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 自然科學有責

2020-11-23 科學網
弘揚傳統文化 自然科學有責
——「湖北少兒版」《氣象萬千》創作談

 

□林之光

 

我從1959年秋開始氣象科研工作,並於當年12月在《人民日報》副刊發表科普文章以來,已經整整50年了。《氣象萬千》一書集中了我這50年中的大量研究和思考成果,因此我總希望有機會聽取批評意見改進研究。

 

最近,《氣象萬千》被收入湖北少兒出版社的「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本書系《氣象萬千》的第四個版本,由於它在網上經常和本書的第三個版本(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組織的「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叢書之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相混淆,因此本文標題特別註明「湖北少兒版」。

 

科學內容 精心原創

 

主要分為新事實、新觀念和新領域三方面。

 

第一,發現新事實方面。舉三個例子。我最偶然的發現是,2008年,因請我研究了中國「避暑氣象學」,即研究海濱、高山、北方和地下等四種避暑方法的避暑效益的數量、避暑的質量(舒適性)和避暑經濟性(選擇時間,以獲得最大避暑效益)等問題。我最有趣的發現是,通過對我國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研究,發現了深居內陸的四川盆地居然也是海洋性氣候。這個結論得到地理界的認可,曾多次收進高校地理教科書之中。但最有意義的發現可能要算2008年夏觀測到我國極端最高氣溫49.7℃的事了。當時《中國國家地理》組織「極限探索」活動,我作為專家組成員建議到艾丁湖底進行我國「熱極」探索,並隨隊協調解決科學問題。果然8月3日在海拔負150米臨時氣象站觀測到49.7℃這個我國目前極端最高氣溫紀錄(過去國家正式紀錄是47.7℃),並且通過艾丁湖底和吐魯番氣象臺等的對比觀測得出的溫差,還可以知道歷史上湖底至少已經出現過50.7℃的高溫!由於此次觀測系委託吐魯番地區氣象局按國家氣象觀測規範進行,因而可以認為49.7℃是國家正式的氣象觀測紀錄。

 

第二,提出新觀念方面。例如,我國氣候冬冷夏熱,冬幹夏溼,變化比較極端。一般都認為是不好的,歷史上有些學者還曾據此認為我國「最多只能成為世界上二等強國」。而本書中卻說它好得很,因為我國許多優越豐富的氣候資源就是和這種極端氣候同時發生的。例如,與大陸西岸(同緯度上正常情況)相比,在東北和新疆北部緯度上,我國因氣候大陸性強而夏熱,使喜熱高產的一年生糧棉作物分布緯度之北世界數一數二;在華北緯度上,全年雨季在夏,雨水和熱量都用在了刀刃上,而西岸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幹,水分和熱量就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但最大的優越性還是在大約北緯32度左右以南的南方地區,我國南方如果沒有這種季風特殊氣候,就會成為像撒哈拉和澳大利亞那樣的「回歸(線)沙漠帶」上的大沙漠。

 

再如,當今世界上熱門氣象問題之一的氣象災害。本書卻提倡揭示它們也有有利一面。以沙塵暴為例,我專門總結了它的減緩全球變暖、中和酸雨、形成黃土高原等五大好處,以《沙塵暴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災害》為題,發表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科學新聞》2001年第27期上。這在我國可能是最早的。再如,「颱風矛盾論」指出了颱風災害帶來的四大有利條件簡直可稱「資源」,例如解除南方大面積伏旱的水利資源,解除酷熱的涼爽資源和增加發電量的水電資源等。

 

第三,開拓新領域方面。例如,本書指出中國特殊氣候不僅影響了中國的自然界,而且也誕生了特殊的中國傳統文化,例如二十四節氣文化、中國古詩詞文化、中國園林文化、中醫和中醫養生文化等等。

 

歷程曲折 哲理指導

 

我的50年科研和科普創作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層次。

 

第一階段可叫「發現事實,尋找聯繫」。因為我在科普創作之初就給自己規定了文章中必須有新東西,這就需要不斷「發現事實」,而且要求進一步弄清這些事實的前因後果。舉一個例子,我在研究上述我國極端氣候及其原因時,發現了它們竟然也同時製造了諸多豐富資源,從而指出了我國主要氣候資源和主要氣象災害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繫。就像真理和謬誤之間只差一步一樣,它們之間也只有「一步之遙」。即正常年景時季風雨帶南北移動正常,風調雨順的氣候給我們以豐富資源,而異常年景中季風雨帶進退反常,該雨不雨成旱,該旱不旱反澇,給我們以重大的氣象災害。

 

第二階段可以叫做「豁然開朗,研究文化」。因為我研究了大約三十多年中國氣候之後,頓悟到中國氣候不僅影響到我國的自然植被、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等物質方面,而且通過人們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而影響到民族文化等文化、精神層面。即關於中國氣候對中國影響的認識,從矛盾的特殊性(物質)提高到了普遍性(物質和精神)。從而開始氣象與文化的系統研究。

 

第三階段可以叫做「深入發掘,哲理智慧」。因為我逐漸認識到,只有提高到了哲理高度,文章才能既深刻而且更有趣味。當然,這個階段實際上從早期就已經逐漸開始了,但不是自覺的。這裡舉本書最後一節「全球變暖的哲學原因」為例。

 

何以世界上數以萬計的城市熱島放出的巨大熱量並不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而恰恰工業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微量氣體造成的地球大氣溫室效應增強才是主要原因?這個問題過去沒有見到有人論述。我認為可以從哲學方面加以解釋:地球城市熱島直接加熱大氣的絕對量雖不小,但和地球大氣熱容量相比其實很小,而溫室氣體通過地球大氣的輻射平衡和熱量平衡,即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才使溫室氣體加熱地球大氣的作用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高倍放大效果。而城市熱島直接加熱,因沒有通過內因,自然「四兩」就只頂四兩了。

 

弘揚傳統文化 自然科學有責

 

我認為,本書最大的創新之處,應該是突破了純自然科學的範疇,開始從氣象學的角度來系統研究傳統文化問題。這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意義。

 

第一,擴大了氣象學科研和科普創作的範圍。例如,本書在第一和第二版本中還完全沒有文化這方面內容,但第四個版本中已經獨立成章,下分七節,超過了4萬字。

 

第二,氣象學和傳統文化關係的研究,有助利於對傳統文化的正確理解和深入。例如從氣象學角度研究古詩詞、成語等方面。首先,我們可以用科學來解釋詩詞成語,進行科學普及。例如唐代有張繼的名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為什麼古詩詞中凡鐘聲、笛聲、等聲音都發生在夜間?這是因為夜間近地面層大氣溫度向上逆升,聲音在傳播中逐漸折向地面傳得遠,而且夜間聲音無幹擾,高保真而音質優美。

 

同時我們還可以發現,詩詞成語中有些不是很符合現代科學。

 

當然,其中有些只是形容不當,例如,對成語「蜀犬吠日」和貴州「天無三日晴」的考證,證明「蜀犬吠日」是形容過分,不至於狗見了太陽就叫;但「天無三日晴」則是形容不足,應該是「天無三日連晴」才對。但是,「雷聲大雨點小」(實際雨點並不小),「雪上加霜」(小事一樁,不存在災上加災問題)等等。這些就只是借用氣象名詞,主要是文學意義上的成語了。

 

當然,也有些則是現代詞典的誤釋,例如把「一葉知秋」說成是預見未來,把「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原因說成是雪的融解耗熱多(而不是冷空氣團降溫)等。由於我國上百成語、諺語辭典上的解釋幾乎是完全相同的,因此這種錯誤也是全國性的。

 

再如,從氣象學角度研究中醫和中醫養生,可以認識到,氣象條件不僅對傳統文化有影響,而且傳統文化實際上就是在中國氣象條件下誕生的。簡單來說,中醫總結人體得病的兩大主因,即內因(喜、怒、悲、恐等「七情」過度)和外因(「寒、熱、燥、火、溼、風」等「六淫」變化劇烈)。可見致病外因幾乎都和氣象條件有關。可以想像,中醫就是在和氣象外因諸致病因子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同樣道理,中醫也總結出了「順四時(四季)而適寒暑」的養生「總原則」。所以,南京中醫學院幹祖望老教授才說,「欲知《靈樞》、《素問》(即《黃帝內經》)之精華,半在氣象」。

 

當然,傳統文化中,有的主要只是歷史性的貢獻,應把它們放在恰當的位置。例如,二十四節氣文化曾使農民便於安排農時(古代沒有陽曆),提高了農業產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古人的吃飯問題,我曾把它稱為我國歷史上「第五大發明」。但是現在,它主要只是節令文化方面的意義。例如,由於我國冬夏特長而春秋特短,四季長度不均分,因此全年長度均分的二十四節氣,其名稱便常常並不符合氣候實際。所以,即使在二十四節氣誕生地黃河中下遊地區,「立春」春未到,「立夏」天未熱,「立秋」還常常「秋老虎」。兩分兩至也有類似情況。而現在媒體上每逢交節氣日常用節氣名來介紹該節氣氣候特點,甚至用來解釋氣象問題,就常顯得十分牽強。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第三,相對西方文化還原論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整體觀、聯繫觀。中國傳統文化既然是在我國地理、氣候、生物等自然環境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們之間肯定存在著密切聯繫。因此,弘揚中華文化便不只是文化界的事,只有與形成傳統文化有關的所有自然科學學科都來研究,才能深刻、全面和完整地弘揚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我想,這也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

 

(本文作者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科學時報》 (2010-1-28 B2 科學 文化)

相關焦點

  • 名家視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蔚成風尚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同志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外國語學院舉辦弘揚傳統文化英語演講比賽
    外國語學院舉辦弘揚傳統文化英語演講比賽 5月17日,外國語學院於文經樓舉辦「彰顯英語魅力,弘揚傳統文化」英語演講比賽,來自外國語學院、化學與藥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食品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海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19名選手參賽。
  • 多形態傳承文化魅力 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
    其中,愛奇藝榮獲「年度文化傳承優秀案例」。組委會評議認為,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向用戶展現刺繡、劍文化、京劇等傳統文化的多種形態,傳承文化魅力。《鬢邊不是海棠紅》立足於傳統文化原點,用民國年代的外衣包裹京劇文化內核,在呈現戲曲行業興衰起伏的故事畫卷中,致力於描摹梨園眾生相、勾勒出時代背景下的國粹之美和傳統文化風貌。
  • 弘揚傳統文化 小罐茶與清華色研所揭秘中秋藍!
    傳統節日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春節,國慶,端午,中秋,清明,重陽等,那這些傳統文化有什麼意義呢,中華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 紮根齊魯沃土 弘揚傳統文化——訪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代表
    「這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高校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代表說。  弘揚優秀齊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精華,是山東大學不懈的價值追求。2018年,山東大學提出並實施文化引領戰略,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冷水灘區長豐小學:弘揚傳統文化 太極拳進校園
    為了弘揚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提高學校辦學品位,學校大力引進太極拳教學。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華傳統武術的精華,被稱為「國粹」,它有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唐教練現場手把手教授同學們「六首四向」功,優美的動作和招式亦吸引了不少學生駐足觀看。
  • 弘揚傳統文化 彭州來了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為堅持文化自信的道路,大力弘揚傳統戲曲文化,豐富成都彭州市民精神生活,由中共彭州市委宣傳部、彭州市文化和體育旅遊局主辦,邀請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帶來第三屆天府戲劇季暨2020薈萃蓉城精品劇目惠民展演活動——彭州分會場越劇專場演出。
  • 安然納米集團:弘揚傳統文化 打造民族品牌
    原標題:弘揚傳統文化 打造民族品牌 媒體團走進安然納米集團    近日,中央重點新聞單位走進山東安然納米集團活動順利舉行,來自全國10餘家中央重點媒體應邀抵達山東威海參觀了安然納米集團產業園,並採訪了集團董事長劉潤東先生及總裁梁浩女士。
  • 弘揚傳統文化孝道電影「求鯉」獲稱讚
    在第7屆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由前海易物(深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投資,山東亞禾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臨沂市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攝製的彩色孝道故事影片《求鯉》獲得「最佳新晉電影人獎」與「最佳外語片剪輯」雙提名,並最終一舉斬獲「最佳外語片剪輯大獎」。
  • 臨海:《憶江南·頌臨海》出版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他們用不同的視角,表達了對臨海的景觀、人物、文化、名特產的頌揚讚美和對臨海欣欣向榮局面的振奮與祝賀。」三臺詩社社長、《憶江南·頌臨海》執行主編戴世法對記者說,「這本書除了遴選收錄去年詞創作活動徵集的作品,還收錄了古代詞人的一些作品。」  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為臨海所吸引,如唐代的駱賓王、李白、杜甫、孟浩然,宋代的朱熹、戴復古、文天祥等。他們留下了不少讚美臨海的詩詞。
  • 弘揚奧林匹克文化理念
    從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上審視,中國歷史上缺少科學與民主,直到上世紀初,「五四」運動中的德先生與賽先生也還是舶來品。近代中國的落後乃至整個東方的落後,歸結起來就是科學的落後,主要是自然科學的落後。可以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絕大多數科學技術與發明創造都來源於西方。那麼西方的自然科學為何如此發達,僅僅是17世紀工業革命後三、四百年發展起來的嗎?
  • 弘揚傳統文化,建構文化自信——山科大中文系話劇匯演精彩啟幕
    7月17日晚,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2017級文化藝術實踐匯報演出在大學生活動中心二樓報告廳舉行,話劇《窩頭會館》、《潘金蓮》、《立秋》、《趙氏孤兒》、《家》、《妻妾成群》等經典片段的演繹,為在場嘉賓、全校師生帶來了一場別樣的文化盛宴。
  • 讀「櫻桃詩詞」 弘揚傳統文化
    2018海澱全民閱讀主題系列活動,不僅豐富了海澱居民的日常生活,還為海澱區增添了亮麗的風景:5月26日,有「北京最美鄉村」之譽的李家墳村書聲琅琅,當地村民、納蘭迷們翹首以盼的2018年海澱區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之一——納蘭讀書會之櫻桃詩會如期舉行。
  • 視頻|邵陽:傳統文化進校園,傳承中華文化精粹
    紅網時刻11月7日訊(記者 李娟 通訊員 曾旭輝)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11月6日下午,邵陽市文明辦聯合市教育局在隆回縣雨山中學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在隨後的傳統文化展演中,《寶慶烙畫》因精湛的竹刻技藝贏得了圍觀群眾連連稱讚;古琴彈奏讓大家近距離接觸古琴,欣賞古琴絲絲音韻;太極拳、中國舞等也受到學生熱烈追捧,通過現場交流、學習,切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弘揚包括孝文化合理價值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華孝道文化是中華文化精髓。  我國是一個具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悠久歷史的文明之邦,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
  • 雷射加工與傳統文化(剪紙)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本視頻由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雷射加工創新訓練」課程團隊精心打造,是該課程中「文化傳承與先進加工板塊」的內容之一,將科技的「血液」注入文化的「肌體」,催生富有理性、活力和創新基因的全新文化形態;為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緊扣「科技+文化」「網際網路+教育」「內容+形式」,進一步塑造全新的文化名片,進一步擦亮中國文化符號。
  •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什麼?有何積極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大地出現了百家(儒、道、法、墨、兵、醫、農、雜、名、陰陽、縱橫家等)爭鳴的局面,如今所說的傳統文化,即是指諸子百家的學說(包括後世補充、完善的部分,如宋明理學就是對儒學的補充)。百家學說各有所表、各有所長,爭相鬥豔。
  • 「地評線」在弘揚端午文化中升華愛國情懷
    端午,是傳承發展的文化。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正陽節等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葉、佩香囊等,內容豐富,其中賽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 革新傳統文化 助力文創出圈
    國家在復甦之後的一切仿佛一鍵重啟,發展勢頭銳不可當,文化經濟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正是萬象更新之時,中國建設銀行與CCTV牛年春晚聯合開發「善建成長•CCTV春晚牛年壓歲金」,革新中華傳統文化,助力國產文創邁出嶄新的一步。
  • 激蕩思想火花 弘揚君子文化
    激蕩思想火花 弘揚君子文化——2020中國·銅陵第六屆君子文化論壇側記師者,君子文化的傳播者、承載者,因而,這次盛會,全國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教師代表等150餘人來了,他們猶如一支支墨筆,在天井湖畔盡情「揮毫潑墨」,為銅陵這幅筆墨未盡的君子畫卷「添彩」,讓銅陵君子文化迸發出盎然「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