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山色裡,
蟬急向秋分。
白露過後,秋分到來。秋天的腳步越來越重,秋意也漸濃。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秋分」屬於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在白露和寒露之間,一般在9月22日左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赤道,全世界各個地方的白天和晚上都差不多是各12小時。之後,北半球的白天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到了冬至那天,則黑夜最長,白天最短。冬至後,白天又逐漸增長,到了春分,又是晝夜各12小時。
被國際氣象學界讚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不僅能有規律地區分出晝夜的變化,更是數千年中國農業耕作的時令指導。節氣如此神奇,有賴於先人的智慧。早在《禮記》中便有了關於時令、節氣的記載,到了戰國末臻於完善,《淮南子》形成流傳至今的明晰的系統。
由於節氣的物候特徵明顯,古人詩文中經常出現與節氣相應的物候的描述。如:白居易《立春日酬錢員外曲江同行見贈》「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將立春時萬物萌動的姿態盡顯筆下。歐陽修《踏莎行》「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則是春分報春,一派春花爛漫。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淫雨霏霏,斷煞愁腸。韋應物《立夏日憶京師諸弟》「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恆靜」,夏日悠長,遠人難歸,無奈的思緒徜徉不斷。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仲秋寒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馬戴《送僧歸金山寺》「金陵山色裡,蟬急向秋分」,秋意濃鬱,萬物蕭瑟。戴叔倫《小雪》「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雪花紛飛,寒意撲面。
在八月十五正式被確立為中秋節之前,民間常常在秋分之夜祭月。秋分這天還要吃秋菜、送秋牛,包湯圓粘雀嘴,孩子們喜歡放風箏、豎雞蛋等等。
由於秋分的星象特點,對於老年人來說又多一層深意。秋分黎明,常可以見南極老人星。故趙蕃《老人星》中寫道:
大史佔南極,
秋分見壽星。
在拜耳恆星命名法中,老人星是南天船底座中的主星,α星,是這個星座中最亮的恆星,也是全天第二亮星。古人認為,秋分、春分時是否可以看到老人星,不僅與個人的福壽相關,還與廟堂安危有關。《史記·天官書》:「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張守節正義:「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為人主佔壽命延長之應。常以秋分之曙見於景(丙),春分之夕見於丁。見,國長命,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不見,人主憂也。」
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天上的老人星就是壽星,又被稱為南極仙翁。壽星據說是西王母的長子,他生得額禿頂廣、鬚髮盡白、面容紅潤,乘白鶴或者白鹿往來天地間。《西遊記》中,還有一段關於壽星的坐騎白鹿跑到凡間興風作浪的故事。《封神演義》裡,壽星又成了元始天尊的大徒弟。也有傳說認為,壽命達八百年的彭祖就是壽星來人世間體驗生活的化身。年畫上,壽星總是拄著拐杖,畫面上一定有仙桃、蝙蝠、胖娃娃圍繞,富有多福多壽的寓意。
東漢明帝時,第一次在祭拜南極老人星時,設宴款待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並贈送老人們酒肉、糧食和手杖。明帝贈送的手杖的杖頭雕刻著鳩鳥頭,被稱為鳩杖,也稱為王杖。從漢初便有官府給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頒發鳩杖的規定。老人一旦持有了鳩杖,便有一些特權和優待,如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外出旅行時食宿應該獲得官府照應;任何人欺負持鳩杖的老者則會受到嚴懲。出土的文獻中記載,毆打持杖老人的人被官府斬首棄市。漢成帝時,老年無子女者可以免稅賣酒,有自願照料孤寡老人的人也可以獲得同等待遇。
從這些資料中可知,無論老人、壽星、老人星在古代都深受重視,是吉瑞祥和、天下太平的象徵。將秋分、老人星、富貴美好等等在詩文中集中表達的是宋代長壽詞人牟巘的《水調歌頭》:
叔父茅封貴,
先帝棣華親。
平生為善最樂,
夙德宛天人。
玉葉金枝方茂,
瑤沼丹壺如畫,
光景鎮長新。
五福一日壽,
萬象總皆春。
正秋分,
記初度,
紱纏麟。
傳宣來自絳闕,
瑞採蔚輪囷。
樂有鈞天九奏,
尊有仙家九醞,
翠釜紫駝珍。
笑把南山指,
還以祝嚴宸。
[責任編輯: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