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7 0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細雨生寒未有霜,
庭前木葉半青黃。」
北京時間11月7日7時14分
「立冬」節氣如約而至
此時節
水始冰,地漸凍
日照短,寒風勁
迎冬:拜祖先、備冬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這樣解釋立冬:「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即是說,此時秋季作物已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蟄伏起來準備冬眠。
在民間,百姓習慣在此時備好冬衣,以防禦接下來的冬寒。此外,還以時令佳品向祖先祭祀,祈求上蒼保佑來年的豐收。據《清嘉錄》記載,到了清代,立冬之日,士大夫在家拜賀長輩尊者,還互相出去拜謁。男女老少都要更換新衣,相互作揖行禮,謂之「拜冬」。
補冬:吃餃子、釀黃酒
民間諺語說:「立冬補冬,補嘴空」。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秋收冬藏完畢,迎來了冬閒。因此,要在立冬這天以美食進補,犒勞自己的同時抵禦寒意,稱為「補冬」。
有俗語說:「立冬節氣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北方,人們習慣在立冬這天吃餃子。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因為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在南方,人們在立冬愛吃雞鴨魚肉。在潮汕地區,還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時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在紹興,立冬釀黃酒是傳統習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寫冬:初冬的詩意
立冬不僅拉開了冬天的序幕,也勾起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感慨和詩情。
「詩仙」李白對天氣的變化可謂十分敏感,他的「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分享了自己的冬日生活場景,流露出舒適愜意和慵懶自得;而陸遊的「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則是表達了雖然生活困苦,卻能欣然接受的豁達心情。
立冬的獨特美景,也是詩人爭相描寫的主題。陸文圭的「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描繪了秋末冬初的黃花落葉之美;仇遠的「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道出了一幅南國立冬的優美畫面,給人與眾不同之感。
冬天到了
保護好自己
別感冒哦
來源:知河北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今日立冬》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