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營地,最常聯想到兩種場景。一種是冬夏令營、戶外課堂、遊學等形式的教育營地。另一種是能在草地上搭帳篷、森林裡徒步、晚上看星空的旅行式營地。
營地文化在國外已有超過百年歷史,而在國內還是比較新鮮的概念,目前以教育主題為主。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
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辦70周年,在用戶閱讀習慣從紙媒轉向線上平臺的大背景下,其雜誌年發行量每年仍處於增長狀態。目前雜誌社旗下共包含三本月刊雜誌:《中國國家地理》、《博物》、《中華遺產》,發行量百萬餘冊,並已實現版權輸出,發行有英文、日文、法文等十幾個語言版本。
伴隨新媒體發展,雜誌社基於微博和微信搭建起自己的新媒體矩陣。微博帳號「中國國家地理」擁有粉絲1117萬,「博物雜誌」粉絲1218萬,別名「博物君」,因解答網友各類動植物問題成為大V。
(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和大多數紙媒一樣,「中國國家地理」團隊一直在探索創新模式。
「中國國家地理·營地」總經理郭穎謙認為,迪士尼基於視頻動畫內容建立迪士尼樂園,把動畫文化和線下體驗相結合,打磨成能夠落地的文旅項目。而中國擁有豐富的地理、文化資源,但缺乏體現本土文化內涵的文旅項目。營地對比樂園、公園等形式,更具戶外感、自然感和開放性,是一個符合「中國國家地理」調性的切入點。
基於前期幾十年積累,團隊希望藉助自己對中國地理文化的理解、內容表達能力、品牌資源整合能力和在用戶心中形成的影響力,打造基於中國地理文化之美,集沉浸式互動內容、徒步露營、自然教育、旅行休閒功能為一體,自有版權的營地IP。
首個「中國國家地理·營地」將於2020年10月前在淄博正式開業。談及選址,郭穎謙介紹說,淄博是齊國故都,相對獨立的地理特點和天然形成的自然屏障使齊地形成相對獨立的文化系統。淄博還被稱為琉璃之都、齊文化和蹴鞠的發源地;齊人曾在平原和丘陵的交匯地帶修建了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飲食方面有美食周村燒餅等特色小吃。
「中國國家地理·淄博營地」入口示意圖
基於這些地理文化特徵,團隊前期通過大量研究和內容挖掘,將營地設計為地理文化互動體驗館、戶外探索基地、系列運營活動等幾個板塊:
地理文化互動體驗館:深度內容結合多媒體聲光電以及互動場景支持技術,以創意互動、數字沉浸體驗等高科技方式展現淄博地理文化特徵,並和觀眾形成互動。
戶外探索基地:包括帳篷木屋、分級別徒步線路、無動力遊樂設施以及適合當地的戶外運動等。其中,徒步線路可以徒步到齊長城、崖洞等景觀。
系列運營活動:團隊近年來整合了國內知識型大V,並形成知識大v聯盟。「水哥」王昱珩就是其中之一,在營地中設計了可以在北方越冬的生態植物牆和太陽能環保內循環錦鯉魚塘。
後期營地將持續進行線上+線下運營,策劃開發與當地文化關聯的系列活動。邀請專家、名人、大V等影響力嘉賓做系列駐場項目及活動,並策劃系列營地自然教育內容,為兒童提供高品質的營地教育服務。
「中國國家地理·營地」雲南選址踏勘
除了淄博營地,目前「中國國家地理·營地」專家團隊正在雲南考察。團隊計劃在雲南「滇西大環線」上選址建設營地,從地質地貌獨特性、動植物物種基因庫、雲南民族文化多樣性等角度展示雲南的地理及人文特性,給當地文旅景觀帶來更多亮點,並基於中國國家地理用戶帶來客群升級。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李栓科表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自然帶和最豐富多樣的景觀類型。我們計劃在每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創建一個營地,以科學的視角和科技手段,梳理、呈現每一寸土地的差異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