子,但從沒聽過用樹皮做的衣服,那樹皮怎麼割下來啊?」「海南有這種東西嗎?我是地地道道海南人,怎麼從來不知道有樹皮布呀!」 筆者在海口市龍華鎮採訪了當地的一些村民,他們確是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海南人。然而當被問起樹皮布的時候,卻滿臉的新奇和疑惑。
  • 守藝中華•行走日記 |檳榔谷中瀕臨滅絕的黎族非遺技藝
    2016年,守藝中華之旅正式開啟,我們走到黔東南,去到湘西、潮州、漳州……講述了發生在那裡的民俗風情,記錄了隱藏在山間鄉野裡的非遺技藝。2017年11月,守藝中華·錦繡中國行再度啟程,首站貴州在前方採風團的依依不捨與後方看客們的意猶未盡中圓滿收官。
  • 檳榔谷樹皮衣技藝
    在為期2天的錄製中,攝製組深入檳榔谷景區非遺村和甘什村,探尋最具黎族文化代表性的樹皮衣製作技藝,展示海南黎族「非遺」魅力。  在非遺村,兩位「非遺」傳承人穿上自製的樹皮衣,在船型屋前舉起木錘有節奏地敲打一塊樹皮。「這塊就是傳說中的『見血封喉』樹皮,需要很多工序和時間才能完成一件樹皮衣的製作。」
  • 匠興之路尋找手工藝——活化石技藝 黎族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的技術。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古代典籍記載,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島便出現了樹皮布。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是以植物樹皮為原料,經過石拍或木槌工具打製成型以後製成的最古老的人類衣服原料。樹皮布見證了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是以植物樹皮為原料,經過石拍或木槌工具打製成型以後製成的最古老的人類衣服原料。樹皮布見證了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項目保護單位、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老字號企業、非遺店鋪和非遺相關企業共同參與。目前,我省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00多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82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28項,最具海南文化特色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業內人士看來,非遺需要傳承,也需要傳播。能把「老手藝」「老樣子」繼承下來固然重要,能把「老手藝」「老樣子」告訴更多的人同樣重要。
  • ...鄉土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走過3000年滄桑的黎家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 本報記者 王凱 攝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之一,著實令海南島上的100多萬黎胞高興:他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和重視。
  • 從瑞安山旮旯到聯合國會議桌,這個「字」承載了這麼多值得玩味的...
    梨墨飄香馥十載 十年前,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為載體的「中國活字印刷術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瑞安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許下了一個履行非遺保護的承諾,竭力當好非遺活化石的忠誠守護者。 十年來,瑞安恪守契約精神,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推動中國活字印刷術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邁上保護和傳承的新臺階,走出了一條有瑞安特色的非遺保護之路。
  • 三亞這個用一難吃果子命名的地方,見血封喉皮做衣服,婦女都紋面
    景區內還展示了包括黎族紡染織繡、龍被、樹皮布、繡面紋身等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這裡真可謂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但是很多陳列有文物的展館,是不允許拍照的哦。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
  • 你見過嗎?諸暨這些多彩非遺
    如今,青山泥塑已被文化部門列為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已經到了第5代,還正在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新一代傳人大有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的趨勢,楊姜明、壽利劍等傳人已經開始新型的泥塑創作,逐漸從傳統的泥像創作轉變為工藝美術創作。人物彩塑人物彩塑,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來學學這些散落在普洱的省級非遺傳統技藝!
    來學學這些散落在普洱的省級非遺傳統技藝!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哪些傳統技藝 入選了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吧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外國人都如此重視,我們更應該傳承保護好這門古老曲藝。」呂成芳說。   從2001年崑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開始,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遺保護工作走過了17個年頭。在此過程中,旅遊對擦亮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古人的智慧——用世界最毒樹的樹皮製作貼身之衣
    樹皮布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時代,在先祖們還沒有掌握棉紡織技術時,人們用樹皮製作成墊單、衣服、腰帶等生活製品,由《東觀漢記》可知,在漢朝時,人們就用樹皮製冠,樹皮布見證了人類從無紡布到有有紡布的歷史。在2006年,該製作工藝更是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單,即便如此,在現代化的衝擊下,它的傳承岌岌可危,延續了3000多年的歷史可能就此消失。
  • 好看好玩好買,手造博覽會將「非遺扶貧」玩出新花樣
    刺繡、蠟染、手鍊……貴州布依族格紋布紡織技藝傳承人韋厚珍今年把許多合作社村民製作的非遺手工藝品帶到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精美而又質樸的工藝,讓路過的觀眾忍不住駐足觀看。去年,韋厚珍第一次參加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擔任蠟染體驗課的老師,也有一個展位,展示布依族的非遺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