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訪】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這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高校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代表說。
弘揚優秀齊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精華,是山東大學不懈的價值追求。2018年,山東大學提出並實施文化引領戰略,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山東大學牽頭負責的全球漢籍合璧工程獲國家重大文化工程立項,被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成功舉辦第五屆尼山論壇、山東論壇(2018)、第二屆魯青論壇等高層次學術和理論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
如何進一步凸顯文化引領作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樊麗明代表認為,高校應勇於承擔時代使命,以文化滋養心靈,以文化涵育德行,以文化引領風尚。山東大學將始終深深紮根齊魯文化沃土,大力弘揚「文史見長」傳統,著力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推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一是培育「山大學派」。推進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為標誌的中國古典學術研究,在若干領域、方向或重大問題上精心培育「山大學派」,全面提升人文社科學術原創能力、思想引領能力、學術話語體系構建與傳播能力、國際學術影響力,打造人文社科學術重鎮和原創思想策源地。目前,在儒學研究、目錄版本學研究等領域,「山大學派」已見雛形。例如,杜澤遜的《尚書註疏匯校》被評為中華書局年度古籍整理類十佳圖書。
二是實施重大工程。系統推進全球漢籍合璧工程、中華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工程、儒學重大基礎研究工程,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闡釋。其中,山東大學主持的全球漢籍合璧工程是國家重點文化工程,旨在完善中華古文獻的存藏體系,為國內文化建設和國際文化交流提供文獻支持。目前,該工程已經聯合14所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組建了23個學術團隊,並同海外多所著名高校達成了合作意向。
三是做強優勢學科。山東大學考古學科歷史悠久,建設基礎雄厚,打造一流的考古學科,既是山東大學發揮學科優勢、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山東大學實現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的重要支撐。2018年,山東大學負責的焦家遺址田野考古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特聘教授李佔揚團隊的「許昌人」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肯亞聯合考古隊在探索現代人類起源領域取得關鍵進展。上述考古發現為推進中華文明起源和人類文明探源的深入研究作出了貢獻。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14日 07版)
[ 責編: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