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
對於節氣的變化,影響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農業發展,應季的養生都是和節氣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創立的。自然界氣象、物候的變化在二十四節氣中直接反映出來,為農事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二十四節氣通過指導農事,大大地提高了古中國的糧食產量,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一大功臣。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胡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被列為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氣定義
節氣是指古代中國農曆年,用來指導一年農事的二十四時節和氣候的補充曆法。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由於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不同,引發了氣候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二十四節氣初是以北鬥七星鬥柄頂端的指向確定。《冠子.環流》曰:「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24節氣也與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規律有關,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度所到達的一定位置。24節氣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分,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是世上最有詩意的曆法,一輪四季,與你邂逅二十四次年年如是,周而復始。一期一會,映刻每一日的美與妙,不曾辜負。匆匆過客,且駐足去觸摸,詩意生活完全可能。
二十四節氣指導我們生活
現在的氣候變化很大,但農耕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運作,俗話說:「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可以將二十四節氣分成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變化和太陽直射點變化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是用來表明季節,劃分春夏秋冬四季的,而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則表示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轉折。由於我國地域廣袤,四季的劃分與各地情況並不完全吻合,當西北邊疆大雪紛飛時,華南還處在秋高氣爽的時節。大體上看,二十四節氣的季節轉換最符合黃河中下遊地區。
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徵的,有反映熱量狀況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有反映溫度逐漸下降的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有反映降水現象的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
第三類是反映物候現象的,其中,小滿、芒種反映的是有關農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向人們通報春回大地的信息。
總而言之,「二十四節氣」對於現在的我們不純粹是生產方面的指導性知識,它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瑰寶、精髓。不僅令人驚嘆,還時刻警醒我們對自然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