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泱泱齊風,八百載海內名都。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淄博文旅整裝待發,傳承著革故鼎新的基因,全面實施文化賦能行動,努力推動淄博文化「活」起來、淄博旅遊「火」起來。
亮相不久的紅葉柿巖景區瞬時成為了最新的「網紅打卡地」;牛記庵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古窯村點綴的顏神古鎮熠熠生輝;淄博市陶瓷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淄博市陶瓷博物館、蒲松齡紀念館同時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種種奇蹟、榮譽的背後,是淄博文旅人戰略布局不斷轉換新思維、開創新思路的結果。這些成績,是淄博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更是文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的「淄博典範」。
牛記庵:讓「情懷」落地生根
崑崙鎮土生土長的孫勇,是牛記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在老家經商多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荒廢的牛記庵村,非常心疼,同時也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讓這個古老的村落,再次「活」起來。
歷經七年的打造,孫勇讓一個即將消失的古村落成了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牛記庵煥發了新生機,還帶動了周邊300多名村民實現就業。他的探索,也為當地發展打開了一扇門。
2020年9月,淄川區崑崙鎮整合了牛記庵、暖石塢、河石塢等5個村,成立了崑崙鎮西部旅遊度假區聯村黨委,發揮集群優勢、打造鄉村旅遊名片。孫勇擔任聯村黨委書記,也挑起了帶領五個村共同致富的擔子。
「做旅遊,最初是一種情懷,現在情懷落地生根發芽結果了,我很滿足。」孫勇說,下一步,他們要挖掘這五個村的旅遊資源,定好位、規劃好、謀劃好。用組織的力量,黨員帶頭,讓這五個村的村民形成合力,共同發展、共同致富,做好鄉村振興。
養老院、宴會廳、滑翔娛樂項目、全玻璃景觀民宿等,是孫勇一直在考慮為牛記庵打造全域旅遊的新思路新規劃,通過資源整合實現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遊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孫勇在情懷之中走出了產業發展的新潮流, 這也與浙江工業大學梁雪松教授來淄舉辦講座時提到文旅融合的新變化新思維不謀而合,為牛記庵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與脈絡。
古窯村:為顏神古鎮留住年輕人
如果說牛記庵未來的思路是打造全域旅遊,那麼古窯村則是讓古鎮煥發青春活力。 在博山顏神古鎮項目規劃區內,古窯村是一個不得不提的項目亮點。
1月8日上午,一場寒潮之後,記者來到顏神古鎮看到,古窯村遍布著幾十座古窯,住宅與古窯建在一起,街巷、胡同風貌獨特,更具陶鄉民居風情。百年前建設的明清建築仍保存完好,像「劉家大院」、「侯家樓」等,再現了當時博山繁榮的經濟生活。這些保存下來的特色建築群,經歷了種種卻不失過去的風格。
作為顏神古鎮項目的一部分,古窯村目前正在恢復修繕中,古窯村的主區部分,緊挨著曾是世界最大的陶瓷廠--山東博山陶瓷廠五分廠。因為古窯散落在博山古鎮到處都有,這裡是比較集中的一處,保存的也比較完整。
顏神古鎮項目總負責人吳江燕介紹,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古窯村具有將古代制陶藝術和現代陶瓷技術融為一體的文化開發價值,目前該區域正在規劃建設陶瓷琉璃體驗以及研學基地,積極打造「顏神人家」,再現博山最繁榮時期經濟生活實景;開設文創區域,吸引長江以北的青年人到此處創業,將其建設為比肩景德鎮陶溪川的活力街區。
「淄博雖然歷史悠久,但人才外流比較嚴重,為吸引人才,淄博市出臺了很多辦法政策,加上文創項目的加持,必然會吸引年輕人來到博山創業,讓顏神古鎮更加年輕、時尚,有活力。」對於古窯村以及顏神古鎮未來的定位與發展,吳江燕信心滿滿。
正如梁雪松教授在文旅融合的新變化新思維專題講座中提到的,文旅融合要尊重歷史,善待文化,修舊如舊,講好淄博故事,將文旅融合做「實」做「活」。
紅葉柿巖:從無到有 從有到優
2020年2月20日,是紅葉柿巖旅遊區項目建設第一天,100多名工人戴著口罩在景區揮汗如雨,市相關領導盯在一線、了解情況、精準指導,採取措施、解決問題,為項目推進提供堅實保障。40餘家團隊、近千名人工,歷時七個月完成了從設計建設到運營的全過程。耀眼成績的背後,是每一個景區工作人員遠超他人的努力和付出。
2020年10月1日,紅葉柿巖旅遊區正式試營業。截至目前,景區累計接待遊客超過20萬人次,線下團隊接待已超五百個,位列山東省同期新開業景區(收費)中接待遊客數第一名,在各平臺線上出票數榮登淄博市榜首,營業額超1000萬元。同時,帶動博山大小賓館、酒店、餐館全滿,帶動片區綜合性旅遊收入快速增長,為受疫情影響的多個行業推動助力。
隨著電視連續劇《綠水青山帶笑顏》的拍攝和全國熱播,作為拍攝原場地,紅葉柿巖迅速在全國走紅,成為千萬粉絲爭相觀光遊覽的網紅打卡地。2020年9月底,《綠水青山帶笑顏》系列電影《慶典之王》《牛頭不對馬嘴》劇組,再次來到紅葉柿巖取景拍攝,各路明星成為村裡的「常客」。由影視文化振興引發的明星效應,正在紅葉柿巖旅遊區產生連鎖反應,不僅年迎百萬遊客不是夢,村民足不出村實現發家致富的夢想也將成為現實。
1月8日,一場降雪寒潮過後,記者來到了紅葉柿巖旅遊區內,雖是旅遊淡季,但造雪機器轟轟作響,顏神裡、孫二娘包子鋪等餐飲場所正在緊張施工之中,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七個月的奇蹟背後,卻是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戰略布局。」山東紅葉柿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郇正坤告訴記者,景區之所以在極短的時間裡贏得了數十萬遊客的青睞,主要還是抓住了網紅概念,打造了許多的網紅打卡地,例如網紅玻璃水漂流、時空隧道、七彩琉璃棧道、齊長城文化長廊等,給了遊客耳目一新的旅遊體驗。
伴隨著曲折奮進的歷程和季節的交替,紅葉柿巖旅遊區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改進和提升。2021年,站在新的起點上,紅葉柿巖將繼續圍繞網紅主題,把既有項目繼續完善的基礎上,打造更多的小景點,讓網紅項目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時刻讓人對景區有新鮮感,使遊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接下來的一年,景區月月都有新項目,1號工程「原舍民宿二期」,預計7月份開門迎客,在這裡聽鳥語,聞花香,賞湖光山色,尋找你的詩和遠方;2號工程「十字坡孫二娘包子鋪」3月份即將開業,自帶江湖氣質的包子店,有包子、有愛、有故事;7月份,3號工程「精神文明實踐站」投入使用,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4號工程為「中國國家地理營地淄博營地」配套建成「研學基地」,滿足孩子們的研學需求;5號工程「琉璃公園」6月精彩綻放,展示魅力非遺文化;7月,6號工程以「爸媽帶著孩子看星星」為主題建設「汽車營地」,滿足自駕遊遊客「觀星賞月」的願望;7號工程計劃打造「古村夜經濟」,在多彩7月讓紅葉柿巖「夜經濟」亮起來;8號工程「觀光小火車」、「步步驚心」、「滑索飛行」、「彩虹滑道」等體驗類項目,即將在4月、8月、9月、10月閃亮登場,讓遊客一次玩個過癮……加上餐飲、民宿配套的完善,全新的紅葉柿巖將掀開新的畫卷,帶給遊客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
雖是新年伊始,但全年的規劃早已經在郇正坤的腦子裡過了無數遍,也落實在了他自己繪製的景區地圖上。梁雪松教授在文旅融合的新思維專題講座之中曾經提到,需求轉型在加快,消費升級在繼續,景區要「守得住經典,當得了網紅」,走出一條年輕時尚的轉型道路,這也恰恰印證了紅葉柿巖景區規劃的可行性。
淄博市陶瓷博物館:積極打造數字博物館
除了鄉村振興的「淄博典範」,淄博的博物館建設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2月21日,淄博市陶瓷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榮譽,成為了淄博市博物館領域的金字招牌。
多點觸控、體驗多樣、效果驚奇……沒有圍牆,靠一道「魔牆」便可讓觀眾任意參觀館內藏品。這個元旦假期,淄博市陶瓷博物館新增設的「魔牆」系統正式與遊客見面。假期第一天,就有近千遊客前來觀摩體驗。
「魔牆」系統的引進,是淄博市陶瓷博物館精心打「智慧博物館」的一個縮影。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之後,淄博市陶瓷博物館更加注重智慧博物館的建設,以「網際網路+博物館」的全新模式,讓該館在數位化建設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使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
元旦假期第一天,淄博的李女士一早便帶著兒子來到了淄博陶瓷博物館展廳,體驗了一下「魔牆」的魅力,「現在數位化發展很快,傳統博物館也緊跟潮流,不用移步就可以詳細瀏覽館內藏品,真是省時省力。談起初次使用魔牆看展的感受,李女士不住地誇讚。」談起初次使用魔牆看展的感受,李女士不住地誇讚。
淄博市陶瓷博物館舉辦「獨具絳心」淺絳彩瓷專題展覽
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之後,淄博陶瓷博物館更加注重智慧博物館的建設,讓「網際網路+博物館」的全新模式,助力博物館建設,全面擁抱科技,讓傳統博物館煥發新活力。
淄博市陶瓷博物館建成智慧藏品管理平臺,提升博物館藏品管理水平。 該館還建成智慧導覽服務平臺,建設智慧講解系統,創新講解方式。增置智慧機器人,為觀眾提供包括主動問候、導覽講解、線路指引等導覽服務。新添置30平方米多媒體互動數字魔牆,完成200餘件陶瓷琉璃精品的3D建模工作,通過多維展現互動形式,達到博物館藏品與觀眾互動在人機互動層面的完美實現,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
同時,該館啟動智慧藏品保護平臺建設,為提高淄博市陶瓷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水平和綜合能力,積極爭取國家「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資金」,目前已進入方案論證評審階段,下一步將按計劃逐步實施。
此外,淄博市陶瓷博物館完成智慧網站平臺建設,推出電腦版和手機版埠,官網界面涵蓋展覽、展品、學術、教育、活動、導覽、諮訊、文創等板塊,實現全景博物館雲觀展,樹立良好的網際網路品牌形象。
淄博市陶瓷博物館作為推廣淄博地域文化的地標性博物館,積極順應數位化時代的潮流,推陳出新,引入、融合新型的數位化技術,著力打造「智慧博物館」新高地,對履行國家一級博物館義務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和長遠意義。
蒲松齡紀念館:修舊如舊 情懷傳承
在淄博市陶瓷博物館喜獲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同時,地處淄川的蒲松齡紀念館獲得了國家二級博物館的榮譽,喜訊接踵而至,彰顯了淄博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思維所帶來的變化與成果。
數九隆冬,寒意正濃。這深冬時節,人們輕易是不會出門的,但淄川區蒲家村歷史文化街區裡卻依舊人流如織。跟著他們的腳步望去,原來來來往往的人們都是奔著「聊齋」去的。
「聊齋」,是一處地點,也是一串故事,更是一縷情懷。以蒲松齡先生的書房「聊齋」為基礎擴建而成的蒲松齡紀念館,從建館至今已足足經歷了四十個春秋。從最初的一窮二白,到如今成功創建國家二級博物館,一輩輩「聊齋人」克服重重困難傳承著他們心中共同的情懷。
多年來,紀念館本著「修舊如舊」原則,突出聊齋文化特有風貌,將紀念館打造成集聊齋文化展示中心、研究中心、資料中心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
1月11日,記者實地探訪蒲松齡紀念館,在講解員細緻專業的講解過程中,深入了解了館內近年來發生的變化,感受到了「聊齋人」深厚的蒲松齡情懷。
記者採訪了解到,近年來,蒲松齡紀念館深入推進文旅融合新思維,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積極探索以文促旅和以旅彰文新路徑,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尋求新型外出辦展模式,積極舉辦聊齋文化巡展,舉辦高質量館內臨時展覽。
在持續推進文物保護工程方面,蒲松齡紀念館的每個環節都做到了細緻入微,科學先進,提升館藏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水平。
2016年,該館完成蒲松齡故居消防工程和拙園恢復工程,修繕了蒲松齡墓園,先後獲得單位內部治安工作集體三等功和消防安全先進單位。2017年,開展故居古建築整體維護和陳列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故居古建築的草頂、屋面地面、配電線路、門窗牆體、園林綠化等的整體維護,對彩塑展室和生平回顧展室重新裝修、提升陳列環境。同時,籌備故宅安防項目,籌劃故居遠程紅外安防系統、巡更系統和庫房的安全系統,次年項目順利竣工並投入使用。
2019年,蒲松齡故居可移動文物保護項目成功落地,根據國家文物局批覆,組織專家論證會,制定書畫展室和庫房改造的可行性實施方案,對文物庫房的使用重新規劃,配齊高密度恆溼潔淨展櫥和儲藏櫃等文物儲藏設施。
2020年,蒲松齡紀念館順利完成對書畫展室和臨時展廳的升級改造,故居防雷工程完成項目設計,蒲松齡故居聊齋正房保護修繕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審批。至此,故居展廳的展陳風格達到整體統一,古建築安防水平、文物展示和保護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翻開了全新的一頁。
2020年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後,最終核定蒲松齡紀念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標誌著蒲松齡紀念館的業務管理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水平上升到了更高的臺階。由此,蒲松齡紀念館正式開啟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全新篇章。
「十四五」開局之年,蒲松齡紀念館館長焦偉對於紀念館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表示,紀念館將根據自身館情深化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高質量推進聊齋學研究和出版工作,豐富巡迴展覽和臨時展覽的內容與形式,重點推動文創產品的開發和研發工作,持續推進智慧化博物館建設,加強聊齋俚曲活態傳承和保護工作,使社會影響力得到綜合提升。
從古窯村、紅葉柿巖、牛記庵,到蒲松齡紀念館、淄博市陶瓷博物館,無論是鄉村振興的「淄博典範」,還是文物保護的「淄博典範」,都濃縮了近年來淄博文旅人不斷求新求變的艱辛過程。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十四五」開始之年,淄博文旅的藍圖已經繪就,「十四五」期間,淄博文旅系統將通過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城市文化品質大幅提升,旅遊產業要素更加齊備,產品體系日益健全,融合效應不斷集聚,高質量發展的現代文旅融合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力爭到2021年接待國內外遊客達到55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00億元。到2025年,力爭接待國內外遊客達到1億人次,力爭實現旅遊總收入1260億元人民幣。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徐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