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在民間!來學學這些散落在普洱的省級非遺傳統技藝!

2020-12-06 騰訊網

工匠在民間!來學學這些散落在普洱的省級非遺傳統技藝!

普洱是片神奇的土地

這裡有賞不完的美景

吃不完的美食

更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在普洱民間

有這樣一群人

數十年如一日

堅守著遠久的傳統技藝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哪些傳統技藝

入選了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吧

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服飾

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

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

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哈尼族以黑色為美

認為黑色莊重而聖潔

將黑色視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護色

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飾的主色調

在寧洱多地

有很多哈尼人

保留著傳統的製衣技藝

從紡線、織布

用板藍根進行染色

再到剪裁、縫補

均是純手工製作

銀飾

是哈尼族服飾中的重要部件

普洱在過去

也是重要的產銀之地

《元史·食貨志》有言:

「雲南金銀銅課均為全國之冠,

銀佔全國二分之一弱。」

普洱銀器就興盛於普洱茶鼎盛時期

哈尼族服飾上的銀飾

閃閃發光

讓黑色的服裝

多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感

拉祜族服飾

拉祜族先民

屬於古代羌人系統

如今主要分布在

普洱的瀾滄、孟連、西盟等地區

衣尚黑色

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特點

拉祜族以黑為美

以黑為主色

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

用彩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

普洱的拉祜族服飾

高領、長手袖、右開襟

兩邊齊腰處開岔口

在長袍的前後左右兩邊

及前胸、後背

鑲上三道明顯的紅、黃、藍、綠布條

對比鮮明而又美觀大方

拉祜族服飾的圖案

代表著拉祜族人民生產、生活中的情景

還包含民族風俗、民族遷徙的歷史

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拉祜族竹編工藝

拉祜族竹編工藝

歷史十分悠久

據說可以追溯到公元850年左右

普洱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也有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

這裡的竹子品種繁多

遍布山林溝箐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蘇軾

若是來到了普洱

只怕便再也不想離開了

心靈手巧的拉祜人

經過細心製作

將竹子編為經久耐用的日常用品

也成為了美觀精緻的藝術品

拉祜族竹編工藝

從原材料選擇到編制

就需要幾十道的工序

約3至4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在這種匠心精神的堅守下

那些製作出的竹背籮、篾巴、飯盒……

陪伴著拉祜人

走過一個又一個晨昏

拉祜族葫蘆笙製作工藝

葫蘆笙

是多種少數民族喜愛的樂器

《新唐書·南蠻下》《瀾滄縣誌》中記載

早在唐代當地民間已流傳葫蘆笙

葫蘆笙的製作非常精細

單是材料的挑選

就十分講究

製作笙管使用的

是長於深山裡的泡竹

簧片用的是人工栽培的堅竹

葫蘆則要挑選形狀較好的

葫蘆腹部鑽出五個梅花形小孔

做成共鳴箱

將備好的泡竹管截成長短不一的五段

在每根管子的一端開一個音孔做成笙管

笙管依次調音準確後

將它們插入葫蘆腹部的五個孔

再用酸蜂蠟固定、封嚴

用一根繩子將五個笙管綁緊

最後在葫蘆口上

套上大小適合的泡竹管

再在泡竹管內

插上一根空心竹管

葫蘆笙才算做成

傣族造紙工藝

紙的歷史

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

從甲骨帶到竹簡

從絲帛到蔡倫造紙

紙的出現

為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便利

清代的雲南造紙

曾成為宮廷貢紙

而傣族的傳統手工造紙

有著上千年的歷史

成為雲南造紙業中重要的部分

孟連傣族造紙工藝

流傳於普洱市孟連縣芒信鎮

這種紙不添加任何化學試劑

運用當地樹木做出純天然的紙張

傣族造紙原料是一種叫構樹的植物

傣語稱作「埋沙」

在每年雨水即將來臨之時

在樹的上端開刀

向樹根方向剝皮曬乾備用

傣族造紙製作流程

包括浸泡、蒸煮、漂洗、

打漿、灑紙和揭紙

通過上述六道工藝做出的紙張

潔白如雪,手感順滑

薄而柔軟,韌性好

常用來抄寫佛經或做成普洱茶的包裝

傣族傳統制陶工藝

雲南有長達四千餘年的制陶史

而傣族傳統制陶

便是中國原始陶藝的代表

明初錢祖訓所著《百夷傳》便稱:

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

亦有許多專家學者認為

傣族陶器是解開中國新石器時代燒陶之謎的鑰匙

傣族制陶技藝

最突出的特色為慢輪手工製作

器物表面

均用有紋的木拍拍打出印紋

陶器的製作過程

包括和泥、製作陶坯、

拍打和印紋、燒制、出窯

這六項工藝

傣族陶器

古樸雅致、用途廣泛

在民間流傳甚廣,經久不衰

黑古陶製作工藝

鎮沅縣黑古陶技藝

流傳於鎮沅縣恩樂鎮民江村

現擁有雲南省唯一一個黑古陶廠

全靠手工生產黑古陶

看過月白風清的白瓷

賞過如雨後天青的汝窯

再回頭看看鎮沅的黑古陶

卻也被它神秘莊重的氣質所吸引

鎮沅黑古陶

運用雕、堆、刻、刮、畫、鏤等技法

融合當地民族特色

形成了樸素典雅的藝術風格

人們曾用

「色如墨、聲如鍾、薄如紙、亮如鏡」

來形容黑陶

鎮沅黑古陶亦有此等風情

這些胸懷匠心的人們

澆灌著普洱的文化土壤

讓這片土地

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這些非遺技藝

承載了普洱燦爛的歷史

傳播著普洱絢麗的文化

在今時今日

繼續生根發芽

相關焦點

  • 「武昌魚」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昨日獲悉,我省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武昌魚製作技藝」等16個項目入選,至此我市省級項目已達50項。  武昌魚學名團頭魴,最早得名與三國東吳故都的古武昌有關,當時就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謠,此後王安石、蘇軾、岑參、毛澤東等歷代名人都寫過吟詠武昌魚的詩詞。
  • 南靖省級「非遺」傳統竹馬戲 300年傳承濃濃「古早味」
    農曆正月十三,南靖縣金山鎮新村村民俗活動熱熱鬧鬧地舉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竹馬戲表演呈現出濃濃的「古早味」。  伴隨著濃濃炮聲響起,一條長龍從龜崙寨中一躍而出,在隊員們手中翻騰跳躍,活靈活現。  「郎騎竹馬來,昭君遠出塞。」新村村的竹馬戲取材於漢代《昭君出塞》的故事。300多年來,每到正月十三,金山鎮新村村的村民們就舉辦竹馬戲民俗表演活動。曾經在南靖廣為流傳的竹馬戲,現在只有新村村每年還定期演出,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村民林朝元及其孫子林傑煒被列為「非遺」傳承人,祖孫接力,保證這項技藝薪火相傳。
  • 湖州這12個人身懷絕技 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個個身懷絕技 湖州12人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陳霸先的傳說 傳承人:蔣伯良中學教師蔣伯良,1994年調到長興縣一所中學任校長後,開始了解陳朝歷史,一接觸歷史,就被陳霸先的生平事跡震動了。
  •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_福州要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技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福州擁有豐富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以「兩創」方針為基本遵循,振興傳統技藝,倡導技藝新風,推動福州非遺走上了傳承創新之路。
  • 虎門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劉氏毫火針療法獲授牌市級非遺
    近日,《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舉行授牌儀式,虎門鎮去年申遺成功的非遺項目新灣漁網編織技藝與劉氏毫火針療法均在授牌之列。記者從採訪中了解到,經過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小組檢查、專家小組初評、專家委員會評議、社會公示、上報市政府審批等環節,去年全市共有26個項目新增為東莞市非遺項目其中包含了傳統音樂1個,傳統舞蹈1 個,傳統體育、遊藝及雜技1個,民俗項目2個。在18個傳統技藝項目中,就包含了虎門鎮申報的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在3個傳統醫藥項目中虎門中醫院的劉氏毫火針療法在列。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1月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非遺體驗可視、可觸、可感,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同頻共振為更好地推進非遺項目傳播,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在國慶期間籌備了七場線下非遺體驗活動,包含廣州餅印製作技藝、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大良魚燈製作工藝、新會葵藝、佛山彩燈、光德陶瓷燒制技藝、彩扎(佛山獅頭)等多種非遺體驗項目。
  • 諸暨這些多彩非遺
    如今,青山泥塑已被文化部門列為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已經到了第5代,還正在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新一代傳人大有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的趨勢,楊姜明、壽利劍等傳人已經開始新型的泥塑創作,逐漸從傳統的泥像創作轉變為工藝美術創作。人物彩塑人物彩塑,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 棗莊職業學院院長王洪齡參觀調研省級非遺項目「伏裡土陶」
    1月10日上午,棗莊職業學院院長王洪齡帶隊到山亭區西集鎮伏裡村參觀調研省級非遺項目---伏裡土陶。棗莊市非遺保護中心、山亭區委宣傳部、區文旅局、西集鎮以及學院相關係院、部門負責人參加活動。王洪齡一行實地參觀了伏裡土陶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甘言地的製作車間、研學課堂和棗莊市伏裡土陶研究協會的土陶展館。座談會上,山亭區就全區文旅產業發展和「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進行了匯報;與會的學院專家、學者、教授就伏裡土陶的傳承創新發展各抒己見,就學院與山亭區共建伏羲文化研究院、伏裡土陶傳承教育基地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海南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文脈所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到大眾中去,到生活中去,成為凝聚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巨大力量。創新形式傳播推廣海南非遺、打造傳統與時尚相融的非遺產品、把非遺文化注入旅遊產業……這些,不僅傳承海南非遺文化根脈,更煥發出海南非遺新活力。
  • 整理 融合 創新 台州非遺的三個主題詞
    近5年來,我市非遺理論研究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組織編寫了《台州亂彈常用音樂研究》《台州亂彈》《濟公傳說》《杜式太極拳》《台州市中小學師生剪紙大賽優秀作品集》等書籍。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佳百優」圖書評選活動,《堅守者——台州市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口述》等10本非遺書籍入選。《台州地方藝術》這一教材內容涵蓋9個縣(市、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來源:www.18183.com作者:蘭斯級一號艦時間:2020-01-16 分享到:   在當前的行業狀態下,頭部遊戲廠商已經做出了一些示範,包括結合社會行業問題的功能性遊戲、結合傳統文化元素的IP聯動…這些舉動在口碑上取得了不錯的玩家反饋
  • 非遺與時尚穿越時空的「愛戀」,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亮眼
    據最新統計,清遠市現有英石假山盆景製作技藝、瑤族耍歌堂、連山小長鼓舞等5項國家級非遺,有省級非遺34項、市級非遺99項、縣級非遺164項。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2人、市級傳承人87人、縣級傳承人166人。省級非遺傳承基地5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藏在清遠歷史深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日又一次碰撞時尚,亮點紛呈。
  • 留下揚州美食DNA 淮揚菜非遺傳承人有了「美食檔案」
    姜濤攝通訊員彭偉記者姜濤「隨著揚州成為『世界美食之都』,我們檔案館加快了淮揚菜非遺傳承人『美食檔案』徵集工作。今天,徵集工作處與中國烹飪大師居長龍對接,將其製作的蟹粉獅子頭、雞包翅、揚州炒飯、趴燒整豬頭、宮燈照明珠五件淮揚菜代表作模型徵集進館。」昨天,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 抖音紅人:剪影非遺傳承人 7秒成像,立等可取
    剪影藝術來自民間,是傳統剪紙中的一種,它源於皮影又有別於皮影,是。造型簡練,線條流暢,形象鮮明。劉期培的剪影是祖傳絕活,他的祖父劉繼康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開始從事剪影和各種剪紙工作,是當地方圓百裡最有名的師傅。  劉期培從10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剪影,經歷了嚴格訓練——用麻繩纏繞鋼筋做成鐵筆,讓他在十釐米厚的沙盤上練功,還訓練他用無名指、小指加虎口的力量控制剪刀。
  • 百度百科直播揚州「富春」 感受國家級非遺富春茶點技藝
    &nbsp&nbsp&nbsp&nbsp揚州網訊(範楊青)昨天,百度百科專程在揚州富春茶社進行了一次「非遺美食周」的公益傳播推廣活動,由主播藉助「一直播」平臺帶領網友在線互動,走進富春茶社,感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製作技藝的魅力。此外還邀請了數名網友到店進行美食體驗並在線互動分享。
  • 雲南西盟手工藝人巖恩:堅守工匠精神 傳承木刻技藝
    在西盟縣翁嘎科鎮英臘村英力下組,有一位佤族傳統木刻手工藝人巖恩,先後被命名為縣級佤族民間手工藝木刻、木鼓製作工藝傳承人,市級西盟縣佤族傳統木刻木鼓製作工藝傳承人。巖恩年輕時,就十分熱愛民族文化,喜歡唱歌跳舞,但那時窮沒錢買樂器,後來經常在寨子裡看老一輩的手工藝人製作手工藝品,自己研究琢磨,慢慢地就學會了這一門本事。
  • 好看好玩好買,手造博覽會將「非遺扶貧」玩出新花樣
    貴州布依族格紋布紡織技藝傳承人韋厚珍帶來許多當地手工製作的非遺手工藝品「我明年一定還要來!」韋厚珍驚訝於博覽會上的購買力和大家對非遺的熱情,今年她作了充分準備,帶來了更多、更好的手工藝品。11月27日,第六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4號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