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白象一小《印象節氣》課程 感受二十四節氣的生活之美

2021-01-07 溫州日報甌網

南白象一小的學生在春分時節齊放紙鳶,感受節氣的魅力。

溫州日報記者 卓揚

一年有四時,四時各不同。二十四節氣孕育的是豐富的傳統文化、時間哲學,寄予的是「冬至餃子,夏至面」「清明風箏,穀雨花」等時令生活與民俗情趣。在今年春天,南白象一小的學生已經在春分時節齊放紙鳶,在清明時節共話春俗,在穀雨時節賞春景逛展館。接下來他們還將繼續體驗夏至荷塘、秋分登高、大雪尋梅、小寒豐年等節氣課程活動。學生在《印象節氣》中不僅知曉了傳統文化中的民間智慧,也在各種活動中感受到節氣的魅力。

節氣背後蘊含很多文化擴展點

「二十四節氣於2016年申遺成功。但是同學們,你了解二十四節氣嗎?它包含哪些內容,又是怎麼來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探索自然界與宇宙的知識,共享與非物質文化的對話吧。」帶著這些目的,南白象一小於2016年開始打造《印象節氣》課程,帶領學生感知淳樸自然,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二十四節氣的背後,是諸多的文化擴展點。我校進行二十四節氣課程建設,是對自然規律及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強化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力和代際傳承。課程不但讓學生了解二十四節氣,也觸及與之相關的民間習俗與文化,感受大自然的變化與規律。」南白象一小校長孫丹介紹,學校通過主題課程的開發和研究,藉此增加學生親近自然的機會,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據了解,《印象節氣》課程作為了解民間習俗與文化的課程,是基於「人的成長」為目標。一年級的孩子能說出幾個重要的節氣名稱,初步了解節氣知識以及相關習俗。到了六年級,學生對節氣知識會有獨特的分析能力,能夠了解不同地域節氣的來歷與作用,體驗感受節氣文化之美。

通識教育連接不同學科內容

《印象節氣》課程綜合性的學習也帶來了學習方式上的創新,它整合了學校的德育課程、學科課程以及隨身課堂。其中,德育課程為專題式活動,實施形式主要有班本活動、創意展演、家校協作。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班本活動上,「春日植樹護綠」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節氣種植的快樂,還能把這份護綠熱情一直延續。而在春分時節,學生們畫一畫風箏,選一選最美風箏,再放一放風箏,在樂趣中求知。此外,不管是春日節氣中製作清明餅環節的「媽媽團」身影,還是夏日節氣中包粽子的「奶奶團」協助,其他各種「親子團」也時常在節氣日專題參與式課堂中出現。

而在學科課程整合方面,《印象節氣》作為一門主題課程,學校根據各個學科的特點與節氣課程文化特色,梳理《課標》的年段目標,挖掘不同學科的共通之處,以統一的主題連接不同學科的內容。通過「嵌入式」實施,既讓學生了解節氣知識,豐厚學科內容,又解決學科目標,可謂一舉兩得。

美術,用畫筆描繪節氣;語文、英語,朗誦節氣、認識節氣;科學、數學,研究節氣;綜合實踐、體育,通過玩耍了解節氣。以夏日節氣的學科活動為例,語文有《輕叩夏日節氣的大門》、數學有《夏日農作物》、音樂有《夏日裡的雨》、科學有《夏日星空》、創客有《3D水果》……「學科整合發揮了教師團隊創新能力,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加強主題研究,跨學科的融合特色日益明顯,學生實踐能力日益加強。」南白象一小副校長陳建敏說。

據悉,《印象節氣》主題課程評價體系納入到該校總評價體系中,除了分發氣質卡、氣質章的表現性評價,還導入了競賽式、展示式、遊園式、過關式等多種評價方式。

相關焦點

  • 美哉,南信大的二十四節氣!
    立,建始也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此時的北方即將進入孟冬之月 身處南信大的我們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古代中國人用一種很簡單的方法,精確地發現了年的周期,同時發現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並逐漸發展成二十四節氣。1殷商先民就已經發現了冬至「冬至」一詞,古人解釋說:「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至。」
  • 詩歌中的二十四節氣,帶你領略古人的智慧與自然之美
    2016年末, 一場清寒小雪在11月21日早上飄然而至,細雪飄落在華北大地,而這天,正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歷經千年,依然能準確預示天氣變化。十天之後,2016年11月30號這天,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上傳來捷報,我國「二十四節氣」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際氣象界將二十四節氣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是中華民族古老農耕智慧的千年傳承,也是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北鬥的運行,同月亮、太陽、五星、二十八宿相配合,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曆法、天象體系:兩維之間,九十一度(也)十六分度之五,而(升)[鬥]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在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周年之際,新報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曾獲天津市科技傳播終身成就獎、天文科普教育家趙之珩和大家解析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曆法的關係以及劃分。新報記者 梁爽  — 二十四節氣起源和三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還要從當今世界通用的三種曆法說起:分別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 跟著黃磊、多多父女,一起打開二十四節氣的秘密
    在家人的呵護和鼓勵下,多多充分發展自己的潛力,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成就」:設計製作禮服;為電影配音;寫小劇本;麵包烘焙;鋼琴、畫畫、演話劇、時裝走秀,外加翻譯英文書……圖片來源於網絡多多和父親在喜馬拉雅APP上共同錄製的《多多讀書:二十四節氣的秘密》,一經推出,備受歡迎,音頻播放量高達1114萬。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布新、迎春和農耕慶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二十四個節氣 我們陪您一起走過(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晚報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資料圖片)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  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016年11月30日,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一篇名叫「四方風」的甲骨文出自約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時期。四個方向的風,反映了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以及四季的變化。
  • 涵義極其複雜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形成的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詩中描寫的是農民在芒種耕作的情形,從中可以看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事實上,節氣誕生於2000多年前,在勞動人民的摸索和改進下,才有了如今的模樣。農事催生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從哪裡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被收錄於小學語文課本的《二十四節氣歌》,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 「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二十四節氣的本質是一種時間制度。」
  •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即,鬥柄從寅位,就是後天八卦的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歲
  • 二十四節氣蘊藏古人大智慧,你真的了解它嗎?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對於節氣的變化,影響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農業發展,應季的養生都是和節氣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創立的。自然界氣象、物候的變化在二十四節氣中直接反映出來,為農事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
  • 光影時節|重新認知「二十四節氣」
    秋處白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農曆二十四節氣」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大家小學必學習的課文,也是我國古人基於農耕文明對天象物候觀察總結出的經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