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劉氏毫火針療法獲授牌市級非遺

2021-01-14 瀟湘晨報

近日,《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舉行授牌儀式,虎門鎮去年申遺成功的非遺項目新灣漁網編織技藝與劉氏毫火針療法均在授牌之列。

記者從採訪中了解到,經過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小組檢查、專家小組初評、專家委員會評議、社會公示、上報市政府審批等環節,去年全市共有26個項目新增為東莞市非遺項目其中包含了傳統音樂1個,傳統舞蹈1 個,傳統體育、遊藝及雜技1個,民俗項目2個。在18個傳統技藝項目中,就包含了虎門鎮申報的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在3個傳統醫藥項目中虎門中醫院的劉氏毫火針療法在列。

在此次授牌儀式上,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傳承人及劉氏毫火針療法傳承人現場接受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匾。

至此,虎門鎮已有省級非遺項目2個:白沙油鴨製作技藝及節馬傳說;市級非遺項目5個:除了新添的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及劉氏毫火針療法,還有林旁粽製作技藝、方氏正骨、鴉片戰爭民間故事。

新灣漁網編織技藝:

虎門人民悠久漁獵生活的見證

新灣漁網編織技藝

新灣漁民最常編織和使用的捕撈網具有拖網、圍網、掛網、旋網、力士網(大繒網) 等近百種。起先,他們編織漁網的材料,主要是麻繩和棉線,但易腐爛,堅韌度差。後來,漁民開始採用尼龍膠絲線等化纖材料,更耐用。

漁網編織手工技藝是漁民製作生產工具的重要手藝,由家庭口耳傳授和村民之間相互學習促進,既講求技術,又包含勞動人民的智慧。織網工具主要是傳統竹製的網梭、網板(板尺)。

網衣編織包括有打結法、絞拈法和經編法等10多種。漁網編織一般以「目」為單位進行編織,「目」的大小決定捕撈魚的大小和種類。打結法是古老傳統的純手工漁網編織方法,編織時用經線和梭子裡的緯線套結而成。可見新灣漁網編織技藝是虎門漁民千百年來的古老手工技藝,也是虎門勞動人民漁獵生活的見證,是燦爛的海洋文化延續。

劉氏毫火針療法:

治癒患者無數,享譽虎門

劉氏毫火針療法

劉氏毫火針療法有「 學術思想、毫火針具、辨病找穴患、施針聚神、針刺手法、出針引氣」六大門法,以辨病找穴患和針刺手法為技術核心。辨病找穴患:阿是穴與經穴相配合,病灶取穴與鄰近取穴相扶攜,近道取穴與遠道取穴相呼應;針刺手法有刺穴與刺灶兩種刺法。刺穴法:即在經穴上針刺,包括留刺、頓刺、速刺、一穴雙刺、雙針並刺、接力刺。刺灶法:在病灶上針刺,包括點刺、三針點刺、圍刺、散刺、密刺;目前,劉氏毫火針療法已形成中醫針灸理論、實踐教育與實際療效相結合的完整醫療體系,成為現今針灸學術的重要流派。

傳承人劉恩明師承父親劉氏毫火針療法的精粹,謹記祖訓,返南粵惠濟百姓,在虎門中醫院傳承和傳播毫火針療法近20年,治癒患者無數,享譽虎門。

2016年,虎門中醫院成立毫火針療法研究室,現已發展成為毫火針療法醫研的主要體系之一。2018年,毫火針療法被列為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推廣項目。

【來源:東莞時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20-07-25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癜風火針療法
    白癜風火針療法— 取穴:阿是穴、俠白。 橾作方法:選用局部白斑處,用細火針點刺,速刺不留針。2次/周,5次/療程。 白癜風火針療法二 取穴:阿是穴(局部白斑)。 操作方法:局部常規消毒後,用2%利多卡因在周圉皮膚局庥,將一根尖頭火針在酒精燈上燒至火紅色,在局部均勻點剌,另將第二針火針加熱備用,當第一針火針溫度明顯下降時,迅速更換第二針進行點刺。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有編織草繩、皮繩、駝毛繩、馬鬃繩、牛毛繩、麻繩等,種類繁多,形式千奇百樣。2018年,繩結技藝入選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70後」於雲飛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繩結技藝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她是年輕的手藝人,更是老練的匠人,能獨立編制繩結上百種,擅長科爾沁草原的馬具用品、蒙古服飾盤扣、室內掛飾的編織。
  • 膝關節積液火針療法
    膝關節積液火針療法—取穴:阿是穴。膝關節積液火針療法二取穴:液點(屈膝,驚底外側端上l寸,及梁丘穴下l寸處)、膝眼、犢鼻、足三裡、陰陵泉、血海。操作方法:液點穴常規消毒,將中號火針酒精燈上燒紅,速刺疾出,積液可見自行流出。左右手配合用力擠按膝關節周圍,促使積液排出,再用拔罐法拔出部分積液。其餘穴位常規消毒後,以細火針點刺。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百度百科直播揚州「富春」 感受國家級非遺富春茶點技藝
    &nbsp&nbsp&nbsp&nbsp揚州網訊(範楊青)昨天,百度百科專程在揚州富春茶社進行了一次「非遺美食周」的公益傳播推廣活動,由主播藉助「一直播」平臺帶領網友在線互動,走進富春茶社,感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製作技藝的魅力。此外還邀請了數名網友到店進行美食體驗並在線互動分享。
  • 中醫傳統療法火針免費體驗!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種中醫傳統療法——火針,對於改善睡眠、提供免疫力也很有幫助。經近代數位針灸名家的傳承,逐漸形成嶺南火針療法,具有「溫、通、補、清、消」作用,可治療內、外、婦、兒、骨、五官科等多種疾病,還可調理亞健康狀態,預防疾病。第一次接觸火針的人會很好奇「火針」是如何操作的?會不會疼?林國華教授介紹,火針用來治療不同的疾病,選擇的針的粗細、針刺的穴位和手法都是不同的。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非遺體驗可視、可觸、可感,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同頻共振為更好地推進非遺項目傳播,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在國慶期間籌備了七場線下非遺體驗活動,包含廣州餅印製作技藝、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大良魚燈製作工藝、新會葵藝、佛山彩燈、光德陶瓷燒制技藝、彩扎(佛山獅頭)等多種非遺體驗項目。
  • 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等入選白雲區級非遺名錄
    大洋網訊 近日,白雲區非遺項目家族迎來新成員,分別是:廣州琺瑯製作技藝、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嶺南篆刻。白雲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是傳承千年的重陽登高,還是獨具特色的舞火龍,都是白雲寶貴的文化基因。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截至目前,國務院批准公布了4批共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准公布了15550項省區市級代表性項目。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9個,位居世界第一。   面對如此龐大的非遺資源,我們到底該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傳承與活化?旅遊在此過程中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非遺文化和旅遊有著很好的結合點。」
  • 每一件都是匠心之作,「非遺客廳」向四方來賓展現上海精品
    老鳳祥金銀細工製作技藝、周虎臣毛筆製作技藝、魯庵印泥製作技藝、顧繡、嘉定竹刻……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40多個非遺項目匯聚於此,展品涵蓋傳統工藝代表作品、創新融合作品、文創衍生品等,共計80餘件(套)。它們融匯了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精髓,既是時尚生活器物,更是具有傳承意義的民間手工藝。 業內人士表示,文化藝術是人類共通的語言。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該書收錄了東城區包括傳統音樂、曲藝、醫藥、民俗在內的八大類70個非遺項目,126位進入區級、市級、國家級非遺名錄傳承人的傳承項目、從藝歷程、個人成就和代表作品等信息一一載入,被傳承人評價「留住了東城非遺的根」。  三百萬字初稿  「老崇文區是非遺的窩子,捏泥人的、做景泰藍的、象牙雕刻的都在這兒。」原住在北京東三條的費保齡回憶道。
  • 諸暨這些多彩非遺
    如今,青山泥塑已被文化部門列為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已經到了第5代,還正在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新一代傳人大有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的趨勢,楊姜明、壽利劍等傳人已經開始新型的泥塑創作,逐漸從傳統的泥像創作轉變為工藝美術創作。人物彩塑人物彩塑,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 男子用900度火針刺進皮膚給人治病(圖)
    紀紹宗給病人頭部扎火針    從一無所知到逐步掌握火針這種古老療法,紀紹宗用了幾十年時間;而火針從古傳到今,卻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    火針起源於2700多年前    紀紹宗告訴記者,他祖籍山東,火針療法是祖輩們一代一代相傳下來的。他今年67歲,學習研究火針已經有40餘年歷史。他的火針醫術是從他的祖父和二哥處學來的,他的祖父一生從事火針研究,並寫下了8本火針著述並留了下來。    根據現有的文字資料記載內容分析,火針療法至少有2700餘年的歷史。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是竹絲篾片挑壓交織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一般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編工藝不僅被用於製造日用品和手工藝品,也被用於製作高級包裝和裝飾板材等。
  • 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穗開幕
    《意繡》琺瑯彩系列玻璃琺瑯畫10件作品獲廣東十佳「非遺新造物」高級工藝美術師盧桂榮年度新作《民族魂》、佛山木版年畫市級傳承人劉鍾萍等推出的「解憂年畫鋪裡的諸神復活」、汕頭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美術專委會主任陳旭南創作的嵌瓷作品《海之狂想曲》……第二屆廣東省「非遺新造物」年度優秀案例徵集評選活動獲獎作品在年度展覽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