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二十四節氣,但對於節氣所代表的具體意思卻是一知半解。比如11月8日就是2019年的立冬,那你知道這個節氣的含義是什麼嗎?應該是什麼食物呢?它和冬至有什麼區別?還不知道的朋友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代表著冬天的開始,古時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把立冬當作重要的節日來慶祝,甚至還會有祭祀活動。每年陽曆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行至黃經225度,便是立冬的時候了。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者,終也,萬物收藏也,動物藏身規避寒冷,經過秋收的人們也已將收穫收藏入庫了。
二、立冬應該吃什麼食物
古人有「入冬日補冬」的習俗,但與秋季的溫補不同,冬季食補更側重高熱量。比如在福建地區,在立冬講究用四物八珍等藥材燉肉,主要材料就是狗肉、羊肉,也有用豬排的。浙江地區把立冬稱為「養冬」,在浙江洞頭,立冬這天就要殺雞或鴨給家人燉了補身體,而且還有特定的進食時間,必須在辰時(早七點到九點)吃。冬季手腳易凍傷,有的地方在這天會專門燉豬蹄吃來以形補形。因為餃子與交子諧音,所以在季節交匯,新舊相交之際,在北方的很多地方往往都有吃餃子的習俗。
此外,立冬時節還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性習俗。比如在湖南的醴陵,人們有在立冬製作「醴陵焙肉」的習俗。醴陵焙肉是一種燻肉,將肉放在爐灶上用松枝木慢慢燻制,其香味甚是濃鬱。又如紹興黃酒最為著名,在立冬這天是重要的釀酒的日子,同時酒坊還要向酒神祭祀,祈禱福祉。
三、立冬和冬至有什麼區別
1、從天文意義上
在太陽到達黃經270度為冬至,到達黃經225度為立冬。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冬至的第二天就將向北移。而立冬這天,太陽的直射點還在一天天南移。冬至日是全年夜最長日最短的一天。
2、從氣候意義上
立冬在古代對於中國來說,是進入冬季的標誌。而冬至表明冬天最冷的時候來到,冬至日也是數九寒天的第一天。
3、從傳統文化上
立冬的地位沒有冬至高,而冬至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冬至表明陰氣最重,但也表明陽氣開始生了,就象黎明前的黑暗時刻。冬至也是中國傳統曆法中歷算的起始日(這跟新年的起始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