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恰逢農曆八月十五,雙節齊至,人月兩圓。值此人間好時節,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出了節慶「嘆」非遺:「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中秋國慶系列活動,為市民群眾提供國慶出遊新方案。
本次系列活動包括「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主題燈彩藝術作品展、「解碼非遺」體驗課和「雲賞非遺」專題展播三個版塊。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希望通過節慶「嘆」非遺系列活動,最大程度地釋放傳統非遺項目的文化藝術力量,喚醒公眾對於傳統節日的記憶,讓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線下活動由一場燈彩展覽和七場線下非遺體驗活動構成,每場體驗活動都由非遺項目傳承人親自講授非遺知識並指導觀眾動手學習製作,讓觀眾既能悠閒地漫步展廳,感受燈彩帶來的浪漫體驗;又能動手體驗傳統非遺項目,成為活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進一步領略傳統嶺南民俗文化的獨特韻味。
用文藝方式解鎖節慶新姿勢,在燈火月影中感悟藝術交融之美
中秋賞花燈,自古以來便是雅俗共賞的娛樂消遣活動。嶺南地區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民俗活動異常活躍,民間工藝豐富多彩,兩者結合而生的燈彩藝術,成為嶺南民間藝術的傑出代表。
10月1日上午,「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主題燈彩藝術作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樓展廳開展。展覽結合「非遺+現代生活」的理念,圍繞「燈」元素展出各類文藝作品,將傳統非遺項目與市民生活融為一體,讓傳統燈彩重新煥發光彩。
展覽展出了由非遺傳承人和新銳設計師親手製作或設計的一百多件燈彩作品,涵蓋大良魚燈、佛山彩燈等多種傳統燈彩。此次展出的傳統彩燈由大良潘氏魚燈、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佛山市博藝彩燈工藝有限公司等單位提供,多年來,它們緊跟時代步伐,和傳承人在沿襲傳統扎作工藝的同時,採用全新題材創作,大膽嘗試使用全新的材質面料,將嶺南特色彩燈藝術傳承至今。此外,還有由EP light美學燈、意外設計、設計師美伢等設計創作的融合了現代美學理念的原創新式燈。
無論是看似遙遠的傳統非遺燈彩藝術,還是或是別具巧思的新式美學燈,都融入了手藝人和藝術家們對生活的體悟和思考。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希望通過這次燈展,讓觀眾在燈影交錯之間,能夠感受到傳統燈彩藝術與現代藝術創作的碰撞與交融。
此次展覽中還展出了團圓主題的新會葵藝作品、中秋主題的餅印作品以及由潮陽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許遵英與現場觀眾共同完成的國慶主題剪紙作品。在華燈之中,更增添了幾分古樸氣息。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還有一群由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招募的志願者們,他們身穿漢服,羅裙飄飄,仿佛自古穿越而來,自然地融入了燈月相映的氛圍當中,在展廳裡形成一幅獨特畫卷。
此次展覽旨在用文藝的方式解鎖節慶新姿勢,讓傳統非遺轉化為好看好玩、真實可感的直觀體驗,為觀眾營造出雅致的審美環境,拉近藝術與民眾的距離。
非遺體驗可視、可觸、可感,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同頻共振
為更好地推進非遺項目傳播,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在國慶期間籌備了七場線下非遺體驗活動,包含廣州餅印製作技藝、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大良魚燈製作工藝、新會葵藝、佛山彩燈、光德陶瓷燒制技藝、彩扎(佛山獅頭)等多種非遺體驗項目。
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希望通過舉辦系列活動,不僅能引導人們了解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提高了非遺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同時增強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讓傳統文化和這裡發生更為深刻的共振。
10月2日上午,廣州餅印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餘兆基將來到廣東省文化館小劇場,分享傳統餅印的製作技藝,並讓現場的學員親手製作餅印。
廣州木雕藝人所發明的廣式紅木宮燈,起源於明朝,用珍貴的木料精雕細刻,造型端莊、穩重,是當時用於進貢皇宮的珍品。10月3日上午,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羅敏欣將在非遺體驗課現場分享廣式紅木宮燈的歷史淵源及其製作技藝,教授學員製作廣式紅木宮燈。
作為佛山秋色賽會中一個重要展示內容,大良魚燈是一種極富有水鄉特色的扎作工藝。10月4日上午,大良魚燈製作工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潘智江將來到廣東省文化館小劇場,用簡單的竹篾編制出魚形狀的骨架,再通過漿紗、著色、描鱗等一道道工序,分享大良魚燈的製作技藝。
「葵扇搖風繞樹行,晚涼新浴葛衣輕」。新會葵藝是廣東民間傳統的手工藝,集造型藝術和編織、繡花、繪畫、印花等工藝於一體。10月5日上午,新會葵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廖惠林將帶著他的葵藝作品來到廣東省文化館小劇場,讓現場的學員可以在葵扇上發揮想像,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葵藝作品。
佛山彩燈又名佛山燈色,是中國傳統彩燈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具有中國南方彩燈精巧秀麗的特色。10月6日上午,佛山彩燈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小燕將跟觀眾分享佛山彩燈的歷史淵源及其特色工藝,現場學員還可以嘗試佛山彩燈的製作工藝。
10月7日上午,光德陶瓷燒制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志超將在小劇場向現場大小朋友介紹光德陶瓷燒制技藝這一非遺項目,大埔縣光德鎮瓷業早在元、明代已相當發達,裝飾紋樣以青花、雲龍、花卉和人物為多。現場學員將體驗在光德陶瓷上進行彩繪。
在佛山地區還流傳著一種特別的民間工藝美術樣式——彩扎獅頭。10月8日上午,彩扎(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將分享佛山傳統獅頭的特點並帶領現場學員體驗製作佛山獅頭。
此外,本次節慶「嘆」非遺中秋國慶系列活動期間,廣東省非遺中心還將非遺帶進景區——華南植物園,讓沒能在小劇場體驗非遺課堂的市民朋友也過一把癮。這是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非遺進景區」的一次嘗試,由非遺傳承人帶來的四場非遺體驗課將為華南植物園送去一抹傳統文化的氣息。
未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希望通過繼續舉辦「節慶『嘆』非遺」系列活動,以可視、可觸、可感的情景化方式,為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提供一個鮮活樣本,也為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寫下一個生動註腳。
(圖片由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