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義極其複雜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形成的

2021-01-09 騰訊網

南宋詩人陸遊的《時雨》詩云:「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詩中描寫的是農民在芒種耕作的情形,從中可以看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

事實上,節氣誕生於2000多年前,在勞動人民的摸索和改進下,才有了如今的模樣。

農事催生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晉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中記載:「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氣,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立曆日。」這番話說明設立節氣的初衷就是為了「治農功」。節氣以一年為基礎,約15天為一節氣,劃分的24個不同的節氣。

春秋時期,五經之一的《尚書》有堯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確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節氣。在《管子·輕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節氣。時至戰國,《呂氏春秋》將節氣增加到22個,節氣初具雛形。到了漢初,《淮南子·天文訓》增補了小滿和大雪兩個節氣,形成了完整的節氣系統。

西漢著作《周髀算經》有8節專門介紹了二十四節氣,探討四季更替造成的物候變化,總結感觀認知的理性次序,通過二十四節氣和農業生產的結合,指導農民適時生產。二十四節氣的出爐,是古代農業社會徵服自然的有益嘗試。

從各個節氣來看,也能窺探它對自然變化和農業生產的解讀。四立說明四季的到來,春分和秋分代表晝夜平分,夏至和冬至表明寒暑高峰的到來。穀雨意味著雨水充足,利於穀物生長。小滿是說夏熟作物顆粒開始飽滿。陸遊詩中的芒種象徵著繁忙的夏收夏種時節。二十四節氣成形於農事活動,又反哺於農事活動,兩者相輔相成,和諧共生。

天文制約節氣

在內因的醞釀之外,二十四節氣還有外因的操縱。眾所周知,地球的自轉,產生了白天和黑夜,而它圍繞太陽的公轉,需要365日5時48分46秒。由於地球自轉軸和公轉軌道之間,始終存在著66°34′的夾角,如此一來造成陽光對地球各地造成直射和斜射的區別。正因如此,西周的天文達人用圭表測影的方法,測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時間。

在古代,天文學家把太陽在一年中運行的軌道,叫作「黃道」。整個黃道分為360°,每隔15°列為一個節氣,黃道被分成24個等份。舉例而言,受夾角的影響,太陽在一年中,會南北移動。當它出現在黃道90°和270°時,分別是夏至和冬至,達到地球南北半球晝夜時長的極值。太陽位於黃道0°和180°時,直射赤道,晝夜相等,分別是春分和秋分。太陽到了黃道120°和255°,分別是大暑和大寒。

事實上,陽光決定了生物的生長節律,這就是物候。而節氣不僅表示光照的時長,也透露出光照的強度。地球大氣層的厚度約有1300公裡。太陽的輻射會被空氣的水蒸氣、塵埃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吸收,造成熱量衰減,所以陽光的強度和大氣層的厚度有關。夏至時,陽光直射北半球,光照強度相對較高,冬至時,陽光斜射北半球,被大氣層吸走大量熱能,光照強度相對較低。

陽光作用於地球,受陸地和海洋的影響,熱能分布不均,夏季海洋比陸地涼快,冬季陸地比海洋寒冷,空氣通常從冷向熱流動,成為冷暖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樣的話,一年就有了四季,節氣應運而生。太陽輻射地球引起的複雜反應,使節氣的孕育更有意義。

曆法推行節氣

完整的節氣需要準確的曆法才能實踐。《節氣歌》曰:「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令人奇怪的是歌訣的後半段用的是現代的陽曆,而不是傳統的農曆。

原因在於二十四節氣分布在一年之中,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前一個稱「節氣」,後一個叫「中氣」。在陽曆中,一到七月,單月31日,雙月30日,七月以後與之相反,唯獨2月有28日或29日,這與地球繞太陽的公轉時間一致,因此,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中相對固定。

陰曆平均每月只有29.5天,一個月的「節氣」和「中氣」會比上個月的推遲一至兩天。以此類推,逐月順延之下,一年就推遲了11天,故此,陰曆用「置閏法」彌補缺失的天數。相較陽曆,陰曆上的節氣是算出來的。節氣有了曆法的助力,更具科學性和說服力。

民俗烘託節氣

節氣在民間相當接地氣,加速了它的推廣和普及。在農村,流傳著很多和節氣有關的農諺,如:「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立夏小滿,雨水相趕」、「過了芒種,不可強種」、「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等。這些農諺和節氣緊密相連,體現出節氣在農耕中的指導價值。

隨著現代氣象學的興起,氣象部門將氣象觀測資料、各類預測信息和二十四節氣相融合,編制農業氣象歷或農事活動表,把古代節氣經驗和現代科技手段合二為一,彼此補充,互為參照,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繼續發揮作用。

節氣在作用於農業之外,還演變為喜聞樂見的民俗。《禮記·月令》明言:周朝時立春要「出土牛,以送寒氣」。民間「打春牛」便是源自於此。這一習俗歷代沿襲,唐宋尤甚。男子「鞭春」,祈禱風調雨順,女子「戴春」,祝願生活美滿,這一習俗展現出蓬勃的生活張力。

每年清明,是人們踏青祭祖的日子。唐朝詩人杜牧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表現了清明節氣的特殊氣氛。從商周到漢初,以冬至為歲首。在臺灣和東南沿海地區,冬至是祭祖的日子,而大陸民間仍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廣為人知,深入人心。節氣和生活的交融,給它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原創的節氣,展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古代天文事業的發展水平,集時候、氣候和物候於一身,凝聚了自然節律變化的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歷時千年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論現在還是將來,二十四節氣依舊對社會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影響。

作者:計白當黑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四川省生物研究所情報資料室 《二十四節氣是怎樣形成的》

【2】唐漢良 《二十四節氣的科學道理》

【3】自 樂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和名稱的由來》

【4】王景義 《淺議二十四節氣的產生和應用》

【5】翟通毅 《獨特的二十四節氣》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穿梭於城市霓虹中的我們,或許已經很久沒有注意到手機日曆中關於節氣來臨的推送,或許要靠著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在冬至這天為自己煮一碗餃子。 那麼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二十四節氣?而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我們保護的是什麼?又該如何保護?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016年11月30日,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一篇名叫「四方風」的甲骨文出自約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時期。四個方向的風,反映了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以及四季的變化。
  • 二十四個節氣 我們陪您一起走過(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晚報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資料圖片)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  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 一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補充曆法,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 二十四節氣是何人所創,距今有多少年了?
    「二十四節氣」,肯定不是哪一個或者哪幾個人單獨創立的。最簡單也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儘管「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在西漢才見於古籍記載,但最晚在戰國時期,這一系統已全部形成了。進一步說,「二十四節氣」的雛形,要前推至距今6000年以前。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但隔著千山萬水,太陽與南回歸線這事,古人是如何知道的?說起來,古人發現時間和節令的過程,是件有趣的事兒。作為農耕民族,華夏先民必須關注季節變換,什麼時候種什麼作物?什麼時候最適宜收穫?為了解決這些事關生存的大問題,必須了解時間和季節的秘密,建立精準的節令體系。
  • 二十四節氣如何產生?為何有閏月?雪的形成和陰陽二氣有何關係
    11月22小雪節氣,冬季的第二個節氣。提起二十四節氣,很多人都是統稱。其實這裡面分12個節,12個氣。它們的文化內涵是不一樣的。二十四節氣,最初是古人表示自然節律變化和「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就是說某個「節」在的月份,是固定的,如立冬十月節,就是說立冬的節氣,大部分天數都在農曆十月。12個節和12個氣是交替出現的,每個月只能有一個節,一個氣。挨著的節氣相隔十五天,每兩個節氣相距約30天。但由於農曆小月29天,大概每隔34個月,必然出現兩個月內,有節無氣的現象,為了避免節氣與四時混亂,因此遇到有節無氣的月份,就是農曆的閏月。這也是所謂的「九年十一潤」的由來。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科學記載,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本文把二十四節氣的創立和依據,簡要介紹給海內外讀者。二十四節氣的科學依據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研製,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早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就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 光影時節|重新認知「二十四節氣」
    )《尋夢令》——基於二十四節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休閒探秘遊戲相結合的微信小遊戲作品榮獲北京市大學生動漫設計競賽「互動作品」類一等獎。此次的沉浸式數字藝術展從節氣與天時、節氣與農事、節氣與生活四個方面,傳遞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和價值,促進非遺文化與藝術科技、現實生活的深度融合,展現節氣文化的藝術魅力。
  •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小寒
    |陳國權:清平樂·冬至 2020-12-21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大雪 2020-12-07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小雪 2020-11-22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
  •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這三種方法真有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文化,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是一項已經被二千多年的實踐證明了的科學成就。2016年11月30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還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那麼,中國的古人是如何制定二十四節氣的呢?又為什麼能制定得如此精確呢?
  • 如何用英文表達中國二十四節氣!
    對於二十四節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這樣介紹的:China—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knowledge of time and practices developed in China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sun’s annual motion
  • 二十四節氣-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又稱「冬節」、「賀冬」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陽曆12月21日-23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二十四節氣詩書——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  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我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民出版社》邀請著名書法家趙學敏,編著了《中華二十四節氣詩書》,詳細介紹了中華二十四節氣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