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南巡圖卷·農耕場面》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科學記載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此書由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著~淮南王劉安與八公山的淵源眾人皆知~
一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補充曆法,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天文、氣象進行長期觀察、研究的產物,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二十四節氣中既有表現寒暑往來物候變化的,也有反應氣溫高低降雨狀況的,古人通過它能夠直觀、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始於上古,產生於黃河流域。在《尚書·堯典》中就提出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隨著農業生產和天文觀測的發展,到了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由此,傳統意義上的四時八節已經被初步確立。至漢朝,二十四節氣逐漸完善,史書中也多有提及,如:《淮南子·天文訓》中對二十四節氣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內容與今人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完全一致。《史記·太史公自序》云:「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西漢鄧平等人所著的《太初曆》中,正式將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曆法中,每月有兩個節氣,月首者稱之為「節氣」,包括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月中者稱之為「中氣」,包括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二十四節氣中「節氣」和「中氣」各佔一半,二者交替運行,周而復始,但今人已不再細分,將之並稱為節氣。每個節氣在農曆中的時間也是相對固定的,「節氣歌」的後四句就反映了這一特點。「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即:上半年節氣多集中於六日及二十一日前後,而下半年則多集中於八日及二十三日前後,最多不過相差一兩天。
二、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表示嚴冬已逝,春季到來,氣溫回升,萬物復甦。
雨水:由於氣溫轉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驚蟄:蟄的本意為藏,動物冬眠稱「入蟄」。古人認為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醒,故稱驚蟄。
春分:這一天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晝夜長度各半,冷熱均衡,一些越冬作物開始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草木萌發之意。此時氣溫漸暖,草木發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
穀雨:由於雨水增多,滋潤田野,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故有「雨生百穀」之說。
立夏:標誌著夏季的開始,視為氣溫升高的開端。此時萬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
小滿:「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經開始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
芒種: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實的外殼上長的針狀物。芒種指小麥等有芒作物即將成熟,可以採收留種了,也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夏至:是全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說明即將進入炎熱的夏季。
小暑:屬於「三伏」中的初伏,天氣炎熱、蒸悶。氣溫雖高,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故稱小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也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
立秋:預示著秋季即將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不過暑氣並未盡散,還有氣溫較熱的「秋老虎」之說。
處暑:「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代表暑天即將結束,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
白露:由於晝夜溫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結成白色露珠,故稱白露。
秋分:與春分相同,晝夜幾乎等長,處於整個秋天的中間。
寒露:冷空氣漸強,雨季結束,氣溫由涼轉冷,開始出現露水,早晨和夜間會有地冷露凝的現象。
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由秋季過渡到冬季的節氣,開始有霜凍的現象出現。
立冬:標誌著冬季的開始。田間的操作也隨之結束,作物在收割後進行貯藏。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
,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地呈現初冬的景象,但還沒到大雪紛飛的時節。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時天氣較冷,不僅降雪量增大,降雪範圍也更廣。
冬至:與夏至相反,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數九」。過了冬至,白晝就一天天地增長了。
小寒:此時正值「三九」前後,大部分地區開始天寒地凍,但還沒有到達寒冷的極點。
大寒:是一年當中最冷的一段時間,相對於小寒來說,標誌著嚴寒的加劇。
三、文學中的二十四節氣
面對一年當中往復更替的二十四節氣,敏感的古人對這一感受顯得尤為深刻。他們將節氣作為創作元素,融入到詩文當中,使作品生動鮮活,更富有生活氣息,易與觀者產生共鳴。不同情景、不同地點、不同境遇結合不同節氣,表達出文人內心不同的感受,裝載了不同的情感,或是物是人非之愁,或是豪情壯志之悲,或是回憶昔日舊情之喜,或是抒發相思離別之苦,將個人心底細膩的情感全部寄託於節氣當中,創造出另一種韻味。從這些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古代節氣之點滴,亦可體會古人對於節氣意識之感受。
詩聖杜甫在其《月夜憶舍弟》一詩中,便借用節氣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此詩描寫了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正值白露節氣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在戍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襯託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濃烈、深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既是對景色的描寫,也點明了時令,因景生情,景中寓情,將深切的思念化為動人的形象,一虛一實,相得益彰。詩中以「白露」與「明月」為一聯,語雖平質,但是利用語序的變化,產生出不同的韻味。
在杜甫的另一首《立春》詩中,還提到了有關立春的節氣民俗: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縴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首聯中「春日」指代的便是立春節氣。「春盤」是一種古代風俗,即立春日以韭黃、果品、餅餌等簇盤為食。唐朝立春日時興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由眼前的春盤,回憶起往年太平盛世,兩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與當下漂泊異鄉、萍蹤難定的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面對巫峽大江,愁緒如東去的春水一般,滾滾而來。
再如,《紅樓夢》第七回中寫到,寶釵因病常吃一種名叫「冷香丸」的藥物,其配置方法與節氣聯繫緊密,可謂玄妙刁鑽:「東西藥料一概都有限,只難得『可巧』二字:要春天開的白牡丹花蕊十二兩,夏天開的白荷花蕊十二兩,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兩,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兩。將這四樣花蕊,於次年春分這日曬乾,和在藥末子一處,一齊研好。又要雨水這日的雨水十二錢……白露這日的露水十二錢,霜降這日的霜十二錢,小雪這日的雪十二錢。把這四樣水調勻,和了藥……」曹雪芹將冷香丸的製作方法與「春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這五種節氣相聯,利用近乎誇張的寫法凸顯該丸藥製作之繁複。這一手法不僅詮釋了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更能夠看出古人順應天時、注重節氣的一貫傳統。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還生動地描寫了在芒種這天,大觀園裡女孩子們一起為花神踐行的歡樂場景:「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顆(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搖,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