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霸州市的一個普通鄉村王圪墶村,有600餘年歷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百戲之祖」崑曲,居然傳唱了一百多年,並成了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這個村還保存有我國民間唯一能演出崑曲的業餘劇團。
誕生於江蘇崑山的崑曲,為何會流傳到冀中鄉間呢?
據說清末王圪墶村有個叫高森林的人,曾經在京城醇賢親王奕譞府的崑曲班吹嗩吶,水平高,名氣大。後來醇親王死了,崑曲班解散,他回到家鄉,很多人慕名前往拜師學藝。於是,在這個冀中的小村莊,興起了學唱崑曲之風,崑曲從王府走向了民間農村。高森林的兒子高翔玉,也從父學藝,後來成了北昆的著名藝人,享譽京、津、滬。
以前,王圪墶村人平日裡種地、打魚、織葦,農閒的時候藝人們就教徒弟一起唱崑曲。王圪墶村緊鄰大清河與白洋澱,老一輩崑曲藝人們就坐著小船,在白洋澱的各個碼頭、村落之間輾轉著搭班唱戲,有時候晚上戲臺子就搭在船上。郭蓬萊、王樹雲、樊志清、邱惠亭等人都是當年北方崑曲的名角。王圪墶村的崑曲大都得自於這些北昆前輩藝人們的傳授,尤其是邱惠亭,他是當年北昆榮慶社郝振基的學生,工武生,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曾在王圪墶村教戲十多年。
邱惠亭去世於上世紀80年代,在他主持下,王圪墶的崑曲紅紅火火了一陣子。文革前,村子裡隔三差五唱大戲,年輕人去學戲,生產隊還特批可以不勞動仍然記工分。那個時候村子裡懂戲的也多,老一輩的人還活著,唱幾十齣的折子戲都沒問題。
崑曲在王圪墶村的傳奇與輝煌曾經一度失色,人們都忙著賺錢打工,村子裡的年輕人也喜歡流行歌舞,不愛看老戲。沒有接班人,村裡再也演不來《青石山》那樣幾十人的大戲了,大多數時間只是老人們湊在一起過過戲癮,最大只能演《蘆花蕩》、《夜奔》等幾齣小戲。
現在村裡崑曲劇團的藝人們年齡大都在60多歲,最年輕的也45歲了,作為一項歷史悠久、曾經為廣大群眾歡迎的藝術,村裡的老藝人們期待有真正熱愛這項藝術的年輕人繼續著他們的事業。
他們的願望得到了村委會的大力支持,村裡把崑曲老藝人大都安排在農民公園工作,並出資買戲裝、買樂器。村裡的小學校還組織了十幾名喜歡崑曲的孩子,利用周末的時間請老藝人授課。看來,老藝人們的夢想有望成真。
(題頭照片為王圪墶村的村民在農民公園裡唱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