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舉行授牌儀式,虎門鎮去年申遺成功的非遺項目新灣漁網編織技藝與劉氏毫火針療法均在授牌之列。
記者從採訪中了解到,經過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小組檢查、專家小組初評、專家委員會評議、社會公示、上報市政府審批等環節,去年全市共有26個項目新增為東莞市非遺項目其中包含了傳統音樂1個,傳統舞蹈1 個,傳統體育、遊藝及雜技1個,民俗項目2個。在18個傳統技藝項目中,就包含了虎門鎮申報的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在3個傳統醫藥項目中虎門中醫院的劉氏毫火針療法在列。
在此次授牌儀式上,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傳承人及劉氏毫火針療法傳承人現場接受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匾。
至此,虎門鎮已有省級非遺項目2個:白沙油鴨製作技藝及節馬傳說;市級非遺項目5個:除了新添的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及劉氏毫火針療法,還有林旁粽製作技藝、方氏正骨、鴉片戰爭民間故事。
新灣漁網編織技藝:
虎門人民悠久漁獵生活的見證
新灣漁網編織技藝
新灣漁民最常編織和使用的捕撈網具有拖網、圍網、掛網、旋網、力士網(大繒網) 等近百種。起先,他們編織漁網的材料,主要是麻繩和棉線,但易腐爛,堅韌度差。後來,漁民開始採用尼龍膠絲線等化纖材料,更耐用。
漁網編織手工技藝是漁民製作生產工具的重要手藝,由家庭口耳傳授和村民之間相互學習促進,既講求技術,又包含勞動人民的智慧。織網工具主要是傳統竹製的網梭、網板(板尺)。
網衣編織包括有打結法、絞拈法和經編法等10多種。漁網編織一般以「目」為單位進行編織,「目」的大小決定捕撈魚的大小和種類。打結法是古老傳統的純手工漁網編織方法,編織時用經線和梭子裡的緯線套結而成。可見新灣漁網編織技藝是虎門漁民千百年來的古老手工技藝,也是虎門勞動人民漁獵生活的見證,是燦爛的海洋文化延續。
劉氏毫火針療法:
治癒患者無數,享譽虎門
劉氏毫火針療法
劉氏毫火針療法有「 學術思想、毫火針具、辨病找穴患、施針聚神、針刺手法、出針引氣」六大門法,以辨病找穴患和針刺手法為技術核心。辨病找穴患:阿是穴與經穴相配合,病灶取穴與鄰近取穴相扶攜,近道取穴與遠道取穴相呼應;針刺手法有刺穴與刺灶兩種刺法。刺穴法:即在經穴上針刺,包括留刺、頓刺、速刺、一穴雙刺、雙針並刺、接力刺。刺灶法:在病灶上針刺,包括點刺、三針點刺、圍刺、散刺、密刺;目前,劉氏毫火針療法已形成中醫針灸理論、實踐教育與實際療效相結合的完整醫療體系,成為現今針灸學術的重要流派。
傳承人劉恩明師承父親劉氏毫火針療法的精粹,謹記祖訓,返南粵惠濟百姓,在虎門中醫院傳承和傳播毫火針療法近20年,治癒患者無數,享譽虎門。
2016年,虎門中醫院成立毫火針療法研究室,現已發展成為毫火針療法醫研的主要體系之一。2018年,毫火針療法被列為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推廣項目。
【來源:東莞時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