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
金羊網 2020-06-11
助力越秀區「非遺進校園」的體系化、精細化、創新化、普及化。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通訊員 梁致遠
「它們被稱作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去看一下吧。」6月11日,在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中,一場名為「非遺通草畫——講述古今中國故事」的展覽拉開了即將到來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序幕。
通過5G網絡,搭建空中課堂。越秀區文化館開展線上實時導賞和通草畫文化傳承教學活動,邀請越秀區少年宮美術教師、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昕及其團隊成員與越秀區的中小學、幼兒園等學生進行互動,並結合嶺南物種戶外導賞活動,架起「網際網路+非遺傳承」的橋梁。
當通草畫來到當代,訴說古今中國故事
通草畫,全稱叫做通草紙水彩畫,是畫在通草紙上的水彩畫。19世紀,通草畫作為廣州外銷畫的主要品種,遠渡重洋,達到世界上不同的國家與地區,是一張知名的廣州文化名片。因其造型生動,色彩濃豔,人物刻畫惟妙惟肖,甚至能看清某些植物與動物的肌理,通草畫又被稱作是「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
觀眾駐足認真觀看
在展廳內,記者看到了栩栩如生紅嘴藍鵲通草畫。據傳承人蘇昕在導覽中介紹,在通草畫的展覽中,可以看到當時廣州動植物的情況。「這張19世紀的通草畫,收藏於荷蘭博物館,畫的也是紅嘴藍鵲,我們根據它又臨摹了一張。」她說:「這幾年,隨著越秀區新河浦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們又再次看到了紅嘴藍鵲的蹤跡,且數量不少。這意味著這個物種在廣州已經生活了非常長的時間了。」
從繪畫歷史中看廣州,從當下生活反觀歷史,通草畫展覽展示了讓古今中國遙相呼應。當天的展覽,通過古今通草畫作品的「對話」,梳理越秀區對通草畫文化的研究、修復、復建、傳承等保護工作的成果。其中包括融合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圍繞疫情防控、現代藝術、紅色文化、越秀歷史文化街區、青少年傳承等內容創作的跨界作品,向最早捐贈十九世紀通草畫給廣州的英國學者伊凡·威廉斯先生致敬。蘇昕說:「2000年,伊凡·威廉斯先生將一張通草畫贈予廣州,才有了我們後續研究通草的歷史。」
吸引各年齡層觀眾
本次展覽還設立了通草畫社區傳承成果展示區域,歐美各大博物館、圖書館所藏的十九世紀廣州通草畫,部分如花鳥蟲魚圖鑑般,真實記錄著嶺南物種清代印記。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9年起,越秀區少年宮組織教師對照這些通草畫作品,在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尋找到三十多種鳥類、十種昆蟲,以及若干植物的生活蹤跡,如紅嘴藍鵲、紅耳鵯、巴黎翠鳳蝶、烏桕大蠶蛾、紫荊花樹等,再用當代通草畫的創新性技法,結合新河浦社區的建築和歷史變遷,將它們繪製成新作品,並以此為載體,糅合自然教育體系,帶領青少年走進社區體驗新河浦的人文文化保育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新技術,架起「網際網路+非遺傳承」的橋梁
為推動非遺保護實踐適應疫情防控期間的發展需求,越秀區探索「雲展覽+雲教育」模式,依託中國聯通的5G網絡,通過沃視頻和一直播APP,在越秀區文化館開展線上實時導賞和通草畫文化傳承教學活動。
網際網路搭橋
主辦方邀請越秀區少年宮美術教師、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昕及其團隊成員,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師生等,使用直播技術與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建設大馬路小學、東方紅幼兒園、東山教工幼兒園等師生進行互動,並結合嶺南物種戶外導賞活動,架起「網際網路+非遺傳承」的橋梁。
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展示活動運用廣州聯通的「5G+空中課堂」遠程教育方案,為非遺遠程教學提供了嶄新的途徑。今後將聯合越秀區教育局、越秀區少年宮,繼續探索「一點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的智慧教學模式,助力越秀區「非遺進校園」的體系化、精細化、創新化、普及化。
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昕
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在當天舉行的小型學術研討會上,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長程存潔表示,「非遺的傳承不僅是簡單的臨摹,它還需要還原原作的『魂』。同時既然要傳承,就需要創新的理論,留下讓後人有記憶的今人的作品。」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藝術科科長、美術教研員陳玉萍在談到非遺走進校園時表示,學校作為知識傳播的場所可以確保社會成員對文化價值、體系的認同,同時解決非遺傳承中,以師帶徒單一傳承的困境。她說:「非遺通過每一代人的流傳,更有影響力。」
據了解,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此期間,越秀區作為廣東省廣府文化(越秀)生態保護實驗區,將以「傳承文化瑰寶,講述中國故事」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包括「非遺通草畫——講述古今中國故事」展覽及專題學術研討會、書畫裝裱修復主題體驗、「惜芳鮮·珍健康」廣府飲食與健康生活網絡交流會、「讓廣鍾回家」——廣鍾製作技藝宣傳展暨經典機械時鐘展覽等。
編輯:智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