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蘊藏古人大智慧,你真的了解它嗎?

2021-01-09 廈門易呈說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

對於節氣的變化,影響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農業發展,應季的養生都是和節氣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創立的。自然界氣象、物候的變化在二十四節氣中直接反映出來,為農事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二十四節氣通過指導農事,大大地提高了古中國的糧食產量,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一大功臣。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胡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被列為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氣定義

節氣是指古代中國農曆年,用來指導一年農事的二十四時節和氣候的補充曆法。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由於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不同,引發了氣候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二十四節氣初是以北鬥七星鬥柄頂端的指向確定。《冠子.環流》曰:「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24節氣也與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規律有關,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度所到達的一定位置。24節氣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分,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是世上最有詩意的曆法,一輪四季,與你邂逅二十四次年年如是,周而復始。一期一會,映刻每一日的美與妙,不曾辜負。匆匆過客,且駐足去觸摸,詩意生活完全可能。

二十四節氣指導我們生活

現在的氣候變化很大,但農耕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運作,俗話說:「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可以將二十四節氣分成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變化和太陽直射點變化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是用來表明季節,劃分春夏秋冬四季的,而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則表示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轉折。由於我國地域廣袤,四季的劃分與各地情況並不完全吻合,當西北邊疆大雪紛飛時,華南還處在秋高氣爽的時節。大體上看,二十四節氣的季節轉換最符合黃河中下遊地區。

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徵的,有反映熱量狀況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有反映溫度逐漸下降的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有反映降水現象的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

第三類是反映物候現象的,其中,小滿、芒種反映的是有關農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向人們通報春回大地的信息。

總而言之,「二十四節氣」對於現在的我們不純粹是生產方面的指導性知識,它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瑰寶、精髓。不僅令人驚嘆,還時刻警醒我們對自然的態度!

相關焦點

  • 詩歌中的二十四節氣,帶你領略古人的智慧與自然之美
    2016年末, 一場清寒小雪在11月21日早上飄然而至,細雪飄落在華北大地,而這天,正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歷經千年,依然能準確預示天氣變化。十天之後,2016年11月30號這天,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上傳來捷報,我國「二十四節氣」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際氣象界將二十四節氣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是中華民族古老農耕智慧的千年傳承,也是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中既有表現寒暑往來物候變化的,也有反應氣溫高低降雨狀況的,古人通過它能夠直觀、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始於上古,產生於黃河流域。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早在西漢時期,我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就將二十四節氣訂為一種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源於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它的誕生與我國農耕文化息息相關,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變化莫測的大自然中「應天地之運,順四時之氣」的生存智慧。《齊民要術》有言:「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布新、迎春和農耕慶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凝結的智慧都在這裡
    本篇主要介紹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時間及其在奇門中的應用,熟記二十四節氣在九宮八卦中的位置,有助於我們更快地掌握奇門局相關的參數及應用方法。二十四節氣的概念節氣節氣是指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 南白象一小《印象節氣》課程 感受二十四節氣的生活之美
    接下來他們還將繼續體驗夏至荷塘、秋分登高、大雪尋梅、小寒豐年等節氣課程活動。學生在《印象節氣》中不僅知曉了傳統文化中的民間智慧,也在各種活動中感受到節氣的魅力。節氣背後蘊含很多文化擴展點「二十四節氣於2016年申遺成功。但是同學們,你了解二十四節氣嗎?它包含哪些內容,又是怎麼來的呢?
  • 周末書香|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
    圖:封面設計圖翻拍跟蔣勳一起悅讀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中,有我們生活的瑣屑,也有我們的精神密碼,還有我們文明的創建,以及哲學的思考,它是永遠庇護我們的家園和傳統。《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配合蔣勳的感知,將全書按四季分別印刷四個顏色,二十四個節氣組成的目錄,都有核心詞的貼心提醒。
  • 二十四個節氣 我們陪您一起走過(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晚報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資料圖片)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  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 跟著黃磊、多多父女,一起打開二十四節氣的秘密
    和孩子一起閱讀本書,不僅能了解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科普、人文知識,更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提升感知能力,豐富孩子對生活的體驗。大自然是不言而教的老師,一年中四季的變化,也是人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親歷真實的生命體驗,感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為什麼和孩子一起探索二十四節氣的秘密?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曆吸收了幹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曆。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光影時節|重新認知「二十四節氣」
    「農曆二十四節氣」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大家小學必學習的課文,也是我國古人基於農耕文明對天象物候觀察總結出的經驗智慧。 其派生出諸如「七十二候」、「二十四番花信風」、「節氣食養」等概念與習俗,千百年來對社會生活有著寶貴的指導作用與文化價值。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淮南市政協文史專員程晉倉進一步闡釋:「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將運動軌跡分為24等份,每一個等份為一個節氣,即二十四節氣。它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中國農耕社會順天應時、指導實踐的生活制度,也是安排農業生產、協調農事活動的基本遵循。」
  •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這三種方法真有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文化,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是一項已經被二千多年的實踐證明了的科學成就。2016年11月30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還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那麼,中國的古人是如何制定二十四節氣的呢?又為什麼能制定得如此精確呢?
  • 聽丁一匯院士給你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我們很熟悉二十四節氣,你知道它背後有哪些科學價值嗎?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聽他闡釋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正午時分,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它的影子,根據影子的長度變化,就能了解太陽的運行,影子最短時是夏至,最長時則是冬至,以此確定回歸年。據劉曉峰教授介紹,殷商時已經掌握「日中測影」,即以圭表測量日影的科學方法,在技術上完全可以精密地測定冬至的日期了。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016年11月30日,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一篇名叫「四方風」的甲骨文出自約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時期。四個方向的風,反映了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以及四季的變化。
  • 二十四節氣夏至日和端午節的文化習俗,你了解嗎?漢服小姐姐告訴你!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這一時節,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