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小墨ZYT
時間飛逝,很快就來到了二十四節氣裡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總會在半夜被空調風給冷醒,使用空調的次數也慢慢減少了。
有時走在上班的路上還能感受到一絲絲的涼快,額頭上的汗也開始減少。
又是一年秋天之際,我最愛的季節,怎麼可能少得了文字記錄呢。
兒時總聽老人說,秋分過後天也差不多涼起來了,夜深露重,記得添衣保暖,免得著涼。老一輩的箴言得聽,不然會吃虧的。想到這,我不禁裹緊了身上的襯衣。
每年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和「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
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云:
「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說到秋,不禁想起了前段時間看的《詩經》,記得裡頭有一句形容到秋天的「春去葦葉青,秋來蘆花白」。形容得真是形象,秋高氣爽,高高的蘆葦葉子和穗子開始泛白,乾枯,蘆花呢,則是怒放著。
想像一下,在你面前是一整片蘆花,放眼望去,幾千幾萬朵蘆花隨風飄揚,就像是千萬隻展翅的白鴿,又有點像是無數隻飛奔的白狐的尾巴。若是站在中央,定是無比愜意。
如果說要給秋分一個定義的話,我想起了《詩經》裡的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讀來美輪美奐,數千年前的一個深秋,河中的蘆葦瘋狂生長,如此修長,倒映在河中的樣子宛如一個披散著長發的女子在河邊梳洗頭髮。
這天清秋的早晨,一個少年在河岸邊徘徊著,他的舉止就如同蘆花一般清雅。
不時眺望著河對岸,原來那個長發女子是他日思夜想的心上人。
秋,總能挑起思念之情,不覺這秋多了幾分憂愁,幾分甜蜜。
少年又想逆流而上,又想順流而下,迫切地想找尋心上人的住處,可是路途遙遠又有險阻,那心上人的行蹤又是如此的漂泊不定。
《蒹葭》表達了少年對心上人的思慕愛戀之情,這感情朦朧含蓄、纏綿動人,反覆朗誦咀嚼,直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有人說古今人心不同,那為何還會有人借用古詩詞來抒發情感呢?文化一直都帶有一脈相通的特點,「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樣的「蒹葭蒼蒼」,一樣「秋水伊人」,一樣的震撼人心。
《楚辭》裡的《九辨》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此乃戰國宋玉所說,草木因風而搖落,因風而被迫離開了棲息之地,秋風掠過,盡顯蕭條氣息,悲涼哀愁之極。
因此,《九辯》有了「悲秋」之祖的稱號。
除了宋玉,還有屈原所寫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遲暮」,秋風落葉預示著美人的美,孤芳自賞的哀愁。
「一分秋意一分涼,野外繁露披衣裳」,秋分來到,多一句暖心的囉嗦,不過分,記得早晚添衣保暖。
「八九菊黃蟹兒肥,風和氣爽丹桂香」,此時的螃蟹最是肥美,喝杯溫酒,與三五知己高談闊論,好不愜意,但莫貪杯,身體要緊。
「秋分雷自合收聲,白露明朝忽震霆」,多是雷雨天氣,夜半驚醒,平穩心情,聽著滴滴答答的雨聲再次進入夢鄉,醒來依舊是燦爛陽光。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欣賞一首詩詞,感受秋風徐徐,落葉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