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個身懷絕技 湖州12人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2021-01-09 浙江在線

2018-01-08 16:23 |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 李世超 孟琳

近日,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

陳霸先的傳說 

傳承人:蔣伯良

中學教師蔣伯良,1994年調到長興縣一所中學任校長後,開始了解陳朝歷史,一接觸歷史,就被陳霸先的生平事跡震動了。他覺得陳霸先這個人物非常偉大,只要像《三國演義》一樣,把他的故事寫出來,陳霸先的形象就會成為長興人的名片,於是,他為《長興報》撰寫陳朝崛起的故事連載39篇。

之後,長興縣委縣政府成立文史諮詢組,用文人特有的歷史眼光和陳皇故裡後人的責任感,閱史查志,探古訪歸,旁徵博引,求實正源,在短短半年時間,撰寫了數十篇有關陳霸先及陳氏宗族的論文。結集37篇論文和文獻內部出版了《陳霸先研究文集(長興卷)》。

荻港民間絲竹 

傳承人:楊培根

荻港民間絲竹是南潯區和孚鎮特有的,由以家人為主的絲竹管弦隊演奏。用二胡、弦子、月琴、橫笛、竹簫、尚有小鑼、響玲、木魚等擊拍器樂,以吹、拉、彈、奏等方式,演奏各種民間小調、戲曲及現代流行歌曲。不需化妝,不需道具,不需服裝,也不限場地,只要幾隻條凳,坐下來即可演奏。據傳承人楊培根口述,從他祖父楊三九傳承下來已有五代傳人,約有近百年歷史。

楊培根十四歲跟祖父學習絲弦類樂器,因家有祖傳規矩,凡小孩(不限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齡一定要學習吹、拉、彈、奏,所以他們一家人都會有一手。而後進的媳婦根據各有特長也要跟著學習,真正不會的也要學習打擊擊拍的器具。當年楊三九的三個兒子個個會一至二樣樂器,現在楊培根的兒子、侄兒等都會吹、拉、彈,這樣的家庭確實是少有的。

荻港民間絲竹演奏的曲調比較廣泛,有《三六》《八拍》《四合》《山歌調》《拜香調》。樂器是二胡、笛子、月琴、三弦、木魚、小鑼等。

梅溪旱船 

傳承人:姜紀國

位於安吉東北部的梅溪鎮,是傳統旱船舞比較活躍的地方。1966年以前,梅溪境內村村有旱船隊,年長的男子幾乎個個會唱船歌,當地老百姓在幹活時也常會搖起來、唱起來。

旱船舞,舊稱「舞龍船」「彩船」「花龍船」「八仙船」等。表演前,一般要先組織一個旱船隊,扎一條船,成員共有八人――鑼鼓四人、唱船歌的歌手即「船拐子」二人、坐船一人、小丑一人。

今年55歲的姜紀國,是梅溪旱船的「非遺」傳承人。他熱愛旱船表演,1982年正式拜師學藝,能自編自唱,收集了民間旱船歌謠上百首。同時,他還通過自學,熟練掌握了旱船扎制藝術,1995年起開始授徒。

梅溪旱船有很高的民俗學、民間舞蹈、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和民間藝術史研究價值。旱船的扎制集民間剪紙、手工技藝、繪畫於一體、是綜合性的文化藝術珍品。

鄣吳金龍 

傳承人:於炳炎

正月舞龍是安吉縣鄣吳鎮的一方風情。鄣吳舞龍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相傳當時的龍會曾受吳昌碩先生的點撥,動作強烈、優美,深受群眾歡迎,每年春節龍會都要走村串戶進行演出。100多年來此項活動經久不衰,表達了群眾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美好願望。1994年於炳炎倡議成立了鄣吳金龍龍會,他不斷學習,把原來傳統的舞龍路數由原來的不到10個路子發展到至今的35種,深受群眾喜愛。在他的帶領下,原來在家門口演出的金龍舞進了大都市,屢屢獲獎,廣受好評。

老恆和釀造技藝 

傳承人:李水榮

玫瑰米醋因為色澤豔麗似玫瑰而得名,是江南地區的特產,與山西老陳醋、鎮江香醋、四川保寧醋並稱中國四大名醋。百年老字號湖州老恆和釀造的玫瑰米醋有130多年歷史,獨特的發酵和釀造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67歲的李水榮就是這項玫瑰米醋釀造技藝的傳承人。

醋香柔和,鮮而微甜,不會掩蓋菜餚原本的香味和鮮味,這是玫瑰米醋最大的特點。古法工藝釀造,更是保持了醋的「原味」。從1980年進廠做醋,直到退休,李水榮始終沒有離開過醋罈子。而為了使古法技藝得以傳承,只要年輕人願意學,李水榮都會手把手傳授,惟獨對工藝的苛求一刻也沒有放鬆。

東林柳編 

傳承人:陳水佳

東林柳編傳統手工製作技藝是湖州市吳興區東林鎮一帶,據考證有200年歷史。

東林柳編是一種用柳條(楊條)編織而成的農用盛器。根據容量大小和用途不同分別稱「栲栳、笆鬥、拎笆、四升鬥、鞋扁」等,在江南水鄉農村廣泛使用。東林柳編製作過程有「前道」和「後道」之分。

東林柳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係緊密,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精製的柳編工藝品,具有民間美術價值和觀賞價值。隨著時代的變遷,東林柳編製作受到了很大衝擊。柳編藝人大都年事已高而後繼無人。加上原材料價格、人工工資、運輸費用過高等因素,東林柳編手工藝製作已處於瀕危狀態。

雙林綾絹織造技藝 

傳承人:鄭小華

雙林綾絹被譽為東方絲織工藝的奇葩,其生產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正是綾絹業的發展,使南潯區雙林鎮很早就成為江南水鄉著名的商埠巨鎮。古鎮區尚存的北柵碼頭和區內老絹巷、舊絹巷、新絹巷和、織漩漾等因絹而稱謂的街區、地塊,以及現今仍然還在生產經營的民間作坊、工廠,都顯現了雙林絲文化的底蘊和脈絡。雙林綾絹,從唐代起便被列為貢品並遠銷日本等地。

傳承人鄭小華17歲進綾絹廠,如今已有38個年頭。當初放棄了房管所的工作,毅然投身綾絹織造。為了傳承綾絹技藝,2006年,鄭小華出資籌建綾絹藝術館,免費對外開放。在展館內,那些曾經被人視作廢物的東西,都派上了用場。

南潯傳統糕點製作技藝 

傳承人:佘根法

南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糕點有定勝糕、桔紅糕、糖年糕、雪餃、子孫糕、姑嫂餅、麥芽塌餅、會須蛋、十二生肖圓子等。在南潯古鎮東大街百年老店「野荸薺」,能找到「南潯傳統糕點製作技藝傳承人」佘根法。「野荸薺」糕點先後獲得了「中華老字號」「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榮譽稱號。佘根法16歲就跟隨師傅學習糕點製作,已經有50多個年頭了。

湖筆製作技藝 

傳承人:王曉華

湖筆製作技藝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因產於湖州而得名。湖筆由純手工製作,製作工藝十分複雜。一支湖筆從原料進口到出廠,一般需要經過擇料、水盆、結頭、裝套、蒲墩、鑲嵌、擇筆、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從中又可細分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眾多工序中,以擇料、水盆、結頭、擇筆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為講究,尤其是水盆和擇筆。主要工序由技工專司,選料精細,製作精工,尤其講究鋒穎。製作工匠秉承「精、純、美」的準則,生產出「尖、齊、圓、健」四德齊備的成品湖筆。

技藝傳承人王曉華,從小跟母親學兼毫水盆製作三十多年的日日月月,經王曉華製作出來的湖筆,數不勝數。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藝 

傳承人:陳達有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過程分為:採摘、攤放、殺青理條、初烘、攤涼、復烘、收灰乾燥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特別要求,其中鮮葉只能用春茶前期20來天的鮮葉。採摘一芽帶一片或二片真葉,不帶奶葉、魚葉。由於葉片極薄,莖梗粗,殺青理條對溫度有苛刻要求,否則非焦葉即紅梗。做到葉不焦,梗不紅,而又要保持葉張完整,除要求有正確的溫度外,還要保持苛刻的溼度,需要極高的手感和手法。

陳達有是安吉有名的「炒茶人」,也是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藝傳承人。從16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炒茶,在如今「機器換人」的潮流下,他依然堅守手工炒制白茶這一技藝,而且每年到了白茶上市季節,他的手工茶銷售就會異常火爆。

長興花龍船 

傳承人:吳益清

長興縣洪橋鎮的花龍船製作精細,花團錦簇,以獨特的方式在民間生生不息,成為端午裡的一道亮麗風景。81歲的吳益清四十多年來共製作完成了花龍船200多艘,每一艘都裝飾精美,極具觀賞價值,每年的端午節前他就會帶著徒弟們為村子趕製花龍船。如今已經高齡的他對於做花龍船仍是親力親為,參與每一個步驟,數十年如一日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乾元龍燈會 

傳承人:童寶松

「乾龍燈會」早在2009年就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成為浙江省20個獨具特色的傳統年俗項目之一的民間活動。在乾元鎮金鵝山村童家墩,無論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都會舞龍技藝。由該村的省級非遺項目「乾元龍燈會」傳承人童寶松帶領的非遺桑葉龍舞龍隊,年齡最大的成員已有83歲高齡,最小的則是23歲。

(據湖州發布微信公眾號、德清新聞、長興新聞、安吉新聞等)

1515399800000

相關焦點

  • 湖州這12個人身懷絕技 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
  • 留下揚州美食DNA 淮揚菜非遺傳承人有了「美食檔案」
    姜濤攝通訊員彭偉記者姜濤「隨著揚州成為『世界美食之都』,我們檔案館加快了淮揚菜非遺傳承人『美食檔案』徵集工作。今天,徵集工作處與中國烹飪大師居長龍對接,將其製作的蟹粉獅子頭、雞包翅、揚州炒飯、趴燒整豬頭、宮燈照明珠五件淮揚菜代表作模型徵集進館。」昨天,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 科普|身懷絕技的肺魚
    △有魚友的地方丨就會有魚友匯▲身懷絕技的肺魚!
  • 抖音紅人:剪影非遺傳承人 7秒成像,立等可取
    剪紙很多人都見過,但用7秒鐘的時間快速剪出一個人的剪影,還剪得惟妙惟肖,細緻入微,恐怕就不怎麼容易了。在抖音上,就有這樣一位有20萬粉絲的剪影大師,他就是剪影非遺傳承人劉期培。
  • 整理 融合 創新 台州非遺的三個主題詞
    近5年來,我市非遺理論研究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組織編寫了《台州亂彈常用音樂研究》《台州亂彈》《濟公傳說》《杜式太極拳》《台州市中小學師生剪紙大賽優秀作品集》等書籍。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佳百優」圖書評選活動,《堅守者——台州市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口述》等10本非遺書籍入選。《台州地方藝術》這一教材內容涵蓋9個縣(市、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看身懷絕技的漁民怎麼抓跳跳魚
    要抓到跳跳魚並不容易,但對身懷絕技的漁民來說卻如探囊取物。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寧波奉化的村民們在灘涂上用古老的方法,收穫食物。日前,我們在寧波奉化,看到當地漁民用傳統方法捕捉跳跳魚(當地稱彈糊魚)。
  • 馮小剛《老炮兒》再"封帝" 稱提名男演員"身懷絕技"
    領獎時,馮小剛幽默地稱同時獲得提名的幾位男演員都是「身懷絕技」,「因為是導演(評選)眼中的2015年度的男演員,可能我這當導演的比較佔便宜。」而年度女演員獎由白百何摘得。   《老炮兒》成大贏家馮小剛白百何封「帝後」   當天李少紅、張一白、高群書、馮小剛、徐崢、陳思誠、大鵬等亮相現場,主持人則是人氣「小鮮肉」董子健、劉昊然,兩人面對臺下前輩也不怯場。因為在《滾蛋吧!腫瘤君》中的表演,白百何戰勝了舒淇、許晴、呂中和宋佳幾位候選人,獲得了年度女演員獎。
  • 樂清4名非遺傳承人上榜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薪傳獎20名。其中,樂清有4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上榜。 據了解,浙江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大師吳濤林的竹殼雕作品《群英薈萃》榮獲薪傳獎傳統工藝大展(竹木工藝)銅獎,溫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堯輝的黃楊木雕作品《春光無限》榮獲優秀獎。
  • 展覽| 「三晉藝彩 晉品薈萃」——百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
    展覽 | 「三晉藝彩 晉品薈萃」——百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作品展 2021-01-12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歪果仁」與非遺傳承人同臺說學唱演
    非遺走秀《南京雲錦》、舞蹈《洪澤湖漁鼓》、蘇北大鼓《嶽母刺字》、運河沿岸民歌秀《運河碧波千年長》……12月15日下午,「同樂江蘇」大運河非遺分享薈在南京舉辦,來自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近百名外國友人齊聚一堂,12個精心編排的中華非遺節目,講述了外國友人與中華非遺的情緣故事。
  • 花都新增5個區級非遺項目!
    有五個非遺項目入選快往下看吧!!近日,我區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駱秉章民間故事傳說、獅嶺打銅技藝等5個項目被列入我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目前,我區區級「非遺」項目已有11個。
  • 線上教拳、創作抗疫主題作品……白雲非遺傳承人助力戰「疫」
    談及當前學習非遺拳種的意義,非遺洪拳市級傳承人馮亦慧、非遺白眉拳區級傳承人劉智強一致認為,這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更是防控疫情的需要。疫情期間,他們堅持非遺教學「不斷檔」,通過錄製視頻進行線上教學的方式,讓網友們足出不戶便可鍛鍊身體,以強健的體魄面對疫情挑戰。
  • 7種身懷絕技的貓科動物,了解一下
    現在一起看看貓科之最,細數7種身懷絕技的貓科動物。第一,戰鬥力最猛的貓科——老虎。毋庸置疑,老虎的打鬥技巧是陸地之最,兇猛殘忍,堪稱「萬獸之王」。第二,全球體型最小的貓科——繡斑貓。這種貓科動物的成年個體,只有一片楓樹葉那麼大,體重1.5kg左右。第三,與人類相處最融洽的貓科——家貓。喵星人是最受歡迎的寵物之一,擅於抓老鼠,與人類相處融洽。
  • 4年演了幾百場 金華打響「美麗非遺精神家園」品牌
    本月下旬,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磐安的第一個生態示範村———烏石村,將迎來我市多名非遺傳承人,各自展示絕技。  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豐松說,我市是全省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地市之一,迄今已獲批國家級非遺項目32項,省級11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15人。同時金華又是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先行地市之一,全市已先後投入建設資金328億元,截至今年7月底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734家,位居全省第二。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村文化禮堂內涵,建設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他們想到了這個活動。
  • 傳承人 | 請別叫我「大師」,我就是個「做盆景的」
    圖 | 趙慶泉作品《成昆線上》(蘆管石)父親見兒子是塊可塑之才,便找到了他的盆景摯友——江蘇農學院徐曉白教授,請他收趙慶泉為徒。陝西乾陵唐代章懷太子墓中侍女手託盆景的壁畫,證明中國盆景在初唐時期已完全形成。
  • 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穗開幕
    12月28日,「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現場展出逾百件(套)展品,展現廣東非遺傳承人、院校師生、文創企業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踐案例。
  • 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中安在線   2018-12-07 00:16:30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劉玉才  編輯:王騰飛
  • 非遺與時尚穿越時空的「愛戀」,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亮眼
    據最新統計,清遠市現有英石假山盆景製作技藝、瑤族耍歌堂、連山小長鼓舞等5項國家級非遺,有省級非遺34項、市級非遺99項、縣級非遺164項。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2人、市級傳承人87人、縣級傳承人166人。省級非遺傳承基地5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藏在清遠歷史深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日又一次碰撞時尚,亮點紛呈。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陣地意識、堅守意識,切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鄉村文化生態;以創新的精神,持續不斷推進非遺走生產性保護之路,開創了美姑縣非遺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並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截至2017年底,全縣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5項(彝族克智、彝族婚俗、尼木措畢祭祀、畢摩繪畫、畢摩音樂),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名錄1項(彝族畢摩文獻),省級6項,州級12項,縣級89項,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
  • 南靖省級「非遺」傳統竹馬戲 300年傳承濃濃「古早味」
    農曆正月十三,南靖縣金山鎮新村村民俗活動熱熱鬧鬧地舉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竹馬戲表演呈現出濃濃的「古早味」。  伴隨著濃濃炮聲響起,一條長龍從龜崙寨中一躍而出,在隊員們手中翻騰跳躍,活靈活現。9個小孩妝扮成昭君、番王、小生、婢女等人物,騎著紙糊的各色竹馬,走村串社表演經典曲目《昭君出塞》,祈求合境平安,風調雨順,具有濃厚的民俗文化風味。  「郎騎竹馬來,昭君遠出塞。」新村村的竹馬戲取材於漢代《昭君出塞》的故事。300多年來,每到正月十三,金山鎮新村村的村民們就舉辦竹馬戲民俗表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