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新媒體中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秋
分
秋分:平分秋色一輪滿 長伴雲衢千裡明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立的節氣之一。
我國古人早在先秦時期就注意到每年的仲春與仲秋都會出現晝夜相等的日子,前者稱為日中,後者稱為宵中。秦《呂氏春秋》一書中將二分並稱為「日夜分」,到漢代劉安的《淮南子》一書則分別改為春分與秋分,正式成為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除晝夜等長外,古人還根據陰陽寒暑的變化規律,總結出春分與秋分所具有的「陰陽相半」「寒暑平」的特徵①。分者,半也;平者,均也,都說明兩個節氣在四季循環往復中所處的節點性地位。同時,春分與秋分又都正好處於春季九十日與秋季九十日之半,平分了春與秋。
秋分日,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並隨降雨而降溫,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南北方的田間耕作雖各有不同,但秋季降溫快,各地的秋收、秋耕、秋種這「三秋」都顯得格外緊張。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北方大部分地區已開始播種小麥。小麥大約4000年前傳入我國,到漢唐時期已在黃河流域大面積推廣,並最終形成了我國糧食生產的「北麥南稻」格局。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已經記載了小麥「白露種薄田,秋分種中田」的節氣特徵,這一生產技術要訣一直流傳到今天。
由於春分與秋分都是陰陽交接之日,因而,從西周便形成了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傳統,到明清時期,帝王還專門修建「朝日壇」和「夕月壇」以便實施祭拜儀式,但是卻規定祭日與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②。
然而,民間對於月亮的崇拜熱情卻從未因皇家的禁令而有絲毫削減。「景逢三五秋分夜,光異尋常月滿時」「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數不清的詩句表達了人們對月亮的情感。不過,人們發現秋分日的日期一般固定在陽曆的9月23日前後,並不能總是趕上一年中滿月之最的陰曆八月十五日,因而,從唐朝開始,民間的祭月儀式便從秋分日改為中秋節。在美好宜人的秋季裡,人們祭月、賞月、頌月,分享幸福、慶祝團圓。
①《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
②《帝京歲時紀勝》
衛麗,碩士生導師。就職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研究領域:農業史、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史。中國農業歷史學會理事,農學思想與齊民要術研究會理事。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今日秋分
亦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
豐收的同時也要珍惜糧食來之不易
食、糧、農、實、足、豐、康、勤、儉
九個字
帶你感受中國豐收圖景!
圖片:人民日報 許嘉明
相關閱讀
黨委宣傳部 新媒體中心
作 者:衛 麗
視 頻:影視中心
原標題:《節氣vlog|衛老師說秋分: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