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地理」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可以涉及哪些地理考點?

2020-12-05 湘湘愛旅行

立冬了,不代表要進入冬季了

立冬只是北方大部分地區完成了秋冬轉換

立冬離真正的冬天還有多遠?

為什麼有的地方進入了冬,

有的地方還是秋?

節氣和四季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二十四節氣和四季的劃分,小板凳搬好了嗎?

2018年二十四節氣表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早在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由於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節氣的氣候特徵

立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冬季開始

小雪: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四季劃分的幾種方法

四季是溫帶和副熱帶地區春、夏、秋、冬的總稱。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就是地球上的一年,而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不同的位置時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量是不一樣的,這種光熱變化上的差異就造成了地球上寒暑交替的季節變化。

四季的劃分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 . 氣象劃分法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3 . 古代劃分法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 . 農曆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曆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曆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叫春節。

我國在氣候上也有以候溫作為劃分四季標準的,候平均氣溫大於22℃為夏,小於10℃為冬,在10℃~22℃之間為春秋。由於各地氣候不同,因此四季的長短也不一樣。這樣劃分的四季,能較好地代表當地的實際季節寒暖狀況。採用這種劃分方法,發現了許多有冬無夏,有夏無冬,四季皆春或四季不全的地方。

【來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營地文化在國外已有超過百年歷史,而在國內還是比較新鮮的概念,目前以教育主題為主。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 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辦70周年,在用戶閱讀習慣從紙媒轉向線上平臺的大背景下,其雜誌年發行量每年仍處於增長狀態。
  • 2017高考地理七大模塊考點及要點分析
    (二)地球運動  考點分析  地球運動在綜合題中考查佔10--12分;  14年27題考查:日出早晚問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晝夜長短變化;  重要性  地球運動地理意義是地理高考複習中的重難點,也是歷年高考命題的重要考點,成為體現地理高考試題難度的重要知識點。
  • 【趣味地理】教科書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附地理新教材封面風光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教科書裡有哪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文? 9.而中國航天奠基人、「火箭之王」錢學森 在我們印象中是這個一臉佛像的老爺爺 。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淮南王劉安於此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而淮南正位於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中點線上,四季分明,恰好體現了二十四節氣兩『分』兩『至』的特點,具有相當普遍的代表意義」。 200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傳統文化精解讀: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氣候、歷史和民俗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傳統文化31#傳統節日23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當太陽達到黃經240度的時候,便是小雪節氣了。明代學人王象晉的名著《群芳譜》中有言:「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 蘭州製造」再獻佳作 紀錄片《二十四節氣》18日起亮相...
    2016年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經過審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甚至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已經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2020年夏至丨無論夏至,或二十四節氣,30字的標題不足以描述
    對於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的人們而言,看不到候鳥因節氣變化的活動,也無需根據節氣變化而事農桑,夏至,或二十四節氣其他,不過是掛曆上的一個普通日期。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農耕社會,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程度,必然不僅指「時間」。
  • 新東方優能一對一名師姜園:2017年高考地理七大模塊考點及要點分析
    大考在即,了解高考考點,無論是對聯考及高考,都至關重要。以北京市海澱區近三年期中考試題為例,綜合題高頻考點主要涉及以下七個方面。北京新東方優能一對一姜園老師分別針對各個板塊的考點分析、重要性進行解讀。(二)地球運動考點分析地球運動在綜合題中考查佔10--12分;14年27題考查:日出早晚問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晝夜長短變化;重要性地球運動地理意義是地理高考複習中的重難點,也是歷年高考命題的重要考點,成為體現地理高考試題難度的重要知識點。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淮南子》二十四節氣圖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呂氏春秋》中有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長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冬至)、雨水、白露等10個節氣。先秦時期,諸侯混戰,天下動亂,科研條件有限,二十四節氣的體系和名稱尚未確立,屬於前期研究階段。漢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天下安定,經濟恢復,文化繁榮,學術發展,百家爭鳴。
  • 時事地理 | 8.22,今日處暑
    從這裡出發,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立夏等等。待運行一周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24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
  • 光影時節|重新認知「二十四節氣」
    其中主要包含休閒競技、社交集換與文化傳說等要素,以原創玩法、原創劇情、國風美術為手段,建構起有益於繼承發揚國學瑰寶的交互娛樂新形式。 第二,不得不提的是故宮博物館,非遺文化教育,從小娃娃就可以抓起。《哇!故宮的24節氣》是由故宮博物院與御鑑文化潛心研討、打磨出品。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據劉曉峰教授介紹,殷商時已經掌握「日中測影」,即以圭表測量日影的科學方法,在技術上完全可以精密地測定冬至的日期了。到了西周,為遷都地理位置優越的洛邑,周公主持了一次尋找「地中」的著名天文觀測,「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即「影」),求地中,驗四時」。簡單地說,就是豎起8尺高的「表」,夏至的日影長1.5尺,冬至的日影長13.5尺,這種地方就是「地中」。
  • 弘揚傳統文化 自然科學有責
    例如,本書指出中國特殊氣候不僅影響了中國的自然界,而且也誕生了特殊的中國傳統文化,例如二十四節氣文化、中國古詩詞文化、中國園林文化、中醫和中醫養生文化等等。 歷程曲折 哲理指導 我的50年科研和科普創作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層次。
  • 聽丁一匯院士給你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今天再看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肯定會有一些變化,但我們可以不斷修正。不少專家已經在做這個事情了。其實3000年前據物候觀察和記載出來的結果也未必就是現在這樣,在一代一代傳承過程中,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得到不斷修正和完善。變與不變記者:在這種傳統與發展之中,哪些東西是變的,哪些東西是不變的?
  • 江蘇(省)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迎來大發展 引來一個...
    「相比傳統功能測量,藉助商業衛星遙感數據,不僅測算時間大幅縮短,數據還能實現動態更新。」  「中科院地理科學資源所眾多『高精尖』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於國防領域,在民用領域並不普及,我們希望推動這些技術在多領域發展。」中科院院士、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周成虎介紹,蘇州基地2013年啟動建設時,其「定位」就是中科院地理科學資源所的研發與產業化基地。
  • 2021「365days臺灣美食日曆」集結365道臺味療愈插畫
    由插畫家柒七及設計師goyen組成的飛行模式,推出讓人看了就食指大動的2021「365days臺灣美食日曆」,繪製出一天一道的臺灣特色美食,不論是臭豆腐、小籠包、大腸包小腸、珍珠奶茶等,都化身日曆精美插畫!飛行模式團隊多數作品主題皆與吃喝玩樂、世界旅遊相關,希冀透過可愛插畫分享給大家。
  • 2018年北京高考文綜地理試題解析 (基教研專家)
    試題難度適中,聚焦地理核心素養,充分體現出高考選拔和育人的功能,對高中地理教學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具體題目體現以下幾個特點:一、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觀導向試題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滲透十九大精神,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和自尊。1. 滲透鄉村振興戰略等十九大精神。
  • 南白象一小《印象節氣》課程 感受二十四節氣的生活之美
    南白象一小的學生在春分時節齊放紙鳶,感受節氣的魅力。溫州日報記者 卓揚一年有四時,四時各不同。二十四節氣孕育的是豐富的傳統文化、時間哲學,寄予的是「冬至餃子,夏至面」「清明風箏,穀雨花」等時令生活與民俗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