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清遠非遺「請進來、走出去」
本次活動設置了T臺秀、展覽、交流會等項目
現場不僅有清遠人的粵劇、採茶戲
及技藝類、美食類非遺展演展示
還邀請了湖南花鼓戲、
廣州和潮州兩地眾多非遺項目到場
看精彩T臺秀——
第二屆清遠非遺季系列活動於11月20日、21日分別在清遠市文化館小劇場、傾國清城文旅綜合體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共清遠市委宣傳部、清遠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清遠市文化館、清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並得到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潮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大力支持。
清遠歷史悠久。據最新統計,清遠市現有英石假山盆景製作技藝、瑤族耍歌堂、連山小長鼓舞等5項國家級非遺,有省級非遺34項、市級非遺99項、縣級非遺164項。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2人、市級傳承人87人、縣級傳承人166人。省級非遺傳承基地5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藏在清遠歷史深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日又一次碰撞時尚,亮點紛呈。
專門策劃上演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
近年來,清遠非遺與時尚結合越來越緊密。本次非遺季專門策劃上演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並邀請廣州的服飾專業展演團隊執導與走秀。秀場以瑤族傳統服飾、壯族傳統服飾、民族風時裝展示為「線」,把清遠的眾多非遺項目,通過巧妙的手法串「珠」成「鏈」,50餘套博物館館藏級別的瑤、壯服飾及「非遺+時尚」創意服飾登臺亮相,與「00後」大學生最新潮的「非遺」背包等,形成對比鮮明的搭配;精緻的刺繡、斑斕的色彩,結合流暢的線條、獨特的少數民族圖騰元素,帶來視覺衝擊;瑤族阿哥阿妹身穿盛裝,演繹古老的傳說,別有一番韻味。
據清遠刺繡文化協會會長張亞男介紹,館藏級別的刺繡服裝蘊藏了祖先們的智慧,代表著歷史的沉澱,同時傳遞「綠色刺繡」理念。刺繡產品歷經幾十年嶄新依舊,以恆久的生命力詮釋綠色生活之美。「清遠的一代代繡娘,一針一線把這種古老而新潮的技藝與理念傳承下來、流傳出去。希望通過這場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清遠近萬名繡娘與華麗的民族刺繡作品。」
活動涵蓋了清遠本地非遺項目15項
為了讓非遺走進生活,本次活動設置了粵劇互動體驗區、採茶戲體驗區、廣清潮三地非遺墟、非遺美食街、非遺展示廳等,活動涵蓋了清遠本地非遺項目15項。前來參加非遺季的清遠非遺傳承人共30多位,他們用行動演繹文化傳承背後的神奇創造與工匠精神。
「近幾年來不斷提倡『非遺見生活』,作為非遺傳承人我非常期待這個活動,它體現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非遺技藝的重視,也拉近了非遺與市民的距離,讓我們有一個可以向市民展示的平臺。這次最大的收穫是能與非遺專家教授近距離交流,對於如何讓非遺活起來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讓我有了信心對作品進行不斷創新,製作出更具現代審美的作品。」英石假山盆景技藝項目非遺傳承人之一彭夥強如是說。
英德紅茶、清遠筆架茶、黃東雞仔餅、清遠腊味、九龍豆腐等風味獨特的清遠本土美食,在非遺季期間匯聚傾國清城三樓非遺美食街。美食街復古上世紀80年代清遠南門街街景,一口美味,穿越時空。
「廣清潮非遺墟」,一場非遺「大聚會」
來自湖南的花鼓戲吸引了眾多觀眾。廣州的廣彩、欖雕,潮州的潮繡、木雕、泥雕、手拉朱泥壺、麥杆剪貼畫等,與清遠的陶缸、沙河鳥籠、壯族織錦、瑤族銀飾、袁氏根雕等,還以「廣清潮非遺墟」的方式來一場非遺「大聚會」。廣州水菱角、潮州牛肉丸和「潮州三寶」等遠道而來的美食,豐富了非遺美食區。
本次活動還舉行了非遺活態化交流會,邀請省內知名非遺專家、非遺文創公司,會同清遠市委宣傳部、清遠市文廣旅體局、清遠市非保中心、清遠市非遺傳承人、各縣(市、區)文化館相關人員共同探討清遠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其研討的成果,將推動清遠非遺的高質量傳承和加速發展、持續發展,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寫下新的篇章。
值得一提,活動舉辦地傾國清城頗具特色,還原了清遠康熙年間學宮書院80%的原貌,以北江文化、鳳文化為背景,融合清遠本土文化元素和嶺南文化特色,是集合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中共清遠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清遠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二級巡視員許廣勇認為,去年6月,清遠以「非遺保護·中國實踐」為主題,成功舉辦了首屆清遠非遺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7個非遺項目展演區的許多活動場景,被市民群眾津津樂道。今年,又以「非遺與美好生活」為目標,嘗試運用新的模式,推進非遺項目活態化傳承,對繁榮文化旅遊、發展特色產業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素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張素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