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是片神奇的土地
這裡有賞不完的美景
吃不完的美食
更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在普洱民間
有這樣一群人
數十年如一日
堅守著遠久的傳統技藝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哪些傳統技藝
入選了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吧
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服飾
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
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
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哈尼族以黑色為美
認為黑色莊重而聖潔
將黑色視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護色
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飾的主色調
在寧洱多地
有很多哈尼人
保留著傳統的製衣技藝
從紡線、織布
用板藍根進行染色
再到剪裁、縫補
均是純手工製作
銀飾
是哈尼族服飾中的重要部件
普洱在過去
也是重要的產銀之地
《元史·食貨志》有言:
「雲南金銀銅課均為全國之冠,
銀佔全國二分之一弱。」
普洱銀器就興盛於普洱茶鼎盛時期
哈尼族服飾上的銀飾
閃閃發光
讓黑色的服裝
多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感
拉祜族服飾
拉祜族先民
屬於古代羌人系統
如今主要分布在
普洱的瀾滄、孟連、西盟等地區
衣尚黑色
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特點
拉祜族以黑為美
以黑為主色
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
用彩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
普洱的拉祜族服飾
高領、長手袖、右開襟
兩邊齊腰處開岔口
在長袍的前後左右兩邊
及前胸、後背
鑲上三道明顯的紅、黃、藍、綠布條
對比鮮明而又美觀大方
拉祜族服飾的圖案
代表著拉祜族人民生產、生活中的情景
還包含民族風俗、民族遷徙的歷史
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拉祜族竹編工藝
拉祜族竹編工藝
歷史十分悠久
據說可以追溯到公元850年左右
普洱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也有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
這裡的竹子品種繁多
遍布山林溝箐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蘇軾
若是來到了普洱
只怕便再也不想離開了
心靈手巧的拉祜人
經過細心製作
將竹子編為經久耐用的日常用品
也成為了美觀精緻的藝術品
拉祜族竹編工藝
從原材料選擇到編制
就需要幾十道的工序
約3至4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在這種匠心精神的堅守下
那些製作出的竹背籮、篾巴、飯盒……
陪伴著拉祜人
走過一個又一個晨昏
拉祜族葫蘆笙製作工藝
葫蘆笙
是多種少數民族喜愛的樂器
《新唐書·南蠻下》《瀾滄縣誌》中記載
早在唐代當地民間已流傳葫蘆笙
葫蘆笙的製作非常精細
單是材料的挑選
就十分講究
製作笙管使用的
是長於深山裡的泡竹
簧片用的是人工栽培的堅竹
葫蘆則要挑選形狀較好的
葫蘆腹部鑽出五個梅花形小孔
做成共鳴箱
將備好的泡竹管截成長短不一的五段
在每根管子的一端開一個音孔做成笙管
笙管依次調音準確後
將它們插入葫蘆腹部的五個孔
再用酸蜂蠟固定、封嚴
用一根繩子將五個笙管綁緊
最後在葫蘆口上
套上大小適合的泡竹管
再在泡竹管內
插上一根空心竹管
葫蘆笙才算做成
傣族造紙工藝
紙的歷史
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
從甲骨帶到竹簡
從絲帛到蔡倫造紙
紙的出現
為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便利
清代的雲南造紙
曾成為宮廷貢紙
而傣族的傳統手工造紙
有著上千年的歷史
成為雲南造紙業中重要的部分
孟連傣族造紙工藝
流傳於普洱市孟連縣芒信鎮
這種紙不添加任何化學試劑
運用當地樹木做出純天然的紙張
傣族造紙原料是一種叫構樹的植物
傣語稱作「埋沙」
在每年雨水即將來臨之時
在樹的上端開刀
向樹根方向剝皮曬乾備用
傣族造紙製作流程
包括浸泡、蒸煮、漂洗、
打漿、灑紙和揭紙
通過上述六道工藝做出的紙張
潔白如雪,手感順滑
薄而柔軟,韌性好
常用來抄寫佛經或做成普洱茶的包裝
傣族傳統制陶工藝
雲南有長達四千餘年的制陶史
而傣族傳統制陶
便是中國原始陶藝的代表
明初錢祖訓所著《百夷傳》便稱:
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
亦有許多專家學者認為
傣族陶器是解開中國新石器時代燒陶之謎的鑰匙
傣族制陶技藝
最突出的特色為慢輪手工製作
器物表面
均用有紋的木拍拍打出印紋
陶器的製作過程
包括和泥、製作陶坯、
拍打和印紋、燒制、出窯
這六項工藝
傣族陶器
古樸雅致、用途廣泛
在民間流傳甚廣,經久不衰
黑古陶製作工藝
鎮沅縣黑古陶技藝
流傳於鎮沅縣恩樂鎮民江村
現擁有雲南省唯一一個黑古陶廠
全靠手工生產黑古陶
看過月白風清的白瓷
賞過如雨後天青的汝窯
再回頭看看鎮沅的黑古陶
卻也被它神秘莊重的氣質所吸引
鎮沅黑古陶
運用雕、堆、刻、刮、畫、鏤等技法
融合當地民族特色
形成了樸素典雅的藝術風格
人們曾用
「色如墨、聲如鍾、薄如紙、亮如鏡」
來形容黑陶
鎮沅黑古陶亦有此等風情
這些胸懷匠心的人們
澆灌著普洱的文化土壤
讓這片土地
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這些非遺技藝
承載了普洱燦爛的歷史
傳播著普洱絢麗的文化
在今時今日
繼續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