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壽之人常被我們稱為「壽星」,將健康長壽與天上的星辰相聯繫,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負責人們長壽的星官被稱為「老壽星」,亦稱南極仙翁等,那麼天上的哪顆星辰被古人云認為是壽星呢?
「壽星」指天上的哪顆星?這個問題爭議不大,一般都認為是南極老人星,《史記·天官書》中明確記載:「南極老人星……為人主(即皇帝)佔壽命延長之應。」並且也提到秦朝統一天下時就開始在首都鹹陽建造壽星祠以供奉,而成書於唐代的《通典》則稱周代就已經開始祭祀壽星了,之後幾乎各個朝代都有祭祀壽星的活動,如唐代是建老人壇祭老人星,宋朝是秋分日祭祀壽星,明初則改為在皇帝誕辰日祭壽星。
壽星所代表的含義在古代不同時期也有所變化,《史記·封禪書》司馬貞《索引》裡面也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早期時古人認為老人星出現就預兆帝王健康長壽,天下安寧,百姓安樂,國家興旺發達,倘若隱沒不現,就可能有出現災難陷入動蕩,所以最早時候老人星代表著帝王的健康長壽狀況,還有就是百姓安樂,人們幸福安康,但是後來演化為保佑每個人健康長壽之星神,這些也都說明老人星在我國星象學家眼中就是一顆吉星,它的出現就代表著吉祥安康,唐代詩人李頻有詩云「海內逢康日,天邊見壽星」,就是古人把壽星看做吉星的寫照,它一出現就是吉星高照了。
老人星是一個什麼樣的星辰呢?其實這顆星非常明亮,呈青白色,是全天幕中僅次於天狼星亮度的恆星,如果雖然它的視星等亮度能在恆星中排到第二,在我國卻並不容易看到它,因為它的位置在天幕中非常靠南邊,南方地區的人們能看到它,但也只是在每年的較短時間中看到它在南方地平線上方,李白有詩曰:「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是指在南嶽衡山上是可以看見老人星的,但北方地區基本上是看不到它的,可以說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很難看到它,如果是處在南半球的話,想看到它是很容易的,這就是我國古人說老人星時隱時現的原因了。
老人星距離地球大約為310光年,直徑大約是太陽的71倍,體積大約是太陽的36,000倍,表面溫度大約為7000℃,距離近、體積大、表面溫度高,正是老人星非常明亮的原因,其光度大約為太陽的1.6萬倍。
它的質量也相當大,是太陽的10~12倍,目前這個恆星正在走向它主序星階段的晚期,內部的氫元素已經被大量消耗,開始了氦核聚變的階段,天文學家推測它有變成紅超巨星的可能,屆時它將會變成紅色,但也有可能它已經經過了紅超巨星的階段,將來它會在一場超新星爆發中成為一顆中子星。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地球自轉的漸動效應,地軸的南端將在12000年後指向老人星位置,屆時老人星也將會成為南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