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下旬,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磐安的第一個生態示範村———烏石村,將迎來我市多名非遺傳承人,各自展示絕技。今年6月我市剛在蘭溪諸葛八卦村舉辦過類似活動,根藝、竹編、草編、糖畫、糧食砌、孔明鎖等齊上陣,精彩的手工技藝引得遊客們紛紛圍觀;在該村文化禮堂,浦江亂彈花頭臺、變臉、婺劇、武義崑曲、蘭溪灘簧、義烏道情、磐安大力士、烏龜端茶、義烏旗袍秀、永康十八蝴蝶等獨具特色、精彩非凡,讓觀眾大呼過癮。
這個以「美麗非遺進禮堂」為名的每年百場展演活動,如今已進行了第4年,截至目前,共計完成369場,直接受惠群眾60餘萬人次。
當文化禮堂遇上非遺
當非遺展演與文化禮堂結合起來,顯得魅力無窮。
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豐松說,我市是全省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地市之一,迄今已獲批國家級非遺項目32項,省級11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15人。同時金華又是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先行地市之一,全市已先後投入建設資金328億元,截至今年7月底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734家,位居全省第二。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村文化禮堂內涵,建設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他們想到了這個活動。他說:「源遠流長的非遺項目就像承載著民族文化傳統的清澈流水,而建設中的農村文化禮堂就是一座座急待澆灌的精神庭院,兩者完美結合,將有效催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那片無比絢麗的花海。」
2014年1月,市文廣新局下發《關於在全市組織開展「婺風·美麗非遺百村行」活動的通知》,要求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以「美麗非遺精神家園」為主題,以農村文化禮堂為平臺的「婺風美麗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系列活動。今後全市9個縣(市、區)和金華開發區每年都要各選取10個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的村(社區),以動態非遺項目現場展演、靜態非遺項目展板展示、非遺保護專題片展播等形式,舉辦100餘場非遺展演展示,並將該活動列入2014年和2015年市政府重點民生實事。當年2月,又在金東區澧浦鎮瑣園村舉行啟動儀式,在全省率先揭開「非遺進文化禮堂」的精彩序幕。
2014年5月,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等4家單位聯合下發相關文件。要求按照省委「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重大戰略部署和打造農村文化綜合體要求,大力推進美麗非遺與農村文化禮堂融合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村文化禮堂內涵,建設農民群眾精神家園。這個文件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金華市相關活動的肯定與推廣。
此後,金華市文化及非遺工作部門把這項活動當做一項長期性、系統性惠民工程,將美麗非遺與文化下鄉相結合,並與新農村建設水乳交融,開拓出一條非遺保護的新渠道,並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讓更多人能與非遺面對面。
「五進」擴大非遺影響力
今年9月開學季,婺城區5萬名師生迎來了特別的「開學第一課」。孩子們走進該區83所文化禮堂感知傳統文化:在漢灶村婺州窯博物館,婺州窯傳承人陳新華現場演示陶藝;在澤口村文化禮堂,與村民共同登臺演繹婺劇;參觀糧票、水車、簸箕等一件件承載著過去年代的物品……去年以來,婺城區已有47家中小學和文化禮堂完成「結對走親」,65%以上的農村文化禮堂被浙江省市區各級命名為「德育教育實踐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和「高校思政實踐基地」。
據陳豐松介紹,「美麗非遺進禮堂」有幾個特點,一是做到了全覆蓋,金華的所有縣(市、區)都參與進來,而且各有特色;二是全面開花,做到了「五進」:進社區、進景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古村落;三是形式多樣,做到了動態與靜態結合。
活動通過市、縣文化部門、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農村文化禮堂等多方聯動,精選婺劇、道情、山歌、浦江滾地龍、永康十八蝴蝶、木偶戲、烏龜端茶、東陽高蹺等具有濃鬱地方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影響力的傳統表演藝類非遺項目參加舞臺展演。並邀請剪紙、竹編、木雕、麵塑、錫雕等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參加現場展示。每年全市都有100多個非遺項目,100多個非遺項目傳承人參加活動。另外,精選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23個國家級省級非遺精品項目,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製作成展板,無償捐贈給開展活動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村級非遺館。
同時,活動做到專題展演與綜合展演相結合。活動組織形式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結合群眾文化需求,根據文化禮堂的規模,安排適合的展演展示方式。如金東區瑣園村文化禮堂規模較大,群眾文化需求多樣,就整合全市非遺資源,安排綜合性展演展示活動。永康市和東陽市,就結合非遺保護實際,專門安排了醒感戲專場展演。
活動還與傳統村落保護相結合,提升了古建築的文化內涵。如2015年10月,活動走進湯溪鎮寺平村,恰逢該村舉辦第二季「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讓來自13個國家的37名大學生為之著迷,把「海外學子走進古村落」活動推向高潮。
文旅結合豐富景區內涵
9月9日,浙江東陽地方優秀民間藝術展大賽,在橫店圓明新園拉開帷幕。在本次民間藝術盛宴中,會聚了全市30多支各具特色的參賽隊伍,1200多名草根演員。展演形式包括傳統戲劇、傳統舞蹈、遊藝與雜技、民俗5大類別的民間藝術。
如今,非遺在圓明新園表演,已成了常態化節目。在這裡,遊客們能夠欣賞到具有八婺特色的各種非遺表演,體驗傳統織帶技藝等互動項目。
非遺傳承是個世界性難題,目前很多國家都在嘗試將非遺項目植入旅遊景點,以此來扶持和引導非遺傳承。去年,磐安縣政府與橫店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始試水磐安非遺項目與旅遊經濟的對接。去年春節期間,磐安方前小吃、壽龜奉茶等10多個非遺項目在橫店圓明新園展演了9天。橫店圓明新園成熟、規範、細緻的商業化運作,讓參與者印象良好,於是今年這裡就有了更多非遺展演。
比如,今年3月,圓明新園新長春園異域風情街的寬闊草坪上,磐安縣尚湖鎮嶺幹村120名壯漢合力將一面高36米、重1000公斤、旗面600多平米大的「龍虎大旗」在短短數分鐘內高高豎起。旗杆高聳入雲,大旗迎風招展,「兄弟齊心」的巨大能量,令人震撼的民間絕活,蔚為壯觀的現場展演,贏得了觀眾的喝彩和驚嘆。這兩場「迎大旗」活動,是橫店圓明新園直接與磐安嶺幹村大旗隊籤訂合作協議,成為旅遊經濟與非遺傳承相互推動的又一次有益嘗試。
據市非遺中心介紹,下步我市將繼續整合豐富的非遺資源,將美麗非遺與文化下鄉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與傳統文化節慶活動結合,與非遺旅遊相結合,開拓非遺保護工作途徑,與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中的所需所急相契合,促進非遺走進現代生活,進―步推進我市非遺保護整體進程,打響「美麗非遺精神家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