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2021-01-09 沒落的平淡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裡,「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曆吸收了幹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曆。

回歸年、朔望月和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一個統稱,其中包括十二個節(節令)和十二個氣(中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十二個月如同劃分十二竹節,竹節中間充氣,此乃節氣的由來,也是氣節,節度的本意。「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

中氣和節氣相間的排列: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屬於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後的節氣是清明,其後的節氣依次是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驚蟄。

中國農曆規定,每一個月必定要有一個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成為前一個月的閏月。那麼為什麼有的月份沒有中氣呢?這是因為兩個節氣和兩個中氣之間平均日數=365.2422÷12=30.4368日,而朔望月日數29.5306日,兩者有將近1天的差數。

因此中氣在農曆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有將近一天的推遲,如此繼續,必將有的月份的中氣正好落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天,而下個月則沒有中氣,中氣將移至再下一個月的月初。

月份 12節 12氣

正月(寅) 立春雨水

二月(卯) 驚蟄春分

三月(辰) 清明穀雨

四月(巳) 立夏小滿

五月(午) 芒種夏至

六月(未) 小暑大暑

七月(申) 立秋處暑

八月(酉) 白露秋分

九月(戌) 寒露霜降

十月(亥) 立冬小雪

十一月(子)大雪冬至

十二月(醜)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

我們現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通常把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首先,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從這裡出發,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立夏等等。待運行一周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中氣:春分、穀雨、小滿、夏至;

節氣:清明、立夏、芒種、小暑:

黃經0°15°30°45°60°75°90°105°

中氣:大暑、處暑、秋分、霜降;

節氣:立秋、白露、寒露、立冬;

黃經120°135°150°165°180°195°210°225°

中氣:小雪、冬至、大寒、雨水;

節氣:大雪、小寒、立春、驚蟄;

黃經240°255°270°285°300°315°330°345°

二十四節氣和太陽黃經度

二十四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24節氣準確時間),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中,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所以從清朝開始,才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的中氣和節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和陽曆配合時,節氣在每個月的上旬,其規律為:上半年當月的 4~6日,下半年當月的6~8日。中氣在每個月的下旬,其規律為:上半年當月 的18 ~ 22日,下半年當月的22 ~ 24日。和農曆(陰曆)配合時,農曆的平年每月也有兩個節氣,即節氣和中氣,而農曆閏年的閏月只有一個節氣,沒有中氣。

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氣」有: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二十四節氣的分布在陽曆中有一定的日期,前後相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與黃道十二宮

跟二十四節氣相似,古代的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 12 等份,因此佔星學中十二星座的開始及結束日期或其前後一天必定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

註:十二星座對應的黃經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於地球自轉軸的擺動,現在觀測到的星座位置與黃經度已不符。

二十四節氣來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

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由於2000年來,中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現在的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結合的一種陰陽曆。農曆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曆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很大(閏年13個月)。為了規範年的天數,農曆紀年(天幹地支)每年的第一天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農曆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農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曆2008年2月7日(農曆正月初一),而是公曆2008年2月4日。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二十四節氣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因此二十四節氣又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氣候變化形式對應節氣

表示寒來暑往(四季)的變化(8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徵氣溫變化(5個)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7個)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4個)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節氣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節氣命名的講究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裡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影?蘭州製造」再獻佳作 紀錄片《二十四節氣》18日起亮相...
    2016年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經過審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甚至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已經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四方風甲骨(一片牛肩胛骨),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2016年11月30日,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 二十四個節氣 我們陪您一起走過(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晚報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資料圖片)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  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淮南子》二十四節氣圖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科學記載,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本文把二十四節氣的創立和依據,簡要介紹給海內外讀者。二十四節氣的科學依據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研製,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早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就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 涵義極其複雜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形成的
    詩中描寫的是農民在芒種耕作的情形,從中可以看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事實上,節氣誕生於2000多年前,在勞動人民的摸索和改進下,才有了如今的模樣。農事催生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晉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中記載:「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氣,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立曆日。」
  •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小寒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冬至 2020-12-21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大雪 2020-12-07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小雪 2020-11-22
  • 成都民俗老畫家:畫二十四節氣 傳遞風俗人情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在沒有「天氣預報」的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響國人,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這一消息令著名老成都民俗畫家戴樹良欣喜又欣慰。他通過手繪民俗畫的方式,對二十四節氣進行解讀。
  • 傳統文化精解讀: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氣候、歷史和民俗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傳統文化31#傳統節日23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當太陽達到黃經240度的時候,便是小雪節氣了。明代學人王象晉的名著《群芳譜》中有言:「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 光影時節|重新認知「二十四節氣」
    此次的沉浸式數字藝術展從節氣與天時、節氣與農事、節氣與生活四個方面,傳遞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和價值,促進非遺文化與藝術科技、現實生活的深度融合,展現節氣文化的藝術魅力。 圖源:中國農業博物館 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的山東省平度市,地處北緯36到37度之間,四季分明,是驗證二十四節氣的最佳地點之一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 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詩書——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  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我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民出版社》邀請著名書法家趙學敏,編著了《中華二十四節氣詩書》,詳細介紹了中華二十四節氣文化知識。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 一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補充曆法,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但作為農耕民族,中國古人顯示了更高的智慧,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們逐漸將季節細分,戰國成書的《呂氏春秋》,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的名字,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標識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淮南子》所記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已經與現在完全一樣。
  •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今日立冬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今日立冬 2020-11-07 0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
  • 如何用英文表達中國二十四節氣!
    對於二十四節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這樣介紹的:China—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knowledge of time and practices developed in China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sun’s annual 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