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是華夏先民智慧的結晶,在靠小農經濟生存的幾千年時間裡,一直被奉為農業生產的金科玉律,即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農村的農業生產依舊離不開這些東西。對二十四節氣的編纂,可以說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當之無愧的瑰寶存在。
現在科技發達,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清晰,現代氣候學認為,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於10℃算作冬季。但是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方的情況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傳統上認為,一年四季始於「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古人也有俚語說道,「立冬冬日始!」把農曆的十、十一、十二這三個月,作為冬季。
那麼問題來了,立冬以後就已經是冬天了,「冬至」又是什麼意思?古人想表達什麼?
從古人的角度來看,冬至要比立冬更加受重視,它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節慶大日子。民間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也有專屬美食,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吃餛飩。並且民間百姓會在這一天祭祀祖先、神明,祈求福蔭。
這天也的確特殊,天文學上的研究表明,冬至日時,太陽直射點在地球的南回歸線上,是太陽離我們華夏大地最遠的時刻。這一天過後,白晝時間將逐漸變長,夜晚的時間則逐漸變短,民間對晝夜時長也有「長到夏至短到冬」的說法,這裡面的「冬」說的就是冬至。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對陰陽學說應用的很廣泛。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也就是說,自冬至這一天開始,陽氣不再減弱,而是慢慢回升。一年四季周而復始,陰陽兩極也隨之輪轉不停。
在卦象上,冬至日為地雷復卦,在它的六個爻中,只有一個陽爻,其他五個都是陰爻,稱這一天為極陰之日也不為過。古人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傳統中認為,冬至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陰之極」,是陰的終點(巔峰),也是陽的(新的)開始。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即下一個循環開始了,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為「大吉之日」。
古人有一個優點特別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們總是能樂觀積極的去看待問題,冬至這種嚴寒肅殺之時,卻能聯繫上「陰衰陽長」之事,又為此極陰之日,賦予大吉的意義。
華夏先民們創造的那些傳統文化,大多都是基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生來就被各種美好的寓意包圍著,仔細想想,生活真的沒那麼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