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2021-01-10 騰訊網

《康熙帝南巡圖卷·農耕場面》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科學記載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此書由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著~淮南王劉安與八公山的淵源眾人皆知~

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補充曆法,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天文、氣象進行長期觀察、研究的產物,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二十四節氣中既有表現寒暑往來物候變化的,也有反應氣溫高低降雨狀況的,古人通過它能夠直觀、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始於上古,產生於黃河流域。在《尚書·堯典》中就提出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隨著農業生產和天文觀測的發展,到了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由此,傳統意義上的四時八節已經被初步確立。至漢朝,二十四節氣逐漸完善,史書中也多有提及,如:《淮南子·天文訓》中對二十四節氣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內容與今人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完全一致。《史記·太史公自序》云:「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西漢鄧平等人所著的《太初曆》中,正式將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曆法中,每月有兩個節氣,月首者稱之為「節氣」,包括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月中者稱之為「中氣」,包括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二十四節氣中「節氣」和「中氣」各佔一半,二者交替運行,周而復始,但今人已不再細分,將之並稱為節氣。每個節氣在農曆中的時間也是相對固定的,「節氣歌」的後四句就反映了這一特點。「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即:上半年節氣多集中於六日及二十一日前後,而下半年則多集中於八日及二十三日前後,最多不過相差一兩天。

二、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表示嚴冬已逝,春季到來,氣溫回升,萬物復甦。

雨水:由於氣溫轉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驚蟄:蟄的本意為藏,動物冬眠稱「入蟄」。古人認為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醒,故稱驚蟄。

春分:這一天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晝夜長度各半,冷熱均衡,一些越冬作物開始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草木萌發之意。此時氣溫漸暖,草木發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

穀雨:由於雨水增多,滋潤田野,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故有「雨生百穀」之說。

立夏:標誌著夏季的開始,視為氣溫升高的開端。此時萬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

小滿:「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經開始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

芒種: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實的外殼上長的針狀物。芒種指小麥等有芒作物即將成熟,可以採收留種了,也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夏至:是全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說明即將進入炎熱的夏季。

小暑:屬於「三伏」中的初伏,天氣炎熱、蒸悶。氣溫雖高,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故稱小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也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

立秋:預示著秋季即將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不過暑氣並未盡散,還有氣溫較熱的「秋老虎」之說。

處暑:「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代表暑天即將結束,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

白露:由於晝夜溫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結成白色露珠,故稱白露。

秋分:與春分相同,晝夜幾乎等長,處於整個秋天的中間。

寒露:冷空氣漸強,雨季結束,氣溫由涼轉冷,開始出現露水,早晨和夜間會有地冷露凝的現象。

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由秋季過渡到冬季的節氣,開始有霜凍的現象出現。

立冬:標誌著冬季的開始。田間的操作也隨之結束,作物在收割後進行貯藏。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

,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地呈現初冬的景象,但還沒到大雪紛飛的時節。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時天氣較冷,不僅降雪量增大,降雪範圍也更廣。

冬至:與夏至相反,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數九」。過了冬至,白晝就一天天地增長了。

小寒:此時正值「三九」前後,大部分地區開始天寒地凍,但還沒有到達寒冷的極點。

大寒:是一年當中最冷的一段時間,相對於小寒來說,標誌著嚴寒的加劇。

三、文學中的二十四節氣

面對一年當中往復更替的二十四節氣,敏感的古人對這一感受顯得尤為深刻。他們將節氣作為創作元素,融入到詩文當中,使作品生動鮮活,更富有生活氣息,易與觀者產生共鳴。不同情景、不同地點、不同境遇結合不同節氣,表達出文人內心不同的感受,裝載了不同的情感,或是物是人非之愁,或是豪情壯志之悲,或是回憶昔日舊情之喜,或是抒發相思離別之苦,將個人心底細膩的情感全部寄託於節氣當中,創造出另一種韻味。從這些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古代節氣之點滴,亦可體會古人對於節氣意識之感受。

詩聖杜甫在其《月夜憶舍弟》一詩中,便借用節氣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此詩描寫了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正值白露節氣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在戍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襯託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濃烈、深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既是對景色的描寫,也點明了時令,因景生情,景中寓情,將深切的思念化為動人的形象,一虛一實,相得益彰。詩中以「白露」與「明月」為一聯,語雖平質,但是利用語序的變化,產生出不同的韻味。

在杜甫的另一首《立春》詩中,還提到了有關立春的節氣民俗: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縴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首聯中「春日」指代的便是立春節氣。「春盤」是一種古代風俗,即立春日以韭黃、果品、餅餌等簇盤為食。唐朝立春日時興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由眼前的春盤,回憶起往年太平盛世,兩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與當下漂泊異鄉、萍蹤難定的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面對巫峽大江,愁緒如東去的春水一般,滾滾而來。

再如,《紅樓夢》第七回中寫到,寶釵因病常吃一種名叫「冷香丸」的藥物,其配置方法與節氣聯繫緊密,可謂玄妙刁鑽:「東西藥料一概都有限,只難得『可巧』二字:要春天開的白牡丹花蕊十二兩,夏天開的白荷花蕊十二兩,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兩,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兩。將這四樣花蕊,於次年春分這日曬乾,和在藥末子一處,一齊研好。又要雨水這日的雨水十二錢……白露這日的露水十二錢,霜降這日的霜十二錢,小雪這日的雪十二錢。把這四樣水調勻,和了藥……」曹雪芹將冷香丸的製作方法與「春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這五種節氣相聯,利用近乎誇張的寫法凸顯該丸藥製作之繁複。這一手法不僅詮釋了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更能夠看出古人順應天時、注重節氣的一貫傳統。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還生動地描寫了在芒種這天,大觀園裡女孩子們一起為花神踐行的歡樂場景:「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顆(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搖,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相關焦點

  • 詩歌中的二十四節氣,帶你領略古人的智慧與自然之美
    2016年末, 一場清寒小雪在11月21日早上飄然而至,細雪飄落在華北大地,而這天,正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歷經千年,依然能準確預示天氣變化。十天之後,2016年11月30號這天,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上傳來捷報,我國「二十四節氣」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際氣象界將二十四節氣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是中華民族古老農耕智慧的千年傳承,也是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 光影時節|重新認知「二十四節氣」
    「農曆二十四節氣」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大家小學必學習的課文,也是我國古人基於農耕文明對天象物候觀察總結出的經驗智慧。 其派生出諸如「七十二候」、「二十四番花信風」、「節氣食養」等概念與習俗,千百年來對社會生活有著寶貴的指導作用與文化價值。
  • 為何二十四節氣不按陰曆?公曆有什麼缺點?
    今天有網友提問: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農曆相關,而和公曆相關呢?夏至對此,六甲番人認為正確的提法應修改為: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陰曆相關而和陽曆相關呢?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理解農曆和陰曆、陽曆的關係,我們可以分解成幾個小問題:1、什麼是陰曆?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古代中國人用一種很簡單的方法,精確地發現了年的周期,同時發現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並逐漸發展成二十四節氣。1殷商先民就已經發現了冬至「冬至」一詞,古人解釋說:「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至。」
  •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這三種方法真有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文化,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是一項已經被二千多年的實踐證明了的科學成就。2016年11月30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還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那麼,中國的古人是如何制定二十四節氣的呢?又為什麼能制定得如此精確呢?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準確的判斷出二十四個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其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不要著急,先讓我們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視角,一同領略老祖宗與天地萬物感應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Part. 1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無關詩意,而感天意黑格爾說:「一個民族必須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會有希望」。
  • 二十四節氣是何人所創,距今有多少年了?
    即是說,「二十四節氣」的創立,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凝聚了無數上古先民的天象觀測、智慧計算才形成的。至於說哪位上古或遠古「聖賢」創立了「二十四節氣」,還包括其他的著名文化科學創見,所體現的,是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祖先和英雄崇拜的優秀傳統和可貴情結。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定氣法」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古人十分注重「立夏」的禮俗,舊時人們在立夏時舉行「迎夏」儀式,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
  • 2020年夏至丨無論夏至,或二十四節氣,30字的標題不足以描述
    2020年06月21日,則二十四節氣之「夏至」。夏至為二十四個節氣中一個重要節氣,民間有句俗語:「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日長長到夏至」,則夏至當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日照時間為全年最長。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唐山廣電網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凝結的智慧都在這裡
    本篇主要介紹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時間及其在奇門中的應用,熟記二十四節氣在九宮八卦中的位置,有助於我們更快地掌握奇門局相關的參數及應用方法。二十四節氣的概念節氣節氣是指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 二十四節氣-夏至·陽曆6月21日-22日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一般在公曆/陽曆6月21~22日交節。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敲黑板·必考知識點: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淮南市政協文史專員程晉倉進一步闡釋:「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將運動軌跡分為24等份,每一個等份為一個節氣,即二十四節氣。它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中國農耕社會順天應時、指導實踐的生活制度,也是安排農業生產、協調農事活動的基本遵循。」
  • 二十四節氣-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又稱「冬節」、「賀冬」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陽曆12月21日-23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016年11月30日,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一篇名叫「四方風」的甲骨文出自約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時期。四個方向的風,反映了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以及四季的變化。
  • 二十四節氣蘊藏古人大智慧,你真的了解它嗎?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對於節氣的變化,影響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農業發展,應季的養生都是和節氣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創立的。自然界氣象、物候的變化在二十四節氣中直接反映出來,為農事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