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場直播共迎崑曲非遺的春天,吸引更多新「昆蟲」

2021-01-15 澎湃新聞

樂隊演奏當崑曲遇見莫扎特。

每年的5月18日都是崑曲人的節日。19年前的這一天,崑曲入選首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了「世界第一非遺」。每年的5·18,世界各地崑曲人都會如節日一樣舉辦各種活動隆重紀念。

2020年,崑曲人迎來了一個特殊的5·18,經過了幾個月的暫停,崑曲人再次重逢於劇場,用一場直播,重新迎來春天。上海崑劇團、浙江崑劇團、蘇州崑劇院等長三角院團專業崑曲人齊聚,以一場特別策劃的演唱會共賀節日,並向醫護人員等抗疫英雄慰問致敬。

這場主題為「我們在一起」的演唱會,也悄然按下了上昆復演的啟動鍵。而在過去幾個月裡,通過直播和各種網上互動的新媒體形式,古老崑曲也在不斷尋求非遺傳播的新路徑。

姚徐依 飾 杜麗娘 衛立 飾 柳夢梅

據了解,上海崑劇團自3月8日首次啟動直播以來,以每周一次直播的頻率,聚集了新粉,僅抖音平臺的粉絲自直播以來增長逾6倍。「穀雨蘭韻·海上名家說崑曲」系列兩場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40萬人次。抖音短視頻上昆官方號及個人發布視頻近300段,總計播放量150餘萬次。

而5·18這天的直播在各平臺觀演人數和點擊量超60萬人次,點讚數逾53萬,觀眾評論近萬條。曾經「曲高和寡」的崑曲,近年來年輕觀眾日漸佔據多數,「破圈」獲得新觀眾也成果斐然。而近幾個月來的新媒體嘗試,不僅在崑曲傳播上有了新成果,也展現出觀眾尤其是年輕網生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崑曲作為世界級非遺,也正在擁抱一個新的春天。

錢瑜婷 飾 凌波仙子

幾代崑曲人共聚賀非遺紀念日,致敬抗疫英雄

和往年一樣,今年的「5·18」直播雲集了上昆五班三代的藝術家們,其中包括崑劇表演藝術家計鎮華、張洵澎、張靜嫻、梁谷音、蔡正仁等,特邀浙江崑劇團張世錚、蘇州崑劇院俞玖林加盟,演繹了《牡丹亭》《長生殿》《南柯記》《鐵冠圖》《玉簪記》《牧羊記》《孽海記》等劇目經典唱段。

崑曲表演藝術家計鎮華演唱《長生殿·彈詞》。

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老師現場講述兩地崑曲情。

但不同以往的是,這場演出不僅致敬崑曲藝術、致敬崑曲人,也致敬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在直播現場,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講述了他和湖北省第一家崑曲社——創立於2015年的武漢蘭韻崑曲社的名譽社長,與曲社的結交情緣,以及在疫情期間的互致關懷。

與此同時,蘭韻崑曲社的社員們也通過視頻送來了祝福,並演唱了曲子。社長李俊還代表曲社向上昆及藝術家們在疫情期間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武漢崑曲人與各地崑曲人一起相約來年同賞櫻花。

向醫護人員獻花

此次演出還專設了「致敬抗疫英雄」板塊,特邀華山醫院、瑞金醫院、香山醫院、同濟醫院、東方醫院等6位援鄂醫護人員來到直播現場,分享抗疫時難忘的瞬間。昆三班的藝術家們為醫護人員送上鮮花並聯袂獻演,演員吳雙還特別演繹了在疫情期間創作的原創詞曲《濟世行》。

現場,上昆發布了對醫護人員的暖心舉措:今年「崑曲Follow me」教學將為上海醫護人員及家屬提供10個免費學員名額,同時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俞振飛崑曲廳「周周演」演出將為上海醫護人員提供100張免費演出票。

臺上臺下的「後浪」們

探索傳播方式創新,助推非遺破陣出圈

自2001年5月18日入選非遺以來,具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崑曲藝術重新煥發了生機。而今年以來,因為各種特殊時期的狀況,崑劇人開始更全面地摸索者們古老藝術的網上傳播。

上海崑劇團幾個月來推出「雲賞析」「雲教學」「雲排練」「雲演出」。其中「雲上觀雅韻·劇目賞析」欄目,解封老藝術家「庫存」,推出20期俞振飛大師及國寶級老藝術家壓箱底的珍貴視頻。

而在微信、抖音、西瓜視頻、B站等平臺,更是推出各類線上教學和直播活動近30場,每場直播活動也都各有主題,包括「崑曲中的四大名著」、器樂節奏、崑曲臉譜等主題,揭秘臺前幕後,解讀崑曲程式、妝飾、文詞等,聚集了新粉。

演員們也都紛紛開設抖音號等,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崑曲。上昆花臉演員闞鑫的一段臉譜勾畫短視頻也成為「爆款」,點擊量達25萬人次。

這幾年,通過崑劇走向青年、蘭韻雅集會員俱樂部、崑曲Follow Me跟我學、百場崑曲進校園、崑曲進社區等普及推廣項目,以及「臨川四夢」等眾多經典作品巡演,上昆培育了大批「昆蟲」。而如今,線上活動也四面開花,有望吸引更多新「昆蟲」。

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表示,「隨著時代變化,崑曲不再只拘泥於傳統觀賞模式,對非遺崑曲的最佳保護和傳承,就是讓它在現實生活中煥發光彩。儘管線上無法完全代替線下的觀劇體驗,但藝術帶來的感動是共通的。雲上的日子,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隨著劇場演出的逐漸恢復,我們將汲取線上線下的雙重滋養,探索更多『打開方式』,尋找更廣闊的舞臺。」

在5·18直播結束之際,戲迷粉絲、follow me學員、曲家曲友與專業崑曲人合唱《牡丹亭遊園》【皂羅袍】,也寄寓了崑劇人希望崑曲藝術生命力、影響力久駐民間,能夠迎來「奼紫嫣紅開遍」的繁榮景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非遺音樂搭上直播 讓古老的聲音受到更多矚目
    來源:第一財經非遺音樂搭上直播 讓古老的聲音受到更多矚目作者: 吳丹在連續工作20多個小時後,馬幫和三跺腳樂隊感受到久違的盡興和滿足。這是疫情之後樂隊的第一場現場演出。音樂人演得興起,直接從舞臺蹦進觀眾群,儘管入場觀眾數量因疫情受控僅有150人,但每一個人處於盡情釋放的狀態。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在蘇州平江路的伏羲會館,每晚8點有一場特殊的崑曲演出。一位身著崑曲戲服的女子,在演唱著名折子戲《牡丹亭》的同時,還會穿插講述自己對戲文、動作和吳文化的理解,講解琵琶彈奏與吉他演奏,偶爾還會「插科打諢」講些笑話……她就是草根崑曲表演者呂成芳,被稱為「崑曲清口」第一人。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原標題:非遺追上新潮流   6月13日,首屆海南非遺購物節線上直播活動結合海南非遺文化資源,組織全省的非遺傳承人   「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來,目的還是在『用』,否則,非遺保護就會因死守而失去其應有的價值。」省旅文廳公共文化處(非遺處)負責人表示,當有更多時尚化、年輕化、潮流化、生活化的非遺產品走進大眾,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才更加具有力量。
  • 酷狗登陸2020南京融交會 展示如何用AI聽歌
    雲劇場、雲觀展、雲旅遊「直播+」讓傳統文化產業長出新業態2020「新冠」疫情防控下,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進一步推進網際網路產品走入百姓家,帶來智能生活新體驗的同時,也為許多傳統文化產業的數位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 抖音「地球一小時」熄燈直播 用聲音帶你穿梭次元
    ,以及栩影醬、阿七兩位二次元聲優達人,以一場「非遺文化×二次元」的跨界熄燈聲演會,為大家帶來一場跨越時空的聲音大賞,用聲音讓大家「看見」不可思議的奇幻世界,提醒大家:保護地球生態,我們能做的遠不止一小時。
  • 騰訊NOW直播的新內容打法:把春天當場景,用文化重塑社交
    而旅行這種東西,除非有特別的故事,它的記憶也會褪色,所以我們曾經用明信片和遊記的形式記錄它,後來用圖文結合的形式,短視頻和直播發達起來,我們的表達形式又多了很多。直播間時空構造的隨意性,能夠轉換交流場景,而場景轉換又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社交時代人的交流行為結構。生活本身的分量並不在於它承載了多少意義,而更在於此時此地。
  • 寶藏中國系列直播之寶藏河北圓滿成功,在線共睹河北精彩
    此次直播由河北省委網信辦指導、河北盤古網絡承辦,活動也得到了河北各級政府單位的大力支持。在百度APP、好看視頻、百度百家號等平臺同步推出,吸引了超340萬人次在線觀看,#寶藏河北#百家號話題更吸引了超400萬人熱烈討論,領略河北大好河山、歷史文化、古蹟名勝、非遺傳承。
  • 三八國際婦女節一場特別直播:為什麼她們只穿白襪,喝酒不能露嘴...
    戴上口罩,再戴髯口,演員闞鑫、賈哲、譚笑、張偉偉以行當動作展示《紅紅的薩日朗》,拉開直播大幕。3·8節特別直播是上昆「藝起前行·雲上昆聚」線上放送系列的「楔子」導賞,解密疫情期間劇團臺前幕後,選取崑曲文化中女性妝容、服飾、姿態、表演等,將傳統戲文世界的情趣、情懷加以提煉,在當代女性古典化視角與古典女性當代性選擇的精神交互中,致敬抗疫前線的女性同胞。
  • 直播紅木宮燈製作全流程、非遺教材《洪拳》上線
    大洋網訊 走進武館學洪拳,打開抖音繪宮燈,登上官微長知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白雲區非遺保護中心組織多個非遺項目,以「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的形式開展了多場主題活動,並通過在線上推出非遺法律法規學習、區非遺通識教材《洪拳》電子書等,為廣大群眾送上內涵豐富、選擇多樣的非遺日
  • 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白雲推出非遺「套餐」
    」讓白雲非遺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多維科普非遺直播、教材與法律齊亮相白雲非遺玩直播為了讓市民足不出戶徜徉非遺的多彩世界,區非遺保護中心攜手洪拳、白眉拳、蔡李佛拳、紅木宮燈等白雲重點非遺項目,於非遺日當天分時段開展線上直播活動,通過講解、演示等互動感極強的方式,展現白雲非遺的歷史沿革與傳承技藝,並在「文化白雲」官方微信公眾號分享直播入口
  • 美蘭區「雙節」系列文旅活動吸引市民遊客嗨玩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8日消息(記者 王康景 通訊員 梁崇平 蒙佳玲)記者近日從海口美蘭區獲悉,中秋國慶「雙節」黃金周期間,美蘭區通過舉辦系列文娛活動、推出鄉村旅遊、精品旅遊線等文旅活動,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參與活動盡情嗨玩,有效帶動該區文旅消費。市民遊客鄉村遊。
  • 非遺展5天迎人流50萬 「好戲七天樂」馬上接棒
    「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0婺州古城新春文化廟會就是在這裡舉行。上百家非遺展位帶來了八婺各地上百種非遺手工藝品。 磐安核雕非遺傳承人陳俊傑的攤位上,陳俊傑在現場邊製作邊吆喝,給來往市民介紹這項手藝,收穫了不少人氣。這位非遺傳承人告訴記者,別小看這樣一個核雕,市場價能賣到2000元一個。
  • 樊曼儂:不遺餘力推動崑曲藝術在臺灣傳承發展
    樊曼儂醒了過來,全神貫注望著臺上那如古畫中走出來的端莊女子,完全被帶入崑曲世界。那位表演者就是著名崑曲藝術家王奉梅。「那一刻我真正愛上了崑曲。我一直在尋覓什麼是最偉大的藝術,我已經看過全世界上萬場表演了,我突然意識到原來這才是我最嚮往的美學概念,那麼長情、悠遠、深邃。」樊曼儂說。
  • 我們是「昆蟲」
    只有"昆蟲"(崑曲愛好者),是他們的共同標籤。蔡筱君,同濟大學影視表演專業學生,青春版《長生殿》第一個報名者,從小受爺爺影響喜歡聽京劇,是個地地道道的戲迷。蔡筱君說,崑曲比較雅致,之前也經常會聽,不過,這次的訓練營對他來說還是第一次有機會可以系統地學習崑曲。不僅自己感興趣,蔡筱君還主動請纓,發動周邊高校的"昆蟲"。
  • 深圳戲院「戲曲進校園」 吸引15萬人次線上觀看
    12月1日,廣東粵劇院《粵劇專場》走進龍崗區新亞洲學校。 該活動分別為深圳曼徹斯通城堡學校、羅湖高級中學、深圳市龍崗區龍嶺初級中學、深圳市龍崗區新亞洲學校4所學校,送上了精彩的《京劇專場》《粵劇專場》以及《戲曲薈萃》(豫劇、京劇、崑曲、黃梅戲、越劇)演出,既包含國粹,也注重地方戲曲的傳承,引導孩子們從感受戲曲、了解戲曲,到欣賞戲曲、喜愛戲曲。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值此人間好時節,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出了節慶「嘆」非遺:「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中秋國慶系列活動,為市民群眾提供國慶出遊新方案。本次系列活動包括「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主題燈彩藝術作品展、「解碼非遺」體驗課和「雲賞非遺」專題展播三個版塊。
  •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
    6月11日,在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中,一場名為「非遺通草畫——講述古今中國故事」的展覽拉開了即將到來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序幕。通過5G網絡,搭建空中課堂。越秀區文化館開展線上實時導賞和通草畫文化傳承教學活動,邀請越秀區少年宮美術教師、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昕及其團隊成員與越秀區的中小學、幼兒園等學生進行互動,並結合嶺南物種戶外導賞活動,架起「網際網路+非遺傳承」的橋梁。
  • 2020廣州正佳廣場非遺文化直播活動時間+活動內容
    廣州正佳廣場非遺文化直播活動  時間安排:  第一場活動:6月19日開展  活動內容:以「讓傳統帶著愛延續」為主題,訪談一眾非遺大咖,傳承中國非遺文化,聯動正佳廣正街非遺內容展開。  第二場活動:6月25日開展  活動內容:適逢端午佳節,划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結合端午龍舟非遺文化,聯動正佳端午場景展開,在疫情影響之下,帶大家體驗不一樣的「龍舟節」。
  • 當崑曲遇見5G和AI!機器人登臺唱《遊園驚夢》,這很時髦
    當古老的600歲的崑曲遇見時尚的時髦的AI技術,會發生什麼奇妙的化學反應?江蘇省演藝集團為構建「國家大數據平臺戲曲數位化生產線」研發的「艾鰨三代」戲曲機器人,在戲曲服裝、化妝、道具、伴奏與機器人的協同匹配研究獲得重大突破,首次亮相即燃爆長三角文博會江蘇展區,將數字科技與傳統文化創新融合人機同臺的崑曲《遊園驚夢》華美呈現!
  • 越秀再添五項區級非遺
    在本次啟動儀式上,越秀區正式公布了熊氏少林大易筋經、廣式燒賣製作技藝、廣式腸粉(布拉腸製作技藝)、廣府傳統婚禮習俗、相聲(粵語相聲)共五項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弘揚武術、飲食、曲藝等廣府生活方式,豐富了該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