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國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農業社會,有著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而農業生產活動,受氣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自然區位條件的制約,特別是受氣候條件的制約,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不違農時,為此,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中國的傳統曆法,也就是俗稱的農曆。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指導策略,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預知氣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據。
二十四節氣表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十個節氣,也就是太陽達到黃經90°時,約在芒種節氣之後15天,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一般每年在公曆6月20、21、22三天之中,2018年6月21日為今年夏至節氣。
夏至
夏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我國先民所確定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夏至節氣的天文特徵很明顯,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到最北,位於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白晝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位於北回歸線及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這些都是非常獨特的天文特徵,也方便了人們確定夏至日的時間。
夏至
夏至節氣,在氣象學意義上我國南方地區正式步入夏季,暖空氣勢力開始發展,逐漸向北移動,而冷空氣勢力減弱,兩者在我國江淮地區進行拉鋸,時間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形成江淮地區的梅雨天氣。另外,由於氣溫升高,我國南方地區多對流雨,加上鋒面雨的疊加影響,我國南方地區河流流量暴增,夏至前後我國南方地區多進入一年中的汛期。俗語有云「夏至有雨三伏熱」,今年夏至你那裡下雨了嗎?
夏至吃麵
夏至節氣,我國各地也有很多風俗習慣,其中比較普遍的習俗是「夏至吃麵」,我國北京人在夏至講究吃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山東各地,在夏至當天有吃涼麵的習俗。而到了我國嶺南地區,夏至節氣有吃荔枝的習俗。夏至節氣,陽氣盛於外,氣溫很高,從養生的角度來說,適宜吃清熱解暑的食物,多吃苦味性涼的食物,如苦瓜、冬瓜、西瓜、絲瓜、黃瓜等等。
夏至吃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