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秋分|暑退秋澄氣轉涼 日光夜色兩均長

2021-01-08 閃電新聞

當夏日的餘熱退場

涼爽的秋風就接踵而至了

秋天

像個溫婉素淨的姑娘

不動聲色地穿過時光的縫隙

暈染了季節的眉梢

2020年09月22日

庚子年八月初六

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

「秋分」有兩層意思:

一是,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南半球則相反。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繼續南移,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夜,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晝。

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時節,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涼爽的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一天比一天冷。此時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秋分後太陽直射點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秋分棉花吐絮,菸葉也由綠變黃,正是收穫的大好時機。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土地,準備油菜播種。「三秋」大忙,貴在「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奠定下豐產的基礎。

秋分見麥苗,寒露麥針倒。

勿過急,勿過遲,秋分種麥正適宜。

淤地種好麥,明年豆更強。

秋分到寒露,種麥不延誤。

種麥泥窩窩,來年吃白饃。

種麥泥流流,來年吃饅頭。

秋分稻見黃,大風要提防。

秋分收春豆。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葉落空。

秋分棉花白茫茫。

秋分種,立冬蓋,來年清明吃菠菜。

秋分種小蔥,蓋肥在立冬。

秋分節到溫度降,魚塘投餌要減量,投餵水旱各種草,嫩綠新老均勻上。

多施肥料培水質,一肥二活三要爽,魚病防治莫粗心,綜合防治高產量。

《中秋對月》

【唐】李頻

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

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

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

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夜喜賀蘭三見訪》

【唐】賈島

漏鍾仍夜淺,時節慾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

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秋分後頓悽冷有感》

【宋】陸遊

今年秋氣早,木落不待黃,

蟋蟀當在宇,遽已近我床。

況我老當逝,且復小彷徉。

豈無一樽酒,亦有書在傍。

飲酒讀古書,慨然想黃唐。

耄矣狂未除,誰能藥膏肓。

《秋分前三日偶成》

【宋】 釋文珦

秋光幾一增,在候已無雷。

顯氣凝為露,嘉禾秀出胎。

燕銜餘暑去,蟲喚嫩寒來。

泡影非能久,流光又苦催。

秋分至,樹葉變黃

頤和嫻靜,從容舒緩,淡然平和

是秋季最佳的養生時節

秋分之後,涼燥主氣,易傷津液,凡飲食、進補,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秋分養生應該注意以下四點:

1. 飲食滋潤,進補適當

在飲食攝養上,因秋天屬肺金,五味之中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在秋天宜收不宜散。要儘量避免食用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食用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秋季津液易傷,容易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宜多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鴨肉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們品嘗螃蟹的最好時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也不適宜多吃。

2. 輕鬆平緩,運動適量

秋季養生,應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比如瑜伽、散步、八段錦等。還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鍊和有氧運動,比如:登山、慢跑、打太極拳等。適當的冷水鍛鍊對預防傷風感冒、流鼻涕、支氣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因此,平時可用冷水洗臉、洗腳、浴鼻。

3. 早睡早起,適當添衣

秋季晝夜溫差大,易邪氣入體,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秋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鍊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4、保持積極心態

秋季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同時精神情緒上要看到積極的一面。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四季輪迴,各有各的美好

這都是生命最真實的展現

讓我們好好享受這個秋天吧

相關焦點

  • 秋分:人間當此日,秋色正平分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眨眼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分季節。「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當天日夜時間均等,而後夜愈長日愈短。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國大部分地方氣溫下降快速而明顯。涼風習習、碧空澄澈、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是秋分的標誌性景色。
  • 暑退秋澄氣轉涼 日光夜色兩均長
    想像著在清晨熹微的日光裡漫步,看細雨下瑟瑟發抖的樹葉,遠處是金黃色的麥田在散發著秋的成熟與韻味,星羅棋布的村莊和縱橫交錯的河道構成了最美的秋景圖……讓我們一起來期盼金秋時節的到來。B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秋分八月中,寒暑喜均平。9月22日(周二)晚上9時14分,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北緯90°)與南極點(南緯90°)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特殊現象。
  • 原來二十四節氣早已被我們申遺成功啦
    二十四節氣二十節氣的由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這是一個特定的季節,可以表達自然節奏的變化,並在贛芝日曆中建立「十二月Jian」(每月順序)。 「是幹zhi日曆的基本內容。「 Tugui陰影測量」方法的實質是「到夏至時,樹木長8英尺的桌子,風景長度為5英寸(相當於北回歸線上沒有陰影的杆);在冬至時,風景的長度是一英尺三英尺五英寸。」 (即,建立一個高度為8英尺的基準並在夏至時觀察,正午的太陽陰影為1.5英尺,而冬至的正午太陽陰影為13.5英尺),「測量土壤的深度,糾正太陽的陰影,找到地球的中部,並驗證四個時間」。在春秋兩季的《上書》中描述了節氣。
  • 美哉,南信大的二十四節氣!
    下面隨小龍走進南信大的二十四節氣吧 ·立春·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校園景致的色溫也逐漸變冷
  • 今日秋分|日夜均平分秋色,萬物收碩果滿倉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今年9月22日21:30:32將正式進入秋分時節這一天地球上晝夜等分北半球日漸晝短夜長不是水體都乾涸了,是說夏雨遺存的積水逐漸乾涸,秋季降水銳減,河流舒緩了,流水不再湍急,秋氣之美,便常在於水之靜美。
  • 今日秋分關於秋分的詩句 形容秋分的優美詩詞秋天美景的句子
    暑退秋澄氣轉涼  日光夜色兩均長  秋分·常識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9月23日15時50分迎來「秋分」節氣,意味正式「入秋」。專家提醒,隨著「秋分」節氣到來,冷空氣開始日漸活躍,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公眾要注意添秋衣,以防著涼感冒。  據了解,每年9月23日前後,太陽達到黃經180度時為「秋分」節氣開始。「分」就是半,「秋分」就是秋季90天中的中分點。  「秋分」時,陽光幾乎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
  • 【二十四節氣】秋分
    一起走進二十四節氣——秋分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庚子年,秋分。如今的秋分已經不僅是24節氣之一,更是作為農民豐收節而被慶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八月中,解見春分。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描寫關於秋分的古詩詞語句大全 有關秋分節氣的說說簡短句子
    描寫關於秋分的古詩詞語句大全 有關秋分節氣的說說簡短句子時間:2018-09-22 21:5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描寫關於秋分的古詩詞語句大全 有關秋分節氣的說說簡短句子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2018年9月23日,也就是明天將迎來秋分節氣,秋分之後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季的第五個節氣,鬥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於每年公曆7月06-08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中國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各地也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常伴隨著大風、暴雨。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在《尚書·堯典》中就提出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隨著農業生產和天文觀測的發展,到了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由此,傳統意義上的四時八節已經被初步確立。至漢朝,二十四節氣逐漸完善,史書中也多有提及,如:《淮南子·天文訓》中對二十四節氣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在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周年之際,新報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曾獲天津市科技傳播終身成就獎、天文科普教育家趙之珩和大家解析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曆法的關係以及劃分。新報記者 梁爽  — 二十四節氣起源和三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還要從當今世界通用的三種曆法說起:分別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夏至:日至長而影至短,夏至有雨三伏熱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國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農業社會,有著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二十四節氣之夏至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
  •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古詩詞
    為何二十四節氣當中,有春分和秋分,卻沒有夏分和冬分?為何節氣中有冬至和夏至,卻沒有春至、秋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分清楚「分」和「至」的區別。分,其實就是平分的意思。到了春分的這一天,白天和晚上一樣長。而且,剛好是距離立春45天,也就是說春天過了一半了。然後呢,太陽和地球又開始「分開旅行」。到了夏至的時候,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而到了秋分,白天和黑夜又變成一樣長了。
  • 秋分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秋分節氣的寓意意味著什麼
    相信大家都要聽說過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大家肯定都聽說過這句話,春分和秋分都是很經典的二十四節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春分和秋分的時候就是晝夜平分的時候,特別是學習地理的小夥伴們肯定對這句話非常的熟悉了,大家知道秋分是在什麼時候嘛?秋分的意義是什麼嗎?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科普下,帶大家了解下秋分是什麼意思含義以及秋分節氣的寓意意味著什麼!
  • 二十四節氣詩書——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  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送你一首養生歌謠,幫你度過「夏熱」:「夏至心靜自然涼,晚睡早起午休躺。暑傷津氣炎熱防,切忌飲食過寒涼。神清氣和胸寬暢,戶外防曬講著裝。」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我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民出版社》邀請著名書法家趙學敏,編著了《中華二十四節氣詩書》,詳細介紹了中華二十四節氣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