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風子紅的旅行專欄,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旅行與生活。
如果說苗族文化,以前在雲貴一帶多少有些了解,那麼黎族文化,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親密接觸,所以來到三亞,代表著黎族和苗族人文風情的檳榔谷,就一定是一個必須打卡的景點了。檳榔谷位於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距離三亞市區、亞龍灣、海棠灣都是相對比較遠的,從亞龍灣打車來回,將近兩百塊滴滴車費,不過幾個人分一下,也還是很划算的啦。
顧名思義,檳榔谷因其兩邊森林層巒疊嶂,中間是一條延綿數公裡的檳榔谷地而得名。整個寨子就置身於萬餘檳榔林海和古木參天、藤蔓交織的熱帶雨林中,沿著蜿蜒的山路而上,兩側都是茂密的熱帶雨林,不愧是天然氧吧。
景區內還展示了包括黎族紡染織繡、龍被、樹皮布、繡面紋身等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這裡真可謂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但是很多陳列有文物的展館,是不允許拍照的哦。
進入景區就是非遺村了,這裡展示的是黎族文化,包括黎族的五大語言區,樹皮布,龍被,紡染織繡以及繡面紋身的內容。讓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樹皮布了,這裡做個劇透吧,這些樹皮布都是用見血封喉的樹皮製作的哦,先人的智慧能懂?
當然繡面紋身也是這裡黎族的一個特色文化,女孩子們還未成年的時候,就由老輩為她們紋身,每個語言區都有不同的紋身圖騰,然後將她們繪製在女孩子的臉上、身上,最後用傳統的針刺紋身,過程看上去就很疼了,當然這個習俗已經被禁止了,現在的黎族女孩子都不需要再遭受這些摧殘了,而留在老一輩婦女身上的紋身印記,也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漸漸淡去。雖然這個習俗是有些殘酷的,但畢竟這也是黎族歷史文化具有濃重色彩的一筆了。
之後的每一個小村寨,甘什黎村、谷銀苗家,分別展示了黎族和苗族的村寨特色與習俗,我還好奇的跟孔雀寶寶們和巴哥兒寶寶們合了影,刀山、牛頭、茅草屋、檳榔樹……這裡的每一個區域都是一個黎苗文化的活化石,可惜我們沒有時間了沒有看到實景演出,但是我想通過這一程,也總算圓了自己探索黎族文化的心願吧。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檳榔谷水果區賣的小菠蘿特別特別甜,十塊錢5-6個,我一口氣就吃了三個~
不知道你對檳榔谷的少數民族文化以及這裡的菠蘿感興趣嗎?來到三亞的話,不防親自去感受一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