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蘭州製造」再獻佳作 紀錄片《二十四節氣》18日起亮相...

2020-12-06 每日甘肅

「中國電影·蘭州製造」再獻佳作

紀錄片《二十四節氣》明起亮相央視

攝製組在莊浪取景

每日甘肅網12月17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李超)記者16日獲悉,大型紀錄片二十四節氣開篇《知時節》,將於18日起分別在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頻道、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0套)播出。該片是蘭州本土電影對「中國電影·蘭州製造」的又一次積極探索。

開篇《知時節》率先亮相

大型紀錄片《二十四節氣》由省委宣傳部、市委宣傳部、市文聯、甘肅弘元影業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省文聯、市文旅局、蘭州廣播電視總臺等多家單位聯合攝製,甘肅弘元影業有限責任公司承制。

2016年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經過審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甚至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已經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紀錄片《二十四節氣》開篇《知時節》將於12月18日17時33分在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頻道首播,次日12月19日12時03分重播。之後,該片還將於12月26日下午16時03分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0套)進行首播,12月27日早上8時03分重播。

《二十四節氣》的精美畫面

追根溯源解讀「二十四節氣」

記者了解到,大型紀錄片《二十四節氣》開篇《知時節》自2018年5月21日小滿這天在蘭州正式開機。拍攝期間,攝製組從甘肅出發途經山西、陝西、安徽、河南、新疆等6個省份,最終完成了全部的實地調研考察和取景拍攝。

攝製組先後前往了伏羲故裡天水、天地之中河南登封告成、新疆阿勒泰地區、安徽淮南等地,沿途記錄了大量人文、地理、物候相關的第一手視頻資料,為後續的拍攝製作積累了最為完善的視音頻素材,為高質量完成成品片提供了保障。

《知時節》作為《二十四節氣》的開篇之作,從泱泱中華璀璨的民族文化中系統的對「二十四節氣」進行追根溯源,全面解讀了作為中國農耕文化最為權威的曆法體系的緣起、發展、完善的過程。同時,還通過四個故事與人物詮釋了「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生活哲學、古老技藝、曆法推演等,呈現了人們遵循自然法則並與之和諧相處的生動畫面。

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確保影片質量

明年推出《餐桌上的二十四節氣》

據了解,大型紀錄片《二十四節氣》攝製組將於2020年推出《餐桌上的二十四節氣》。片中將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將各種食材、食法、食俗與天氣和氣候變化聯繫起來,以人們的生存、生活現狀為線索,通過美食與節氣結合,展現當下中國人對於家庭、對於信仰、對於生活的愛與傳承。

「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汪小平告訴記者:「讓觀眾自身感受體會背後的文化,便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更好地建立與堅定國人的文化自信。這是甘肅本土影視公司與央視平臺的一次深度合作,是甘肅本土深厚文化積澱與優質文化資源的進一步推廣與宣傳。」

「而這,也僅僅只是開始。」他由衷地說:「對於這部作品來說,我們需要重新認知的不僅是『二十四節氣』的獨特魅力,更有對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的重新解讀與體悟。」

專訪

以世界眼光傳播中國文化

——訪該片總策劃、省文聯副主席汪小平

在《二十四節氣》開播之際,記者專訪了該片總策劃、省文聯副主席汪小平。他說:「蘭州作為絲綢之路的重鎮,位於東去西來的文化交流中心,四季分明,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處於中國地理幾何中心。因此,以蘭州為中心進行拍攝,向全國覆蓋,向世界傳播,既承擔著中國文化和智慧向世界貢獻的使命,又是『中國電影·蘭州製造』的一次大膽探索。」

汪小平說:「甘肅是華夏文明創新傳承區,作為省會的蘭州,黃河穿城而過,處於中國地理幾何中心,中國『二十四節氣』又在黃河文明中誕生,這正是蘭州精神『河匯百流,九曲不回』的集中體現。蘭州依傍黃河,母親河的寬厚氣質與博大胸懷,深深地熔鑄在城市的性格之中,自古就養育了這多元文化的匯集之地。」

「這是絲綢之路重鎮做中國文化的一種擔當丶包容,更是為絲路文化、華夏文明創新傳承區增磚添瓦。」汪小平認為:「影視藝術的創作不能局限於區域的創作,而是要有以面向全國甚至世界的眼光,秉承著社會責任擔當去傳播中國文化意識。」

圖片均為資料照片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淮南子》二十四節氣圖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科學記載,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本文把二十四節氣的創立和依據,簡要介紹給海內外讀者。二十四節氣的科學依據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研製,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早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就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四方風甲骨(一片牛肩胛骨),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2016年11月30日,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
  • 二十四個節氣 我們陪您一起走過(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晚報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資料圖片)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  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如何用英文表達中國二十四節氣!
    對於二十四節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這樣介紹的:China—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knowledge of time and practices developed in China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sun’s annual motion
  •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小寒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冬至 2020-12-21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大雪 2020-12-07 二十四節氣|陳國權:清平樂·小雪 2020-11-22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 一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補充曆法,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但作為農耕民族,中國古人顯示了更高的智慧,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們逐漸將季節細分,戰國成書的《呂氏春秋》,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的名字,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標識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淮南子》所記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已經與現在完全一樣。
  • 光影時節|重新認知「二十四節氣」
    此次的沉浸式數字藝術展從節氣與天時、節氣與農事、節氣與生活四個方面,傳遞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和價值,促進非遺文化與藝術科技、現實生活的深度融合,展現節氣文化的藝術魅力。 圖源:中國農業博物館 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的山東省平度市,地處北緯36到37度之間,四季分明,是驗證二十四節氣的最佳地點之一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 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詩書——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  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我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民出版社》邀請著名書法家趙學敏,編著了《中華二十四節氣詩書》,詳細介紹了中華二十四節氣文化知識。
  • 成都民俗老畫家:畫二十四節氣 傳遞風俗人情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在沒有「天氣預報」的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響國人,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這一消息令著名老成都民俗畫家戴樹良欣喜又欣慰。他通過手繪民俗畫的方式,對二十四節氣進行解讀。
  •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這三種方法真有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文化,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是一項已經被二千多年的實踐證明了的科學成就。2016年11月30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還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那麼,中國的古人是如何制定二十四節氣的呢?又為什麼能制定得如此精確呢?
  •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今日立冬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今日立冬 2020-11-07 0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原來二十四節氣早已被我們申遺成功啦
    二十四節氣二十節氣的由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這是一個特定的季節,可以表達自然節奏的變化,並在贛芝日曆中建立「十二月Jian」(每月順序)。 「是幹zhi日曆的基本內容。二十四節氣根據文獻記錄,商代在中國中部平原出現了春,夏,夏,秋,冬四個節氣,周代出現了八個節氣。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