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有記載。
在封建時代,國家的喜慶之事大多是帝王的登基、誕辰等等,比如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
不同國家的國慶節名稱不完全相同,比如國慶日、獨立日、共和日等等等,還有以國名命名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雖然名稱不同,但是意義相似。
國慶節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如今,中國的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10月1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將每年10月1日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每年的10月1日前後,全國各地都會舉辦各種活動慶祝國慶節,比如文藝匯演,十分熱鬧,另外,國慶的假期比較長,國慶節也被稱為黃金周。
今年的國慶節和中秋節重疊,今天既是國慶節,也是中秋節,中秋節是我們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更加悠久,和中秋節有關的習俗更多一些。
中 秋 節
中秋節又稱月光誕、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慶祝中秋節也是祈盼豐收、幸福,是我們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賞 月
賞月也稱為拜月,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源於古人對月神的崇拜,直到今天,廣東的部分地區仍保留著中秋晚上賞月、拜月娘的習俗。
人們會在桌子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食品,紅燭高燃,大家一起向月亮祈求福佑,賞月是中秋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吃 月 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在古代,人們常用月餅拜神,後來月餅就成了中秋節的必備食品,到了今天,人們仍會在中秋節賞月的時候和家人一起吃月餅以示團圓。
賞 桂 花
秋天也是桂花開放的時節,人們會在中秋節一起喝桂花酒、賞桂花,其實,桂花不僅可以釀酒,還可以做成各種糕點,桂花糕就是全國聞名的小吃。
在中秋佳節,家人團聚在一起賞月,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吃些瓜果點心,這也是十分愜意的事。
燃 燈
《閒情試說時節事》有記載: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在中秋節,很多地方也有燃燈的習俗,也有些地方用瓦片疊塔,然後在塔上燃燈,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部分地方中秋節燃燈的盛況甚至不輸於元宵節。
人們將夜燈點燃,用繩系在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擺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中秋之夜,滿城燈火仿佛讓人置身於琉璃世界。
猜 謎
很多人燃燈時,會在燈上寫上謎語,大家就一起猜燈謎,猜燈謎是一項老少鹹宜的活動,也有很多小朋友會在家長的協助下自己扎燈籠,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都是比較常見的。
另外,很多人還會用水果皮扎燈籠,最應景的就是柚子皮燈籠了,木瓜燈、香蕉燈等也是比較受歡迎的,很多小朋友會拿著做好的燈籠穿街走巷,十分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