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圪墶村:莊戶人的崑曲夢

2020-11-22 搜狐網

  在霸州市的一個普通鄉村王圪墶村,有600餘年歷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百戲之祖」崑曲,居然傳唱了一百多年,並成了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這個村還保存有我國民間唯一能演出崑曲的業餘劇團。

  誕生於江蘇崑山的崑曲,為何會流傳到冀中鄉間呢?

  據說清末王圪墶村有個叫高森林的人,曾經在京城醇賢親王奕譞府的崑曲班吹嗩吶,水平高,名氣大。後來醇親王死了,崑曲班解散,他回到家鄉,很多人慕名前往拜師學藝。於是,在這個冀中的小村莊,興起了學唱崑曲之風,崑曲從王府走向了民間農村。高森林的兒子高翔玉,也從父學藝,後來成了北昆的著名藝人,享譽京、津、滬。

  以前,王圪墶村人平日裡種地、打魚、織葦,農閒的時候藝人們就教徒弟一起唱崑曲。王圪墶村緊鄰大清河與白洋澱,老一輩崑曲藝人們就坐著小船,在白洋澱的各個碼頭、村落之間輾轉著搭班唱戲,有時候晚上戲臺子就搭在船上。郭蓬萊、王樹雲、樊志清、邱惠亭等人都是當年北方崑曲的名角。王圪墶村的崑曲大都得自於這些北昆前輩藝人們的傳授,尤其是邱惠亭,他是當年北昆榮慶社郝振基的學生,工武生,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曾在王圪墶村教戲十多年。

  邱惠亭去世於上世紀80年代,在他主持下,王圪墶的崑曲紅紅火火了一陣子。文革前,村子裡隔三差五唱大戲,年輕人去學戲,生產隊還特批可以不勞動仍然記工分。那個時候村子裡懂戲的也多,老一輩的人還活著,唱幾十齣的折子戲都沒問題。

  崑曲在王圪墶村的傳奇與輝煌曾經一度失色,人們都忙著賺錢打工,村子裡的年輕人也喜歡流行歌舞,不愛看老戲。沒有接班人,村裡再也演不來《青石山》那樣幾十人的大戲了,大多數時間只是老人們湊在一起過過戲癮,最大只能演《蘆花蕩》、《夜奔》等幾齣小戲。

  現在村裡崑曲劇團的藝人們年齡大都在60多歲,最年輕的也45歲了,作為一項歷史悠久、曾經為廣大群眾歡迎的藝術,村裡的老藝人們期待有真正熱愛這項藝術的年輕人繼續著他們的事業。

  他們的願望得到了村委會的大力支持,村裡把崑曲老藝人大都安排在農民公園工作,並出資買戲裝、買樂器。村裡的小學校還組織了十幾名喜歡崑曲的孩子,利用周末的時間請老藝人授課。看來,老藝人們的夢想有望成真。

  (題頭照片為王圪墶村的村民在農民公園裡唱崑曲)

相關焦點

  • 圪梁梁上杏子俏枝頭
    醉愛……站在圪梁梁杏子樹下,不由吟唱起一首白話的歌謠:想起我的心上人,夜裡睡下光夢夢,來到當年的坡畖畖,找不到當年長大的姑娘
  • 樊曼儂:不遺餘力推動崑曲藝術在臺灣傳承發展
    新華社臺北3月22日電(記者喻菲、祁星)上海崑劇團2018年開春在臺北上演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代表作《臨川四夢》,以其典雅優美、細膩婉轉再次折服臺灣觀眾。《臨川四夢》是湯顯祖凝聚畢生心血創作的《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牡丹亭》的合稱。「四部作品一氣呵成在臺演出是首次,更是盛會,反響非常好。
  • 上古漢語中成群的「圪溜」是什麼意思?
    「樛流、觩、佝僂」都與「圪溜」有原音傳承關係。鉤、屈、曲、樛、觓、佝等詞的上古音,構成了漢語中一個形容彎曲的「圪溜」群。這說明圪溜的圪頭源於歷史原音。蒙語的「彎」是 mxr(瑪格裡),與「圪溜」有對應性。「彎」的藏語夏河話 ɡr,錯那話kur mo,羌語博嘎爾語 pa kar,景頗語阿儂怒話 ɡo a,緬語載瓦語 kor,2 都與「圪溜」對應。
  • 迎接崑曲的大美時代 ——讀楊守松《大美崑曲》
    讀《大美崑曲》,能感受到一種強烈飽滿的情感在流動,就是作家對崑曲的愛,對崑曲藝術家的愛。楊守松是帶著一種深厚的情感來完成創作的。如果說《崑山之路》是一種理性意志引領作品思想的話,那麼《大美崑曲》則是以一種對美好藝術的敬畏之心來引領作品思考的。作家不僅是一個崑曲迷,還是一個崑曲專家。在這樣基礎上進行創作,材料可靠,情感真摯,思想到位,可信可讀。
  • 白先勇甘當崑曲義工傳承古典不餘力
    剛剛與王蒙、劉恆分別捧得北京文學節大獎的著名華人作家白先勇,近年來一直忙於推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日前,他帶著青春版的《牡丹亭》來到天津,與南開學子暢談人生,共同「尋訪青春夢」。記者見縫插針採訪了曾以《謫仙記》、《玉卿嫂》、《遊園驚夢》、《永遠的尹雪豔》、《孽子》諸多作品打動讀者的白先勇。
  • 崑曲名角教小朋友畫臉譜
    7月19日,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與昆樂府研習基地聯合推出、現代快報獨家媒體合作的「遇見·崑曲」南京市中小學生及崑曲愛好者公益夏令營,在夫子廟昆樂府開講,優秀青年演員孫晶給孩子們講戲曲臉譜常識,手把手帶教畫臉譜。課堂現場,全程VR直播,感興趣但沒機會來現場的戲迷們也可以在線學。
  • 社旗縣唐莊鄉官營村:脫貧心裡甜 聯歡迎新年
    土生土長莊戶人,原汁原味鄉土音。官營村群眾自發烹飪的「文化盛宴」,透著原生態,緊跟流行季,「得勁又過癮」!據悉,當天的聯歡會,還通過縣融媒體中心的「雲上社旗」手機客戶端平臺進行了同步直播,不僅點擊量破萬,而且,「官營官營,一定會贏!」「棒棒噠!」等留言點讚、互動評論一浪高過一浪。文藝節目讓人意猶未盡,先進表彰開始接續上演。
  • 用一場直播共迎崑曲非遺的春天,吸引更多新「昆蟲」
    樂隊演奏當崑曲遇見莫扎特。每年的5月18日都是崑曲人的節日。19年前的這一天,崑曲入選首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了「世界第一非遺」。每年的5·18,世界各地崑曲人都會如節日一樣舉辦各種活動隆重紀念。
  • 這首歌讓崑曲在B站火了,它還不是「人」唱的
    今年,將古典崑曲元素與極具未來感的虛擬人聲進行碰撞的歌曲《繁華唱遍》橫空出世,短短幾天播放量就已突破百萬。崑曲入詞,無一字無來處《繁華唱遍》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在家鄉看年邁阿婆表演崑曲的故事。這裡很好地注意到了崑曲曲牌體的特徵,引用的曲牌也注意到了南北曲兼顧。
  • 常村煤礦榮獲「全國文明單位」
    榮譽的背後往往有著精彩的故事,常村煤礦也不例外。那時的「她」出生在1985年7月3日,從認知到成長,從艱苦創業到努力奮鬥,「她」一步一步實現著心中的夢。雖然「她」不是一個人物,但她有思想、有擔當、有作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一起來聆聽關於「她」的故事!
  • 著名作曲家陳鋼——弦音上的蝴蝶夢
    藝術家有可能在痛苦的時候寫出幸福的曲子要在沒有陽光的時候寫出陽光在沒有鳥鳴的時候寫出鳥鳴在沒有希望的時候寫出希望就像有許多口袋就看你從哪個口袋裡拿東西——陳鋼梁祝藝術真相之作曲家陳鋼的蝴蝶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蝴蝶的影子,從「莊周夢蝶」到「梁山伯與祝英臺」,蝴蝶在裡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 山東女子成北方崑曲傳承人:一線生旦每人僅會幾十齣戲
    反觀我們的湯顯祖和崑曲,儘管忠實粉絲不少,但相比之下要寂寞多了。在明清長達200年的崑曲輝煌時期,舞臺上有崑曲折子戲近3000折,引發鋪天蓋地般的全民痴狂。即使衰落後的清同治年間,蘇州四大昆班上演劇目有140多種、800多出。
  • 二月二,撒灰道,蚰蜒圪蛇都知道……
    二月二這個節日裡,在我老家太行山腹地的平順縣東南山區,流傳著一種其它地區並不多見的「撒灰道」儀式,即沿著房前屋後的四周、屯糧的囤圈、行人小道的一邊用草木灰撒出一道來灰線,一邊撒還要一邊念叨:二月二,撒灰道,蚰蜒圪蛇都知道……我的老家在大山裡,房前屋後不是山就是崖,在山間崖邊,先人用勤勞的雙手開出了一溜溜窄窄細細的田地,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 小灘子村:稻花香裡說豐年
    夏末秋初,準格爾旗大路鎮小灘子村,鬱鬱蔥蔥的莊稼綠了豐收在即的村莊。8000餘畝玉米畝產預計1700餘斤,200餘畝水稻畝產預估1000餘斤……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灘子村村委會主任喬旭激動地說:「今年雖然旱情嚴重,但村子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
  • 《寶可夢:劍/盾》烏賊王圖鑑
    烏賊王是《寶可夢:劍/盾》中一種軟體寶可夢,從名字就可以知道該寶可夢的原型就是現實中的烏賊。
  • 《李大釗》亮相上海 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
    原標題:北京京劇院《李大釗》亮相上海,攜手北京交響樂團,融入崑曲聲腔、舞蹈元素「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今天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鬥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上答卷。」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