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
作者丨王克明(書房記團隊作者)
按:王克明先生《原音詞淺論》一文運用學界研究成果,通過與漢語上古擬音和蒙語等語言語音的對應比較,對陝北方言中成群的嵌L形態詞語和圪頭詞語等,做了較新視角的探討,認為這些詞語來源於單音漢語形成前的原來語音形態,具有發生學意義上的原始繼承性,稱謂其「原音詞」更切近本質。論文收載於邢向東教授主編的《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論叢》第三集。作者稍有修訂後,「書房記」分五篇連載,每篇保留文中小題,外加新擬標題。
通過歷史比較觀察圪頭詞的原音詞性質
陝北方言的「圪頭詞」現象也引人注意。對入聲 k 不表義音節,專家學者已極備述,論說者眾。圪頭詞與上古音和蒙語以及不同時期藏語等詞語的歷史比較,反映出詞頭「圪」的一種起源現象,由此可以觀察到圪頭詞的原音詞性質。
陝北話「圪溜」是描述「彎曲」的形容詞。楊雄所記「鉤」之「鉤格(洛)」音,是其可能來源。但上古鉤無復聲母,未知前上古音。「屈」是「曲而不伸者」,上古音 klud、khlud;「曲」是「不直也」,上古音 khloɡ。二字詞義都是「彎曲」,「圪溜」也可能是屈、曲的原音詞。
《詩經》有「兕觵其觓」。觓(qiú)上古音 ɡrw,指獸角彎曲狀,後也寫觩。觩上古音 ɡu。《揚雄·甘泉賦》有「玄瓚觩」。1「觩(liú)」也是謂彎曲狀,是觓的原音詞。班彪《北徵賦》有「遠紆迴以樛流」。樛(jiū)義彎曲,上古音 krw。「樛流」亦義彎曲,是樛的原音詞。又有「佝」,《集韻》釋「病僂」,脊背彎曲。佝上古音qhloos,佝僂是佝的原音詞。「樛流、觩、佝僂」都與「圪溜」有原音傳承關係。鉤、屈、曲、樛、觓、佝等詞的上古音,構成了漢語中一個形容彎曲的「圪溜」群。這說明圪溜的圪頭源於歷史原音。
蒙語的「彎」是 mxr(瑪格裡),與「圪溜」有對應性。「彎」的藏語夏河話 ɡr,錯那話kur mo,羌語博嘎爾語 pa kar,景頗語阿儂怒話 ɡo a,緬語載瓦語 kor,2 都與「圪溜」對應。在藏語、羌語、景頗語、緬語、彝語的26種方言中,「彎」這個形容詞,約80%都與「圪溜」或「鉤」有語音對應性。除上述外,藏語支中,藏文 ɡug po,拉薩 ku ku;羌語支中,普米(九龍)ɡ,爾蘇 khuo khuo;景頗語支中,獨龍 d ɡ,達讓 k ti,格曼 kɑi tkɑi;緬語支中,緬文 kk,仙島 k,阿昌 kok,緬語 kɑu,克倫 ke;彝語支中,彝語(南華)ɡu,僳僳 ɡo,基諾 a khu,納西 ɡv。3
陝北話「圪撈」是謂攪和、和弄。蒙語攪和 xoelx(赫倆赫),與圪撈有對應性。「攪」的藏語是 dkruɡ,藏語支錯那門巴語的麻瑪話是 kro,都與「圪撈」對應相似,也與攪的上古音kruu 對應,圪撈是攪的原音詞。此外,不少地方都有的「和弄」一詞,也與蒙語 xoelx(赫倆赫)有對應性。胡臥切「和(huò)」上古音 ɡools,和弄是和的原音詞。
陝北的「圪捩」一詞,有彆扭、固執、不好相處、不協調的意思,與蒙語說偏向、偏差的 xlbrl(格勒伯),對應相似。同義,陝北也說「狡」:那人可狡了。狡有戾義,乖張違逆,上古音 kreew。「圪捩」是「狡」的原音詞。
陝北「圪梁」詞義是「崗」。蒙語說稜、梁是 xr(格裡。山梁音格令),與圪梁對應。走山梁說xrlǎx(格日勒忽)。「崗」上古音 klaa,圪梁是崗的原音詞。
陝北量詞「骨咧」,是一掛鞭炮的「掛」。蒙語量詞串、掛是 xilx(格裡格),與骨咧有對應性。「掛」上古音 kwrees,骨咧是掛的原音詞。
陝北說「滾」是「骨攏」,即北京的「骨碌」。蒙語打旋、翻滾一詞是 xlrǎx(歸拉赫),與骨攏、骨碌有對應性。「滾」上古音 kluun,骨攏、骨碌是滾的原音詞。
陝北「骨圙」是卷的量詞,指一卷一卷的,筒形的。蒙語的卷、捲成筒形是 xlǎx(歸拉赫),與骨圙對應。居轉切「卷」上古音 kron,骨圙是卷的原音詞。
陝北動詞「骨拉」義「刮」,蒙語刨、鏟、刮、削是 xarǎx(哈熱忽)。中世紀後,蒙語裡的 k 輔音,分化演變成了 ɡ 和 x,4 故 xarǎx 與骨拉音義對應。「刮」上古音 kwriid、kwraad,骨拉是刮的原音詞。
陝北「圪剌」一詞指山溝類地形、偏遠的小山溝,詞源於「谷」。谷是兩山之間,上古音 klooɡ。緬語谷 khlok,標敏瑤語山間 dn khl,藏語深澗 ɡrog po,都與「圪剌」對應。「圪剌」是「谷」的原音詞。
陝北話「角」說「圪嶗」,同孔穎達所記角落,亦同元人所寫肐落、閣落、圪落,也同今人所說旮旯。藏語「角落」音 ɡrwa,標敏瑤語「屋角」說 pla kl,都與圪嶗對應。角上古音krooɡ,「圪嶗」和角落、旮旯等都是「角」的原音詞。
陝北把黑心秤叫「黑圪欄秤」,「圪欄」義「杆」。莊稼稈的「稈」,《集韻》謂「與杆同」。「稈」上古音是 klaan,因之,圪欄是杆的原音詞。
陝北話「圪塄」義謂埂坎。埂上古音 kraa、kraa,圪塄是「埂」的原音詞。又有「疄」義田壟,與「埂」形成異文。疄上古音 rin、rins。
陝北話還有「圪愣」一詞,用於停阻義,如說話中間圪愣一下。圪愣是「梗」的原音詞,梗上古音 kraa。
陝北語詞「骨連」,義蜷縮,是「蜷」的原音詞。蜷上古音 ɡron。
陝北管夾肢窩叫「胳老缽」,這是「夾」的原音詞。夾上古音 kreeb,甲骨文字腋下二人。
從藏語言中觀察前置輔音音節化的過程,可以看到,複輔音中的前置輔音 ɡ,在語言變化中,獨立為音節,成為了「圪」。如古藏語新舊的「新」ɡsar pa,羌語成為 khs,嘉戎語前置輔音弛化成了 k k;古藏語「活的」ɡson po,嘉戎語弛化為 k s so;「豹」ɡziɡ,嘉戎語弛化為k tk。「嘉戎語曾經大範圍地發生過前置輔音音節化過程」,5 其數字一至九中,八個出現了前置 k 音節。6 如「三」,古藏語是 ɡsum,羌語變為了 khs,而嘉戎語前置輔音獨立,成為了 k sɑm;「九」dɡu 成為了 k uɡu。
「乾淨」一詞,羌語 kn ts 的雙音節語音幾近漢語,嘉戎語 k o 也是雙音節。它們都來自古藏語 ɡtsa ma 的前置輔音音節化,獨立出了「幹」(kn、k)這個不表義音節。7 漢語詞「乾淨」中的「幹」,實際上也是「不表義音節」,不具有從古至今漢字「幹」所具有的任何詞義。與羌語詞一樣,「乾淨」的兩個音節兩個字,表達的只是「淨」的詞義。漢語的「乾淨」是一個「圪頭詞」,元代開始把圪頭書寫為「幹」。但是「淨」上古音 shree,無前置輔音 ɡ、k。未知前上古音。《集韻》釋「淨」為「冷貌」。「冷」上古音 ree,與「淨」形成異文。雖然在與羌語的比較中尚觀察不到「幹」的來歷,但可知「乾淨」也是一個漢語原音詞。
陝北話裡的一些圪頭詞,因為未知對應單音詞,不易判斷源流。但它們與蒙語詞的音義對應,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古語傳承的可能性。
如「圪尖、圪樁」,是謂木尖樁一類。蒙語變尖、變細長是 gx(格吉忽),尖的、尖錐形的是 ggr(格吉格日),尖的、尖長的是 g(格莊)。它們與「圪尖、圪樁」相近或相同。
如「圪胝兒」,陝北謂小疙瘩。宋《軒渠錄》有「要剪腳上骨茁兒、肐胝兒也。」蒙語說鼓起、凸起是 gudix(古地克),與圪胝兒相似。
陝北說土堆、土峁是「圪堆、圪都」。宋元寫「骨堆、孤堆」,《五燈會元》有「平地起骨堆」,《老生兒》雜劇有「嫁的狗隨狗走,嫁的孤堆坐的守」。蒙語說凸起的、隆起的是 gudgr(古都格日),與「圪都」有相似性。
幹而翹起,起皺,收縮發皺,陝北說「圪齪」;皺眉,皺褶,陝北說「圪皺」。蒙語幹而翹起、起皺的 xr:x(浩拆),抽皺、起皺褶的 xar:x(哈拆),聲母 x 是從 k 演變過來的,因此與圪齪、圪皺對應相似。
陝北話「圪料」義不平整、彎曲、兩頭兒翹起。宋代寫作「吉獠」。《五燈會元》有「吉獠舌頭問將來」等語。蒙語兩頭翹起說 gdrǎx(格德熱忽),與圪料有對應性。翹上古音 ɡew、ɡews,無L復聲母。但宋代俗語常用「吉獠」,說明「圪料」不是蒙元影響,早已是口語。
不表詞義的前置音節,陝北話除了「圪」,還有骨、卜、忽、得。藏語的音變中,有的前置輔音獨立成了骨、卜、得等詞頭音節。如古藏語的「賊」rku ma,扎壩話成為 ku ma,木雅話是 ku mi;古藏語的「官」dpon po,扎壩話 pe mbu,木雅話 po mb;古藏語的「爪子」sder mo,嘉戎語t p,木雅話 de m。8 在同屬漢藏語系的壯侗語言中,和溫州方言、閩粵方言中,動植物名詞帶「圪、卜、忽、得」不表義詞頭是普遍現象。這類詞陝北雖然存量不多,但虼蚤、圪針等,反映出它們來自共同祖語的可能性。
傣語(德宏)的鸕鷀 ka tsai、白鷺 ka'ja,壯語(武鳴)的樟樹 ko'u'、草 ko'tum,溫州方言的蟑螂 ku za、臭蟲 ku sai,閩粵方言的蟑螂 ka'la、八哥 ka'di等,詞頭是「圪」的同類。壯語(武鳴)的蜜蜂 tu ti、老鷹tu lam,閩粵方言的蚯蚓 t kin,詞頭是「得」的同類。溫州方言的螞蟻fu a,閩粵方言的蒼蠅pu'ji,詞頭是「卜」的同類。閩粵方言的蒼蠅hu li,詞頭是「忽」的同類。「忽」即「胡」。東漢前「胡」無實義,是不表義音節,如胡螓、胡蟬等。9「胡」指西域是後起義。
古代南方地名和人名的發語詞,也可以與陝北的「圪、卜、忽」等詞頭比較。句章、句容、句餘、句無、姑蘇、姑蔑、姑幕、姑復等地名,勾踐、句吳、夫差、夫楖、無餘、無疆、餘善、餘祭等人名,「它們的冠首字,卻可以確知只是古越語的發語詞而已」,10 也是沒有詞義的不表義音節。傳至今天,南方的個舊、個馬、個陋、個宕等地名的「個」,亦不表義。古越語是多音節語言,有學者認為屬於南亞-南島語。它們像阿爾泰語、藏羌語給陝北留下了「圪」字頭一樣,在南方留下了「個」字頭。「圪」與「句、姑、個、古、過」對應,「卜」與「夫、無」對應,「忽」與「餘、於、烏」對應。
——————————————
注釋
1 網友元流書坊為本文提示了觓、樛流、疄、顱、等詞。
2 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11頁。微信無法顯示音調標註。
3 引自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11頁。
4 參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蒙漢詞典》前言21頁。
5 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27頁。
6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版)117頁。
7 引自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26頁。
8 引自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26-428頁。
9 引自周振鶴、遊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140-14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 周振鶴、遊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176-1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