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了,不代表要進入冬季了
立冬只是北方大部分地區完成了秋冬轉換
立冬離真正的冬天還有多遠?
為什麼有的地方進入了冬,
有的地方還是秋?
節氣和四季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二十四節氣和四季的劃分,小板凳搬好了嗎?
2018年二十四節氣表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早在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由於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節氣的氣候特徵
立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冬季開始
小雪: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四季劃分的幾種方法
四季是溫帶和副熱帶地區春、夏、秋、冬的總稱。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就是地球上的一年,而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不同的位置時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量是不一樣的,這種光熱變化上的差異就造成了地球上寒暑交替的季節變化。
四季的劃分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 . 氣象劃分法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3 . 古代劃分法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 . 農曆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曆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曆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叫春節。
我國在氣候上也有以候溫作為劃分四季標準的,候平均氣溫大於22℃為夏,小於10℃為冬,在10℃~22℃之間為春秋。由於各地氣候不同,因此四季的長短也不一樣。這樣劃分的四季,能較好地代表當地的實際季節寒暖狀況。採用這種劃分方法,發現了許多有冬無夏,有夏無冬,四季皆春或四季不全的地方。
【來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