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即,鬥柄從寅位,就是後天八卦的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歲,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
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為夏至,直射南回歸線為冬至,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赤道為春分和秋分,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來回移動
所以,把從立春至大寒之間均分24等份,每個節氣之間時間相等,間隔15天,其前為節,後為氣,比如寅月中有立春,雨水,立春為節,雨水為氣,而節是月與月的區分點,比如立春之後就由丑月成為寅月
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標誌四季輪換,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每個月都有一個節,一個氣
春天:寅月,立春,雨水 卯月,驚蟄,春分 辰月,清明,穀雨
夏天:巳月,立夏,小滿 午月,芒種,夏至 未月,小暑,大暑
秋天:申月,立秋,處暑 酉月,白露,秋分 戌月,寒露,霜降
冬天:亥月,立冬,小雪 子月,大雪,冬至 丑月,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