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曼儂:不遺餘力推動崑曲藝術在臺灣傳承發展

2020-12-04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3月22日電(記者喻菲、祁星)上海崑劇團2018年開春在臺北上演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代表作《臨川四夢》,以其典雅優美、細膩婉轉再次折服臺灣觀眾。

《臨川四夢》是湯顯祖凝聚畢生心血創作的《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牡丹亭》的合稱。「四部作品一氣呵成在臺演出是首次,更是盛會,反響非常好。演到《牡丹亭》時全場爆滿,看表演的既有八十多歲的老人,也有十幾歲的中學生。」負責演出推廣的臺北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說。

2018年恰逢上海崑劇團建團40周年,也是新象文教基金會成立40周年,雙方在崑曲藝術推廣方面合作逾20年。「崑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它流傳下去,這是我們推廣者應當擔負的責任。」樊曼儂說。

樊曼儂的父親曾是臺灣交響樂團成員,她幼時住在臺北一個大雜院。每日清晨,西方樂器與京劇團咿咿呀呀吊嗓子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樊曼儂後來學習西方古典音樂,但對東方藝術也很喜愛。

她回憶說,在自己成長的年代,臺灣有很多老師在大學講授崑曲文學,崑曲在戲曲藝術中以辭藻高雅優美著稱。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象」開始專門從事表演藝術推廣。「我們每次舉辦藝術節,第一天一定是中國傳統藝術之夜。」樊曼儂說。

早在1992年,「新象」就邀請上海崑劇團來臺巡演,連演9場,首場完全沒有送票,票房仍超過七成,最後又加場演出,震驚臺灣文藝界。

1993年,樊曼儂一行到大陸拜訪了幾家崑劇團,最後來到浙江崑劇團時已有些疲憊,看演出時她快睡著了。半夢半醒間,忽然聽到一位女子清麗脫俗、晶瑩剔透的嗓音,曲調婉轉,帶著悠悠哀怨。樊曼儂醒了過來,全神貫注望著臺上那如古畫中走出來的端莊女子,完全被帶入崑曲世界。那位表演者就是著名崑曲藝術家王奉梅。

「那一刻我真正愛上了崑曲。我一直在尋覓什麼是最偉大的藝術,我已經看過全世界上萬場表演了,我突然意識到原來這才是我最嚮往的美學概念,那麼長情、悠遠、深邃。」樊曼儂說。

1993年底浙昆赴臺演出,一場戲兩個半小時,沒有一個人提前離席。

在「新象」引入大陸院團演出的同時,臺灣許多學者也積極從事崑曲教育推廣。上世紀90年代,由曾永義教授、洪惟助教授等舉辦的「崑曲傳習計劃」邀請大陸崑曲藝術家赴臺講學。他們不但指導專業演員和票友,還走進大學、中學示範演出,培養了一批崑曲觀眾,對崑曲在臺灣的發展與推廣貢獻良多。

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後,這一古老藝術獲得更多重視,但很多老藝術家面臨退休,如何更好傳承這門藝術備受關注。

2003年,樊曼儂和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在蘇州崑劇院觀看「小蘭花」班演員表演時,提出兩岸合作重新編排製作《牡丹亭》,藉助臺灣在舞檯燈光、音響方面的經驗,用新穎的舞臺方式來呈現。樊曼儂邀請了多位臺灣藝術家參與舞臺設計和劇本改編。

這部後來被稱作青春版《牡丹亭》的作品2004年4月在臺北首演,之後又到香港、北京、上海和美國、英國等地巡演,至今已演出數百場。

「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大魅力就是在追求古典雅致的美學品味時,增加了對現代崑劇的詮釋和創新。為什麼叫做青春版?因為演員當時都只有二十幾歲,我們希望通過年輕人吸引年輕人。」樊曼儂說。

近年來,兩岸崑曲交流從未中斷,大陸崑劇院團多次來臺演出,廣受臺灣觀眾歡迎。

2017年11月,臺灣首座崑曲博物館設立,展出了洪惟助教授數十年收藏的上萬件文獻、6000多件影音資料,以及包括戲服、樂器、名家書畫在內的千餘件崑曲文物。

樊曼儂說:「500年前莎士比亞的時代,我們中國就已經有崑曲這麼棒的藝術,集文學、戲劇、舞蹈、音樂之大成,崑曲勢必會在21世紀傳承下來。」(完)

相關焦點

  • 臺灣新象 兩岸文化交流推手
    大陸崑劇團輪番獻藝,樊曼儂特別邀請臺灣官方文化機構前來錄影,既將珍貴藝術存檔留在寶島,也將資料送給大陸來臺演出的團隊。「他們自己的演出,想要自行發行都可以。」樊曼儂告訴記者:「當時那種交流大家基本上都是心胸很大,希望偉大的藝術長存。」  推出青春版《牡丹亭》  「這些頂尖一流的藝術家們要退休了,下一代要怎麼接續呢?」樊曼儂開始正視崑曲傳承的問題。
  • 白先勇甘當崑曲義工傳承古典不餘力
    剛剛與王蒙、劉恆分別捧得北京文學節大獎的著名華人作家白先勇,近年來一直忙於推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日前,他帶著青春版的《牡丹亭》來到天津,與南開學子暢談人生,共同「尋訪青春夢」。記者見縫插針採訪了曾以《謫仙記》、《玉卿嫂》、《遊園驚夢》、《永遠的尹雪豔》、《孽子》諸多作品打動讀者的白先勇。
  • 迎接崑曲的大美時代 ——讀楊守松《大美崑曲》
    作家充分展現了崑曲「大美」的品質和靈性,深入探討了中國民族文化在當代發展進步的普遍性和規律性問題,非常有思想文化價值。1990年,楊守松的報告文學「崑山之路」在全國產生了極大影響。如今,作家由寫經濟轉到寫文化。經過七八年的採訪,足跡遍及全國七個崑曲院團,採訪了海內外著名崑曲人,一邊學習,一邊思考,積累了大量材料,繼長篇報告文學《崑曲之路》之後,又完成了《大美崑曲》。
  • 這首歌讓崑曲在B站火了,它還不是「人」唱的
    李香君,明末「秦淮八豔」之一,經歷了明亡劇變,其事跡被清初戲劇巨匠孔尚任寫入《桃花扇》中,可以說是崑曲這一藝術形式的代表人物。畫面中,臺下的杜麗娘與臺上主人公的相望餘韻不盡,歌詞中有一些小的關竅也表現出作者對崑曲這一古老藝術形式能夠傳承興盛的願望。比如說,歌詞中反覆提到「一甲子」「六十年」,看似平常,實際上卻所指頗深。
  • 領略中西合璧的藝術魅力
    當崑曲唱白與莎士比亞經典名句行雲流水般轉換,東西方跨越時空的一場心靈對話呈現在歐洲觀眾眼前。  日前,國際靜安·魅力無限「中華文化走出去」暨現代戲劇谷品牌海外推介活動在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辦。
  • 用一場直播共迎崑曲非遺的春天,吸引更多新「昆蟲」
    崑曲表演藝術家計鎮華演唱《長生殿·彈詞》。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老師現場講述兩地崑曲情。但不同以往的是,這場演出不僅致敬崑曲藝術、致敬崑曲人,也致敬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在直播現場,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講述了他和湖北省第一家崑曲社——創立於2015年的武漢蘭韻崑曲社的名譽社長,與曲社的結交情緣,以及在疫情期間的互致關懷。
  • 金菇朵國際兒童藝術中心在滬成立
    華波波表示「自己我很榮幸來到這裡,和大家一起分享五千年中華文明傳承的小故事,更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做好這些瑰麗文化的傳承人。」活動現場成立的「金菇朵國際兒童藝術中心」,正是以打造「傳承中華五千年瑰麗文化的小傳人」為目標。作為陸家嘴社區文化建設聯合會會員單位重點打造的品牌,陸家嘴社區文化建設聯合會秘書長周新國寄予厚望。
  • 臺灣寫真:百年文物返鄉 助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傳承
    臺灣寫真:百年文物返鄉 助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傳承 2015-12-07 21:12: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當崑曲遇見5G和AI!機器人登臺唱《遊園驚夢》,這很時髦
    當古老的600歲的崑曲遇見時尚的時髦的AI技術,會發生什麼奇妙的化學反應?江蘇省演藝集團為構建「國家大數據平臺戲曲數位化生產線」研發的「艾鰨三代」戲曲機器人,在戲曲服裝、化妝、道具、伴奏與機器人的協同匹配研究獲得重大突破,首次亮相即燃爆長三角文博會江蘇展區,將數字科技與傳統文化創新融合人機同臺的崑曲《遊園驚夢》華美呈現!
  • 王圪墶村:莊戶人的崑曲夢
    在霸州市的一個普通鄉村王圪墶村,有600餘年歷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百戲之祖」崑曲,居然傳唱了一百多年,並成了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這個村還保存有我國民間唯一能演出崑曲的業餘劇團。
  • 梅蘭芳藝術傳承傳播中心在北京語言大學掛牌成立
    新華網北京6月13日電(邢賀揚)13日上午,由北京語言大學和梅蘭芳紀念館共建的梅蘭芳藝術傳承傳播中心在北京語言大學正式掛牌成立。梅蘭芳紀念館副館長劉鎖榮等嘉賓為梅蘭芳藝術傳承傳播中心揭牌。梅蘭芳藝術傳承傳播中心將不斷開拓,不辱使命,為傳承中華文化、傳播中國精神、促進文化交融、推動文明互鑑做出應有的貢獻。
  • 2020「兩會聲音」追蹤十堰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後繼有人
    委員心聲——建議開闢優秀人才「綠色通道」在市政協第五屆第四次會議上,民盟十堰市委員會提出《十堰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現狀、有關問題及對策建議》提案。「十堰地方戲曲藝術在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效。但縱觀全市戲曲事業的現狀,仍存在著戲曲人才匱乏、創作演出經費不足、排練演出場地陳舊等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 在線「碰撞」創意火花 滬臺青年分享藝術青春
    新華社上海11月30日電(記者楊愷、許曉青)「在這次活動中,我發現其實不僅在臺灣,在上海也有很多職業發展機會。」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三年級學生林辰妤前不久在一場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通過視頻發表感言。
  • 她是國家培養9年的藝術人才,後來卻投入娛樂圈,原因讓人感慨
    崑腔以婉轉、清靈、細膩的特點受到了無數人的喜愛,在當地人的不斷學習、傳承和弘揚之下,很快,崑曲就成為了全國知名的一種戲劇唱腔和劇種。但當時的崑曲還有些單一,聽多了之後就稍顯無趣,因此慢慢的,崑曲在國內的地位下滑了。 在嘉靖年間,大約公元16世紀中期,著名戲曲家魏良輔就對當時已經失去活力的崑曲注入了新的生機。他大膽改革,將當時在國內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等等唱腔都合理融入到崑曲之中,從此,崑曲成為一種富於變化、極其靈動的新戲劇聲腔唱法,而貢獻極高的魏良輔也被封為「崑曲之祖」。
  • 川渝民間扎染藝術交流:傳承非遺文化 照亮多彩生活
    ……近日,來自重慶、自貢、內江等地的扎染藝人和扎染藝術愛好者相聚在古剎聖地聖水寺,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藝術,體驗扎染製作工藝。當天,來自自貢的知名扎染藝人丁永超向大家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藝術的發展過程、藝術特點和製作工藝等。隨後,大家在丁永超的指導下,進行扎染製作,選料、浸泡、擰乾、包紮、染色……大家按照工藝流程,隨心所欲地創作起來。「太神奇了!」
  • 群英薈萃 名家雲集「一帶一路」與秦腔藝術的振興發展論壇在定西市...
    中國甘肅網10月25日訊(本網記者 張蘭琴 通訊員 祁曉亮 ) 10月23日上午,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定西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與秦腔藝術的振興發展論壇在定西市舉行,旨在通過學術交流活動,讓與會秦腔藝術研究專家、傳承人和非遺保護工作者探索保護傳承傳統戲曲的途徑與措施
  • 《李大釗》亮相上海 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
    原標題:北京京劇院《李大釗》亮相上海,攜手北京交響樂團,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今天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鬥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上答卷。」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說。
  • 鄧凌月: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其中,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我們應堅定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涵育鄉村文明新風尚。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