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白象一小的學生在春分時節齊放紙鳶,感受節氣的魅力。
溫州日報記者 卓揚
一年有四時,四時各不同。二十四節氣孕育的是豐富的傳統文化、時間哲學,寄予的是「冬至餃子,夏至面」「清明風箏,穀雨花」等時令生活與民俗情趣。在今年春天,南白象一小的學生已經在春分時節齊放紙鳶,在清明時節共話春俗,在穀雨時節賞春景逛展館。接下來他們還將繼續體驗夏至荷塘、秋分登高、大雪尋梅、小寒豐年等節氣課程活動。學生在《印象節氣》中不僅知曉了傳統文化中的民間智慧,也在各種活動中感受到節氣的魅力。
節氣背後蘊含很多文化擴展點
「二十四節氣於2016年申遺成功。但是同學們,你了解二十四節氣嗎?它包含哪些內容,又是怎麼來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探索自然界與宇宙的知識,共享與非物質文化的對話吧。」帶著這些目的,南白象一小於2016年開始打造《印象節氣》課程,帶領學生感知淳樸自然,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二十四節氣的背後,是諸多的文化擴展點。我校進行二十四節氣課程建設,是對自然規律及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強化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力和代際傳承。課程不但讓學生了解二十四節氣,也觸及與之相關的民間習俗與文化,感受大自然的變化與規律。」南白象一小校長孫丹介紹,學校通過主題課程的開發和研究,藉此增加學生親近自然的機會,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據了解,《印象節氣》課程作為了解民間習俗與文化的課程,是基於「人的成長」為目標。一年級的孩子能說出幾個重要的節氣名稱,初步了解節氣知識以及相關習俗。到了六年級,學生對節氣知識會有獨特的分析能力,能夠了解不同地域節氣的來歷與作用,體驗感受節氣文化之美。
通識教育連接不同學科內容
《印象節氣》課程綜合性的學習也帶來了學習方式上的創新,它整合了學校的德育課程、學科課程以及隨身課堂。其中,德育課程為專題式活動,實施形式主要有班本活動、創意展演、家校協作。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班本活動上,「春日植樹護綠」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節氣種植的快樂,還能把這份護綠熱情一直延續。而在春分時節,學生們畫一畫風箏,選一選最美風箏,再放一放風箏,在樂趣中求知。此外,不管是春日節氣中製作清明餅環節的「媽媽團」身影,還是夏日節氣中包粽子的「奶奶團」協助,其他各種「親子團」也時常在節氣日專題參與式課堂中出現。
而在學科課程整合方面,《印象節氣》作為一門主題課程,學校根據各個學科的特點與節氣課程文化特色,梳理《課標》的年段目標,挖掘不同學科的共通之處,以統一的主題連接不同學科的內容。通過「嵌入式」實施,既讓學生了解節氣知識,豐厚學科內容,又解決學科目標,可謂一舉兩得。
美術,用畫筆描繪節氣;語文、英語,朗誦節氣、認識節氣;科學、數學,研究節氣;綜合實踐、體育,通過玩耍了解節氣。以夏日節氣的學科活動為例,語文有《輕叩夏日節氣的大門》、數學有《夏日農作物》、音樂有《夏日裡的雨》、科學有《夏日星空》、創客有《3D水果》……「學科整合發揮了教師團隊創新能力,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加強主題研究,跨學科的融合特色日益明顯,學生實踐能力日益加強。」南白象一小副校長陳建敏說。
據悉,《印象節氣》主題課程評價體系納入到該校總評價體系中,除了分發氣質卡、氣質章的表現性評價,還導入了競賽式、展示式、遊園式、過關式等多種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