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陸遊的《時雨》詩云:「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詩中描寫的是農民在芒種耕作的情形,從中可以看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
事實上,節氣誕生於2000多年前,在勞動人民的摸索和改進下,才有了如今的模樣。
農事催生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晉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中記載:「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氣,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立曆日。」這番話說明設立節氣的初衷就是為了「治農功」。節氣以一年為基礎,約15天為一節氣,劃分的24個不同的節氣。
春秋時期,五經之一的《尚書》有堯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確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節氣。在《管子·輕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節氣。時至戰國,《呂氏春秋》將節氣增加到22個,節氣初具雛形。到了漢初,《淮南子·天文訓》增補了小滿和大雪兩個節氣,形成了完整的節氣系統。
西漢著作《周髀算經》有8節專門介紹了二十四節氣,探討四季更替造成的物候變化,總結感觀認知的理性次序,通過二十四節氣和農業生產的結合,指導農民適時生產。二十四節氣的出爐,是古代農業社會徵服自然的有益嘗試。
從各個節氣來看,也能窺探它對自然變化和農業生產的解讀。四立說明四季的到來,春分和秋分代表晝夜平分,夏至和冬至表明寒暑高峰的到來。穀雨意味著雨水充足,利於穀物生長。小滿是說夏熟作物顆粒開始飽滿。陸遊詩中的芒種象徵著繁忙的夏收夏種時節。二十四節氣成形於農事活動,又反哺於農事活動,兩者相輔相成,和諧共生。
天文制約節氣
在內因的醞釀之外,二十四節氣還有外因的操縱。眾所周知,地球的自轉,產生了白天和黑夜,而它圍繞太陽的公轉,需要365日5時48分46秒。由於地球自轉軸和公轉軌道之間,始終存在著66°34′的夾角,如此一來造成陽光對地球各地造成直射和斜射的區別。正因如此,西周的天文達人用圭表測影的方法,測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時間。
在古代,天文學家把太陽在一年中運行的軌道,叫作「黃道」。整個黃道分為360°,每隔15°列為一個節氣,黃道被分成24個等份。舉例而言,受夾角的影響,太陽在一年中,會南北移動。當它出現在黃道90°和270°時,分別是夏至和冬至,達到地球南北半球晝夜時長的極值。太陽位於黃道0°和180°時,直射赤道,晝夜相等,分別是春分和秋分。太陽到了黃道120°和255°,分別是大暑和大寒。
事實上,陽光決定了生物的生長節律,這就是物候。而節氣不僅表示光照的時長,也透露出光照的強度。地球大氣層的厚度約有1300公裡。太陽的輻射會被空氣的水蒸氣、塵埃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吸收,造成熱量衰減,所以陽光的強度和大氣層的厚度有關。夏至時,陽光直射北半球,光照強度相對較高,冬至時,陽光斜射北半球,被大氣層吸走大量熱能,光照強度相對較低。
陽光作用於地球,受陸地和海洋的影響,熱能分布不均,夏季海洋比陸地涼快,冬季陸地比海洋寒冷,空氣通常從冷向熱流動,成為冷暖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樣的話,一年就有了四季,節氣應運而生。太陽輻射地球引起的複雜反應,使節氣的孕育更有意義。
曆法推行節氣
完整的節氣需要準確的曆法才能實踐。《節氣歌》曰:「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令人奇怪的是歌訣的後半段用的是現代的陽曆,而不是傳統的農曆。
原因在於二十四節氣分布在一年之中,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前一個稱「節氣」,後一個叫「中氣」。在陽曆中,一到七月,單月31日,雙月30日,七月以後與之相反,唯獨2月有28日或29日,這與地球繞太陽的公轉時間一致,因此,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中相對固定。
陰曆平均每月只有29.5天,一個月的「節氣」和「中氣」會比上個月的推遲一至兩天。以此類推,逐月順延之下,一年就推遲了11天,故此,陰曆用「置閏法」彌補缺失的天數。相較陽曆,陰曆上的節氣是算出來的。節氣有了曆法的助力,更具科學性和說服力。
民俗烘託節氣
節氣在民間相當接地氣,加速了它的推廣和普及。在農村,流傳著很多和節氣有關的農諺,如:「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立夏小滿,雨水相趕」、「過了芒種,不可強種」、「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等。這些農諺和節氣緊密相連,體現出節氣在農耕中的指導價值。
隨著現代氣象學的興起,氣象部門將氣象觀測資料、各類預測信息和二十四節氣相融合,編制農業氣象歷或農事活動表,把古代節氣經驗和現代科技手段合二為一,彼此補充,互為參照,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繼續發揮作用。
節氣在作用於農業之外,還演變為喜聞樂見的民俗。《禮記·月令》明言:周朝時立春要「出土牛,以送寒氣」。民間「打春牛」便是源自於此。這一習俗歷代沿襲,唐宋尤甚。男子「鞭春」,祈禱風調雨順,女子「戴春」,祝願生活美滿,這一習俗展現出蓬勃的生活張力。
每年清明,是人們踏青祭祖的日子。唐朝詩人杜牧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表現了清明節氣的特殊氣氛。從商周到漢初,以冬至為歲首。在臺灣和東南沿海地區,冬至是祭祖的日子,而大陸民間仍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廣為人知,深入人心。節氣和生活的交融,給它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原創的節氣,展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古代天文事業的發展水平,集時候、氣候和物候於一身,凝聚了自然節律變化的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歷時千年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論現在還是將來,二十四節氣依舊對社會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影響。
作者:計白當黑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四川省生物研究所情報資料室 《二十四節氣是怎樣形成的》
【2】唐漢良 《二十四節氣的科學道理》
【3】自 樂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和名稱的由來》
【4】王景義 《淺議二十四節氣的產生和應用》
【5】翟通毅 《獨特的二十四節氣》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