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劇《假婿乘龍》將「新演」 非遺項目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程有序展開

2021-01-09 每日甘肅

隴劇《假婿乘龍》將「新演」

非遺項目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程有序展開

每日甘肅網4月30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嫋嫋隴音傳入耳,聲聲弦樂動人心。29日記者獲悉,為進一步做好傳統戲曲傳承復興,弘揚優秀隴劇藝術,甘肅省隴劇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緊鑼密鼓地開展了隴劇經典劇目復排和隴劇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作,力求多管齊下為文藝院團「復工復產」做好充分的準備。

近日,由甘肅省隴劇院復排的非遺項目大型移植隴劇《假婿乘龍》正在如火如荼排練中。作為隴劇的經典保留劇目以及前輩藝術家留下的寶貴財富,《假婿乘龍》深受廣大觀眾和業內專業人士的喜愛。

《假婿乘龍》改編自傳統戲曲《春草闖堂》,講述了相府小姐半月與丫環春草在華山進香途中,遇吏部公子吳獨調戲,幸有薛玫庭解圍。吳獨又因擄搶而打死民女張玉蓮,薛激於義憤亦將吳獨打死,並立即到府衙自行投案。春草闖公堂為營救薛玫庭,被迫冒認薛為相府女婿,後京都為之轟動,皇帝御賜匾額,李相國不得不承認此假婿為真婿。

1979年,慶陽隴劇隊在參加完甘肅省戲劇匯報演出之後,曾帶著移植的《假婿乘龍》等三臺隴劇,先後輾轉蘭州、白銀、平涼等地,持續巡迴演出40多天,每到一處都是座無虛席。特別是由戴興民主演的隴劇《假婿乘龍》,累計演出高達500餘場,創下了慶陽隴劇演出場次的歷史記錄。

據了解,本次復排對所有的演職人員來說都是在學習、繼承基礎上的再次創作,排練廳的演職人員一絲不苟,臺上演員們一招一式,仔細揣摩,臺下演奏員們認真對待,反覆調練,這種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正是隴劇人對待隴劇藝術的莊嚴態度,讓所有人對《假婿乘龍》的成功排演充滿期待。相信這部復排後更具時代精神和內涵的隴劇大戲,將很快再次在舞臺上與觀眾見面。

此外,在復排大型移植隴劇《假婿乘龍》的同時,甘肅省隴劇院非遺項目——隴劇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程也在近期有序展開。目前,甘肅省隴劇院《隴劇經典唱段伴奏》第一期的錄製工作已拉開序幕。由中國戲劇梅花獎、國家一級演員雷通霞、佟紅梅、竇鳳霞等隴劇名家傾情分批錄製演唱的眾多隴劇經典唱段,將在不久後與戲迷朋友正式見面。

本次隴劇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程,不僅可以滿足廣大隴劇愛好者隨時暢聽經典唱段的需要,也將對隴劇藝術事業的推廣與普及起到重要的作用。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

相關焦點

  • 古典戲法傳承人肖桂森納新徒 非遺項目盼傳承
    天津北方網訊:8月1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戲法的代表性傳承人、天津雜技團戲法演員肖桂森,在魔術界與曲藝界眾多名家、前輩的見證下,為古典戲法再納新徒。  作為從事古典戲法表演逾40年的戲法名家肖桂森來說,從其師父—已故北派戲法大師王殿英手中接過衣缽後,將戲法儘可能推廣和傳承下去一直是他的心願,也是非遺項目的發展需要。此次拜師學藝的新徒陳梅來自黑龍江雜技團,作為經驗豐富的魔術師曾獲2004年澳門國際魔術大賽金獎。她也對古典戲法頗有興趣,在中國雜技理論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傅起鳳女士的引薦下,決定學習古典戲法。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創新形式傳播推廣海南非遺、打造傳統與時尚相融的非遺產品、把非遺文化注入旅遊產業……這些,不僅傳承海南非遺文化根脈,更煥發出海南非遺新活力。   線上線下聯動,雙向賦能海南「非遺」   「黎錦香包只要九塊九,喜歡的朋友趕快下單哦!」
  • 用一場直播共迎崑曲非遺的春天,吸引更多新「昆蟲」
    這場主題為「我們在一起」的演唱會,也悄然按下了上昆復演的啟動鍵。而在過去幾個月裡,通過直播和各種網上互動的新媒體形式,古老崑曲也在不斷尋求非遺傳播的新路徑。姚徐依 飾 杜麗娘 衛立 飾 柳夢梅據了解,上海崑劇團自3月8日首次啟動直播以來,以每周一次直播的頻率,聚集了新粉,僅抖音平臺的粉絲自直播以來增長逾6倍。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贛南採茶戲非遺傳承與保護紀實:「鄉土小戲」綻新姿
    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中國是擁有世界非物質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贛州目前有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國家級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紮根民間、心口相傳,被譽為人類的生命記憶、活態文化基因。它離我們並不遙遠,人們衣食住行中的許多部分,都蘊含著非遺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徵,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發揚非遺,絕不僅僅是把他們摘出來,寫到小本本上。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
  • 4年演了幾百場 金華打響「美麗非遺精神家園」品牌
    要求按照省委「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重大戰略部署和打造農村文化綜合體要求,大力推進美麗非遺與農村文化禮堂融合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村文化禮堂內涵,建設農民群眾精神家園。這個文件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金華市相關活動的肯定與推廣。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
    流傳於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的「河西寶卷」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自敦煌變文、佛教俗講演變傳承而來,以「勸化」為手段,維護以「孝」為核心的社會道德體系和價值體系,最終形成了以「教化社會」為目的的寶卷文化生態系統。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多層次非遺教育體系教育部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852號建議【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全面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勞動教育】答覆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
  • 花都新增5個區級非遺項目!
    有五個非遺項目入選快往下看吧!!近日,我區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駱秉章民間故事傳說、獅嶺打銅技藝等5個項目被列入我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目前,我區區級「非遺」項目已有11個。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我國非遺資源相當豐富。截至目前,國務院批准公布了4批共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准公布了15550項省區市級代表性項目。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9個,位居世界第一。
  • 南京師範大學大創團隊調研萊西非遺 助力鄉村振興
    11月21日,南京師範大學大學生大創非遺文化守藝人團隊來到青島市萊西市調研,並希望通過此次調研能夠挖掘萊西市美食產品背後的文化價值,助推萊西市非遺扶貧、鄉村振興。短短兩天時間,在這塊膠東半島中部的土地上,他們深刻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厚重。  此行,學生團隊最先採訪了萊西市非遺美食雙山茶香雞第六代傳承人張文祥及其師傅中國元老級烹飪大師戴永良。
  •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隆重舉行2020年閱讀推廣活動啟動儀式
    12月3日下午,以「閱讀啟迪思想 智慧賦能人生」為主題的升達學院2020年閱讀推廣暨非遺傳承展演進高校活動啟動儀式在圖書館中廳隆重舉行。陳振強大師在發言中說:非常榮幸受聘升達學院客座教授,讓我更有信心將國家非遺項目弘揚傳承並創新發展,成為中國小麥大省河南一張響噹噹亮晶晶的名片!
  • 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俞傑 攝  腳踏蓮花過福門、擊「柚」鼓傳福音、名家寫春聯送「福」……上午9時,「福臨三平」民俗廟會熱鬧開場,在「叮噹當」的鈴聲中,嘉賓信眾遊客陸續穿過「福門」,在創意籤到處投放含有祖師禪語的籤到球,到蓮花池邊放生、系福帶,並參與到廟會各類「非遺」項目與時尚科技相融合的各項互動節目中,捏糖人、麵塑人、中國結等傳統手工,吸引了眾多遊客參與製作;十位中書協、福建省、廈門市書協的書法名家現場揮毫潑墨
  • 全軍軍事設施建設項目有序推開工程總承包模式
    全軍軍事設施建設項目有序推開工程總承包模式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孫興維、李浩然責任編輯:李晶2020-07-03 08:36 解放軍報訊 記者孫興維、通訊員李浩然報導:日前,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下發工作《導則》明確,軍隊工程項目管理將實現由傳統的設計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廣州開幕
    融媒+賦能創新傳承 廣東非遺「後浪」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289藝術園區開幕  傳承古意,綻放新枝。近年來,廣東抓住數字文化崛起良好時機,加強智慧融媒賦能,不斷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向前邁進。
  • 全國首個非遺傳承及藝術體驗空間登陸南通 中南造物天地開業
    江海明珠網訊(記者 潘冬冬)12月3日,由中南商業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基調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盛大開業,開創了南通乃至全國商業地產的又一全新模式。其以匠心文化為精神內核,以非遺傳承和創新為品牌目標,以手作體驗為運營載體,在業態定位、運營模式、市場推廣上力求多重突破,是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