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中成群的「圪溜」是什麼意思?

2021-01-08 書房記

古漢語裡,「圪溜」也成群

作者丨王克明(書房記團隊作者)

按:王克明先生《原音詞淺論》一文運用學界研究成果,通過與漢語上古擬音和蒙語等語言語音的對應比較,對陝北方言中成群的嵌L形態詞語和圪頭詞語等,做了較新視角的探討,認為這些詞語來源於單音漢語形成前的原來語音形態,具有發生學意義上的原始繼承性,稱謂其「原音詞」更切近本質。論文收載於邢向東教授主編的《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論叢》第三集。作者稍有修訂後,「書房記」分五篇連載,每篇保留文中小題,外加新擬標題。

通過歷史比較觀察圪頭詞的原音詞性質

陝北方言的「圪頭詞」現象也引人注意。對入聲 k 不表義音節,專家學者已極備述,論說者眾。圪頭詞與上古音和蒙語以及不同時期藏語等詞語的歷史比較,反映出詞頭「圪」的一種起源現象,由此可以觀察到圪頭詞的原音詞性質。

陝北話「圪溜」是描述「彎曲」的形容詞。楊雄所記「鉤」之「鉤格(洛)」音,是其可能來源。但上古鉤無復聲母,未知前上古音。「屈」是「曲而不伸者」,上古音 klud、khlud;「曲」是「不直也」,上古音 khloɡ。二字詞義都是「彎曲」,「圪溜」也可能是屈、曲的原音詞。

《詩經》有「兕觵其觓」。觓(qiú)上古音 ɡrw,指獸角彎曲狀,後也寫觩。觩上古音 ɡu。《揚雄·甘泉賦》有「玄瓚觩」。1「觩(liú)」也是謂彎曲狀,是觓的原音詞。班彪《北徵賦》有「遠紆迴以樛流」。樛(jiū)義彎曲,上古音 krw。「樛流」亦義彎曲,是樛的原音詞。又有「佝」,《集韻》釋「病僂」,脊背彎曲。佝上古音qhloos,佝僂是佝的原音詞。「樛流、觩、佝僂」都與「圪溜」有原音傳承關係。鉤、屈、曲、樛、觓、佝等詞的上古音,構成了漢語中一個形容彎曲的「圪溜」群。這說明圪溜的圪頭源於歷史原音。

蒙語的「彎」是 mxr(瑪格裡),與「圪溜」有對應性。「彎」的藏語夏河話 ɡr,錯那話kur mo,羌語博嘎爾語 pa kar,景頗語阿儂怒話 ɡo a,緬語載瓦語 kor,2 都與「圪溜」對應。在藏語、羌語、景頗語、緬語、彝語的26種方言中,「彎」這個形容詞,約80%都與「圪溜」或「鉤」有語音對應性。除上述外,藏語支中,藏文 ɡug po,拉薩 ku ku;羌語支中,普米(九龍)ɡ,爾蘇 khuo khuo;景頗語支中,獨龍 d ɡ,達讓 k ti,格曼 kɑi tkɑi;緬語支中,緬文 kk,仙島 k,阿昌 kok,緬語 kɑu,克倫 ke;彝語支中,彝語(南華)ɡu,僳僳 ɡo,基諾 a khu,納西 ɡv。3

陝北話「圪撈」是謂攪和、和弄。蒙語攪和 xoelx(赫倆赫),與圪撈有對應性。「攪」的藏語是 dkruɡ,藏語支錯那門巴語的麻瑪話是 kro,都與「圪撈」對應相似,也與攪的上古音kruu 對應,圪撈是攪的原音詞。此外,不少地方都有的「和弄」一詞,也與蒙語 xoelx(赫倆赫)有對應性。胡臥切「和(huò)」上古音 ɡools,和弄是和的原音詞。

陝北的「圪捩」一詞,有彆扭、固執、不好相處、不協調的意思,與蒙語說偏向、偏差的 xlbrl(格勒伯),對應相似。同義,陝北也說「狡」:那人可狡了。狡有戾義,乖張違逆,上古音 kreew。「圪捩」是「狡」的原音詞。

陝北「圪梁」詞義是「崗」。蒙語說稜、梁是 xr(格裡。山梁音格令),與圪梁對應。走山梁說xrlǎx(格日勒忽)。「崗」上古音 klaa,圪梁是崗的原音詞。

陝北量詞「骨咧」,是一掛鞭炮的「掛」。蒙語量詞串、掛是 xilx(格裡格),與骨咧有對應性。「掛」上古音 kwrees,骨咧是掛的原音詞。

陝北說「滾」是「骨攏」,即北京的「骨碌」。蒙語打旋、翻滾一詞是 xlrǎx(歸拉赫),與骨攏、骨碌有對應性。「滾」上古音 kluun,骨攏、骨碌是滾的原音詞。

陝北「骨圙」是卷的量詞,指一卷一卷的,筒形的。蒙語的卷、捲成筒形是 xlǎx(歸拉赫),與骨圙對應。居轉切「卷」上古音 kron,骨圙是卷的原音詞。

陝北動詞「骨拉」義「刮」,蒙語刨、鏟、刮、削是 xarǎx(哈熱忽)。中世紀後,蒙語裡的 k 輔音,分化演變成了 ɡ 和 x,4 故 xarǎx 與骨拉音義對應。「刮」上古音 kwriid、kwraad,骨拉是刮的原音詞。

陝北「圪剌」一詞指山溝類地形、偏遠的小山溝,詞源於「谷」。谷是兩山之間,上古音 klooɡ。緬語谷 khlok,標敏瑤語山間 dn khl,藏語深澗 ɡrog po,都與「圪剌」對應。「圪剌」是「谷」的原音詞。

陝北話「角」說「圪嶗」,同孔穎達所記角落,亦同元人所寫肐落、閣落、圪落,也同今人所說旮旯。藏語「角落」音 ɡrwa,標敏瑤語「屋角」說 pla kl,都與圪嶗對應。角上古音krooɡ,「圪嶗」和角落、旮旯等都是「角」的原音詞。

陝北把黑心秤叫「黑圪欄秤」,「圪欄」義「杆」。莊稼稈的「稈」,《集韻》謂「與杆同」。「稈」上古音是 klaan,因之,圪欄是杆的原音詞。

陝北話「圪塄」義謂埂坎。埂上古音 kraa、kraa,圪塄是「埂」的原音詞。又有「疄」義田壟,與「埂」形成異文。疄上古音 rin、rins。

陝北話還有「圪愣」一詞,用於停阻義,如說話中間圪愣一下。圪愣是「梗」的原音詞,梗上古音 kraa。

陝北語詞「骨連」,義蜷縮,是「蜷」的原音詞。蜷上古音 ɡron。

陝北管夾肢窩叫「胳老缽」,這是「夾」的原音詞。夾上古音 kreeb,甲骨文字腋下二人。

從藏語言中觀察前置輔音音節化的過程,可以看到,複輔音中的前置輔音 ɡ,在語言變化中,獨立為音節,成為了「圪」。如古藏語新舊的「新」ɡsar pa,羌語成為 khs,嘉戎語前置輔音弛化成了 k k;古藏語「活的」ɡson po,嘉戎語弛化為 k s so;「豹」ɡziɡ,嘉戎語弛化為k tk。「嘉戎語曾經大範圍地發生過前置輔音音節化過程」,5 其數字一至九中,八個出現了前置 k 音節。6 如「三」,古藏語是 ɡsum,羌語變為了 khs,而嘉戎語前置輔音獨立,成為了 k sɑm;「九」dɡu 成為了 k uɡu。

「乾淨」一詞,羌語 kn ts 的雙音節語音幾近漢語,嘉戎語 k o 也是雙音節。它們都來自古藏語 ɡtsa ma 的前置輔音音節化,獨立出了「幹」(kn、k)這個不表義音節。7 漢語詞「乾淨」中的「幹」,實際上也是「不表義音節」,不具有從古至今漢字「幹」所具有的任何詞義。與羌語詞一樣,「乾淨」的兩個音節兩個字,表達的只是「淨」的詞義。漢語的「乾淨」是一個「圪頭詞」,元代開始把圪頭書寫為「幹」。但是「淨」上古音 shree,無前置輔音 ɡ、k。未知前上古音。《集韻》釋「淨」為「冷貌」。「冷」上古音 ree,與「淨」形成異文。雖然在與羌語的比較中尚觀察不到「幹」的來歷,但可知「乾淨」也是一個漢語原音詞。

陝北話裡的一些圪頭詞,因為未知對應單音詞,不易判斷源流。但它們與蒙語詞的音義對應,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古語傳承的可能性。

如「圪尖、圪樁」,是謂木尖樁一類。蒙語變尖、變細長是 gx(格吉忽),尖的、尖錐形的是 ggr(格吉格日),尖的、尖長的是 g(格莊)。它們與「圪尖、圪樁」相近或相同。

如「圪胝兒」,陝北謂小疙瘩。宋《軒渠錄》有「要剪腳上骨茁兒、肐胝兒也。」蒙語說鼓起、凸起是 gudix(古地克),與圪胝兒相似。

陝北說土堆、土峁是「圪堆、圪都」。宋元寫「骨堆、孤堆」,《五燈會元》有「平地起骨堆」,《老生兒》雜劇有「嫁的狗隨狗走,嫁的孤堆坐的守」。蒙語說凸起的、隆起的是 gudgr(古都格日),與「圪都」有相似性。

幹而翹起,起皺,收縮發皺,陝北說「圪齪」;皺眉,皺褶,陝北說「圪皺」。蒙語幹而翹起、起皺的 xr:x(浩拆),抽皺、起皺褶的 xar:x(哈拆),聲母 x 是從 k 演變過來的,因此與圪齪、圪皺對應相似。

陝北話「圪料」義不平整、彎曲、兩頭兒翹起。宋代寫作「吉獠」。《五燈會元》有「吉獠舌頭問將來」等語。蒙語兩頭翹起說 gdrǎx(格德熱忽),與圪料有對應性。翹上古音 ɡew、ɡews,無L復聲母。但宋代俗語常用「吉獠」,說明「圪料」不是蒙元影響,早已是口語。

不表詞義的前置音節,陝北話除了「圪」,還有骨、卜、忽、得。藏語的音變中,有的前置輔音獨立成了骨、卜、得等詞頭音節。如古藏語的「賊」rku ma,扎壩話成為 ku ma,木雅話是 ku mi;古藏語的「官」dpon po,扎壩話 pe mbu,木雅話 po mb;古藏語的「爪子」sder mo,嘉戎語t p,木雅話 de m。8 在同屬漢藏語系的壯侗語言中,和溫州方言、閩粵方言中,動植物名詞帶「圪、卜、忽、得」不表義詞頭是普遍現象。這類詞陝北雖然存量不多,但虼蚤、圪針等,反映出它們來自共同祖語的可能性。

傣語(德宏)的鸕鷀 ka tsai、白鷺 ka'ja,壯語(武鳴)的樟樹 ko'u'、草 ko'tum,溫州方言的蟑螂 ku za、臭蟲 ku sai,閩粵方言的蟑螂 ka'la、八哥 ka'di等,詞頭是「圪」的同類。壯語(武鳴)的蜜蜂 tu ti、老鷹tu lam,閩粵方言的蚯蚓 t kin,詞頭是「得」的同類。溫州方言的螞蟻fu a,閩粵方言的蒼蠅pu'ji,詞頭是「卜」的同類。閩粵方言的蒼蠅hu li,詞頭是「忽」的同類。「忽」即「胡」。東漢前「胡」無實義,是不表義音節,如胡螓、胡蟬等。9「胡」指西域是後起義。

古代南方地名和人名的發語詞,也可以與陝北的「圪、卜、忽」等詞頭比較。句章、句容、句餘、句無、姑蘇、姑蔑、姑幕、姑復等地名,勾踐、句吳、夫差、夫楖、無餘、無疆、餘善、餘祭等人名,「它們的冠首字,卻可以確知只是古越語的發語詞而已」,10 也是沒有詞義的不表義音節。傳至今天,南方的個舊、個馬、個陋、個宕等地名的「個」,亦不表義。古越語是多音節語言,有學者認為屬於南亞-南島語。它們像阿爾泰語、藏羌語給陝北留下了「圪」字頭一樣,在南方留下了「個」字頭。「圪」與「句、姑、個、古、過」對應,「卜」與「夫、無」對應,「忽」與「餘、於、烏」對應。

——————————————

注釋

1 網友元流書坊為本文提示了觓、樛流、疄、顱、等詞。

2 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11頁。微信無法顯示音調標註。

3 引自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11頁。

4 參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蒙漢詞典》前言21頁。

5 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27頁。

6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版)117頁。

7 引自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26頁。

8 引自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426-428頁。

9 引自周振鶴、遊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140-14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 周振鶴、遊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176-177頁。

相關焦點

  • 撒不溜pipo是什麼梗?撒不溜pipo是什麼意思?
    撒不溜pipo是什麼梗?撒不溜pipo是什麼意思?時間:2020-12-26 00:1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撒不溜pipo是什麼梗?撒不溜pipo是什麼意思?
  • 王圪墶村:莊戶人的崑曲夢
    據說清末王圪墶村有個叫高森林的人,曾經在京城醇賢親王奕譞府的崑曲班吹嗩吶,水平高,名氣大。後來醇親王死了,崑曲班解散,他回到家鄉,很多人慕名前往拜師學藝。於是,在這個冀中的小村莊,興起了學唱崑曲之風,崑曲從王府走向了民間農村。高森林的兒子高翔玉,也從父學藝,後來成了北昆的著名藝人,享譽京、津、滬。
  • 上古山東史:東夷人與古羌人的區別
    上古山東史:山東人從哪裡來?文/郭峰(書房記專欄作家)三、東夷人與古羌人的三大區別羌和夷有三大區別。一是陶器。但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時候播種呢?現在有曆法,有節令,「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到什麼時候播什麼種,農民都知道。遠古人不知道啊,他們草木為歲,連年都不過,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播種。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業時令性很強,生死存亡的大事,怎麼辦?
  • 撒不溜pipo是什麼梗?這梗帶有罵人之意,慎用
    撒不溜pipo是什麼梗?這梗帶有罵人之意,慎用時間:2021-01-04 21:05   來源:手遊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撒不溜pipo是什麼梗?這梗帶有罵人之意,慎用 撒不溜pipo作為一個網絡流行語,很多人最關心的就是其中的意思了,因為在自己的圈子裡聽不懂別人說的話就會很難進行交流,下面小編帶來的就是撒不溜pipo是什麼意思的介紹,其實這個話和之前的你kin你擦是同一個人   原標題:撒不溜pipo是什麼梗?
  • 說得還真溜...
    說得還真溜...,漢語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劃分為八大方言,官話方言(北方話)、晉語、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語。宜春話「熨斯八帖」的意思是?問題2. 宜春話「挨夜唧」的意思是?問題3. 宜春話「咪咪麼麼」的意思是?問題4. 宜春話「'博士'屋裡冇凳坐」的意思是?問題5. 宜春話「呸雀」的意思是?問題6. 宜春話「駁階」的意思是?問題7.
  • 漢族、漢語、漢字、漢服、漢朝,這個「漢」到底是什麼意思?
    本意是什麼?知道答案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漢」篆書書法)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所以我們先來說說華夏和華夏族。研究可知,這更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稱謂。「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歸順於周武王。古代中原地區自稱為華夏,稱四方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其實就是在強調自己的正統地位。
  • 美國教授:看我們的漢語試卷,中國人會做嗎?
    中華上下5000年歷史博大精深,而和我們的歷史一樣厚積薄發的,還有中國漢語。不可否認,一直到今天,漢語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每年無數老外為此抓破了頭,但卻依舊只得皮毛,不得精髓。其實,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完全是兩碼事。
  • 馬龍登高考作文是什麼意思?2019高考全國漢語試卷作文題公布
    馬龍登高考作文是什麼意思?2019年高考作文是什麼?在全國漢語試卷中「奧運我最愛」的主題,提到了馬龍世乒賽奪冠之後高喊「I a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國製造)今年世乒賽,馬龍成功創造了世乒賽男單三連冠的偉績,世界三大賽冠軍數量達到23個,穩居中國男子乒壇歷史第一人。
  • 江西省的簡稱「贛」是什麼意思?——五嶺逶迤說象郡
    ——兼論古代漢語語音的分期說過,虞,是上古時候大象的一個別稱。它的上古音讀作:gui(媯)。前文二:偉人詩裡的一個地名釋義——兼解九嶷山上為何有象廟?也說過,湖南道縣一帶,是夏朝時的有庳氏的祖居地。有庳氏,就是有鼻氏,有象氏。由此向東,就是江西省最南端的大餘縣。餘,虞也,象也。而五嶺裡的大庾嶺,其實就是大虞嶺,大象嶺也。大餘縣南面的丫山, 也是象山的意思。
  • 圪梁梁上杏子俏枝頭
    醉愛……站在圪梁梁杏子樹下,不由吟唱起一首白話的歌謠:想起我的心上人,夜裡睡下光夢夢,來到當年的坡畖畖,找不到當年長大的姑娘
  • 「夜讀」沙圪堵,和我的青春
    回溯那些日子,我們的友誼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可能是從巷口3毛錢的碗託和8毛錢的麵皮起步,那是一個少年最奢侈的分享;可能起步於偷溜進烈士陵園,鑽到塔下一探究竟時那種惶惶和相互鼓勵(如果烈士在天有靈,請原諒一群半大孩子的莽撞和無禮,本無意冒犯,只是青春的躁動無處安放);可能起步於三輛五輛自行車並排騎行在三馬路寬敞的街道上,笑著鬧著,享受著那時的「速度與激情」;可能起步於把單車騎進一個將將能過一輛自行車的窄巷,磨了手、擦了肩也不能說,說了就跌了份兒
  • 二月二,撒灰道,蚰蜒圪蛇都知道……
    龍抬頭「,意味著結束冬眠、萬物生機盎然,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的意思。實際上,農曆二月二日大多處於「雨水」「驚蟄」「春分」這三個節氣之間,從此開始,天氣回暖,降雨增多,各種冬眠的動物都復甦過來,植物也相繼萌芽,農家著手春耕。
  • 日本人常說的「叭嘎呀路」是什麼意思?翻譯成漢語,終於明白了
    日本人常說的「叭嘎呀路」是什麼意思?翻譯成漢語,終於明白了!八嘎呀路的敘述語是電視劇中常見的鏡頭之一,而且絕對不是一句好話,就像是某些口吐芬芳,讓人聽了之後面紅耳赤的話一樣,八嘎丫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攻擊性。只不過這一部分攻擊性在電視劇往往會被藝術性的表達,或者因為某些原因不能直接表示。八嘎牙路這句話在日語當中有著不同的書寫方法,而我們姑且可以把八嘎呀路當成一種音譯。
  • 英語能夠傳播到世界各地,為什麼漢語就不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和漢字對應的就是英語的單詞了(漢字以及詞都對應英語詞,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和字母對應的是漢字的筆畫(都只表形不表意),和詞根詞綴對應的是漢字的部首偏旁(有形也有意義),而且字看得懂連起來不知道什麼意思這已經不是語言意義上的難了,而是表達內容的難,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事物用漢語表達的結果是看見字,然後不知道說了什麼,那麼英語就是只能看見一串串字母,連詞根詞綴這些都沒辦法判斷了
  • 漢語詞彙的容量資源
    常用的漢語詞彙主要是兩字詞彙、三字詞彙、四字詞彙以及五字詞彙。先看兩字詞彙理論上最多會有多少呢?當你看不懂原文,就去看釋文,但如果釋文也讓你摸不準什麼意思呢?這時候就只能瞎猜了!這就是過去兩千年漢語面臨的窘境。而如果說英語等字母組成的語言也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呢?  如果詞彙量增加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甚至十萬倍呢?會不會增加長度呢?如果長度增加到無法記憶、無法讀出來、以致於註解都太冗長讓人看不明白的時候,那些拼音文字還要怎麼交流呢?
  • 他們是純正的漢族人,人口有1億,只說正統漢語,雖難懂,但好聽
    但其實在所有語言來說有一些語言經過長時間的流傳漸漸與傳統的古漢語脫離了,直到現在有這麼一群人才算是說正宗漢語的漢族人,這類漢語比較難懂,但是聽起來還是很好聽的。漢語根據時代分為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還有現代漢語,現代漢語跟之前的上古漢語相差甚遠,不過上古漢語是現代漢語的祖宗。
  • 漢語真的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嗎?
    「漢語」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我們平時交流、通信、都離要用漢語來表達。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但是知道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上最難學習的十種語言中,漢語名列第幾位嗎?漢語在這份名單中位居榜首。
  • 超級構式:來自漢語語法演化史的證據
    2.上古漢語的被動結構及其超級構式  跟現代漢語相比,先秦漢語的被動結構具有兩個突出特徵:一是被動助詞「見」、「被」等只能出現於謂語動詞之前,但是不能引入施事名詞;二是如果需要表達施事,則必須用介詞「於」在謂語中心之後引入
  • 信息熵是什麼,為啥漢語被稱為信息熵最大的語言?最普及的英語呢
    中國文字的發展史有五千年的歷史,非常的深奧,如果不學習拼音,根本認不全所有的字,漢語的複雜和其中的樂趣吸引了很多的外國人,他們也認為漢語是最難學習的語言,一個字有好幾種意思,而且一個意思也可以寫出很多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