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晚報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資料圖片)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
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您還記得嗎,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和您在驚蟄時看桃花開,在春分時等燕歸來,在穀雨時賞牡丹,在小滿後嘗新麥,在夏至時聽蟬鳴,在寒露時賞菊花,在冬至時吃餃子,在大寒後迎新歲……
時光飛逝,光陰變遷,流傳千年的二十四節氣,已經深深融入每個中國人的生命中,成為中華民族的印記。從古至今,中國人一直順應節氣時令,形成了獨特的風俗民情。歲時節俗,非遺文化,無不飽含著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
本報《二十四節氣與洛陽》欄目,從大雪節氣開始,到小雪節氣結束,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裡,我們為您講述了每個節氣和洛陽的故事。
河洛地區是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發源地和實踐地。千百年來,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仍在這片大地上指導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穀雨前後,種瓜點豆」……市氣象局原總工程師任炳潭曾和同事對洛陽近50年的氣溫變化特徵進行過統計分析,在氣候正常的年份,氣象特徵和二十四節氣非常吻合;在氣候反常的年份,例如偏暖時,二十四節氣提前大約一周的時間。
任炳潭舉了霜降這個節氣作為例子。他說,在洛陽一帶,霜降節氣前後會下霜。如果某日的最低氣溫降到4℃或者5℃,這時地表溫度可達到0℃,即會有霜凍。
大自然如同一部古老而精準的時鐘,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時鐘上清晰的刻度,指針每移動一格,山水風雨、江河湖海、鳥獸魚蟲等,就跟隨指針完成春夏秋冬的轉變。
因此,我們在今天講述二十四節氣和洛陽的故事,就是講中國時間和生態文明的故事,也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記者 李礪瑾 通訊員 徐貴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