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是大家最為熟知的一句諺語,在民間一般都把龍當作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抬頭「,意味著結束冬眠、萬物生機盎然,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的意思。
實際上,農曆二月二日大多處於「雨水」「驚蟄」「春分」這三個節氣之間,從此開始,天氣回暖,降雨增多,各種冬眠的動物都復甦過來,植物也相繼萌芽,農家著手春耕。
二月二這個節日裡,在我老家太行山腹地的平順縣東南山區,流傳著一種其它地區並不多見的「撒灰道」儀式,即沿著房前屋後的四周、屯糧的囤圈、行人小道的一邊用草木灰撒出一道來灰線,一邊撒還要一邊念叨:二月二,撒灰道,蚰蜒圪蛇都知道……
我的老家在大山裡,房前屋後不是山就是崖,在山間崖邊,先人用勤勞的雙手開出了一溜溜窄窄細細的田地,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儘管石厚土薄,但是通過先人們的努力,養活人還是可以的。房子就建在地頭岸邊,耕種方便。方便是方便了,但把房子建在山裡的地頭岸邊,也有許多的壞處。
春天來了,萬物生長,也包括小動物。驚蟄過後,各種蟲子甦醒過來,開始新的一年繁衍生息,它們要在大地上無憂無慮的生長,也可能就會進入到人類的活動範圍,比如鑽進屋裡柜子下、炕洞裡,這其實不是它們有意入侵,對於大自然來講,人類才是入侵者。
從我記事開始,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天剛放亮,父母親就會早早起床,把院子打掃乾淨,去東屋的火坑裡掏出草木灰裝滿小籃子,喊我起床去撒灰道。沿著房子以及豬圈、廁所的牆根、裝玉米的囤轉圈、去上學的山路靠牆一邊,我都很認真地撒上一道,從不敢有一點斷線。我生在山裡,長在山裡,但我特別害怕山裡的小生靈,各種蚰蜒、蜈蚣、長蟲,我都怕。媽媽告訴我,只要二月二這一天把灰道撒好了,這一年這些小東西都不會再遇見。
父親告訴我,「撒灰道」是祖輩傳下來的,傳了多少年了,也不知道。在民國版的《平順縣誌》中記載有:二月二日,謂龍抬頭,先一日篩灶灰於牆根,以防諸蟲,曰團龍,亦曰禁五毒。因為在山裡居住,與各種蟲子的相遇是難免的,所以這個習俗就一直保留了下來。大約在平順縣的許多地方,後來已經沒有了這個習俗。在1997年出版的新版《平順縣誌》上關於「二月二」的風俗是這樣記載的:「一些地方在院房沿牆撒灰道或在門前燃柏樹枝葉,以避毒蟲進入房間。1950年後,此俗消失。」
其實吧,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一定是與一個地方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的,由於我的家鄉在大山裡,道路不暢,信息更是封閉,一年裡免不了和一些毒蟲偶遇,所以我們這裡就完整保留了在二月二撒灰道的習慣,但是在平順縣的大多地方已經沒有這個習俗了,所以在編輯新版《平順縣誌》時,編輯就認為這個習俗在整個平順縣都沒有了。
關於「撒灰道」,還有一段十分可笑的記憶:大約四十年以前了,那年二月初二,父母親早早地叫我去撒灰道,我把籃子裡的灰撒完了,但我上學放學走的小路還沒撒夠,我就去二嬸家的火坑裡掏了些灰,那些灰是剛剛才著完火的,裡邊還有火星,我並不知道。我提著小籃子往小路上一邊走還一邊念叨著「二月二,撒灰道,蚰蜒圪蛇都知道」,我還沒走到小路的灰道接頭處時,小籃子就開始冒煙了,我扔下小籃子就跑回了家。把此事告訴父母親,趕來時,小籃子的底已經被燒完了,還好那天沒風,要不然山上的樹林就該遭殃了。
二月二,撒草木灰的習俗,還比較普遍,只是撒的方式或形式略有不同而已。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說:「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燻床炕,令百蟲不生。」
在山東部分地區農村,二月二這天家家戶戶會在門前、場院用草木灰圍成一個個圓圈,中間放上五穀、硬幣。一邊用灰畫圈還一面嘴裡念叨著:「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滿、小囤漾」,希望來年家裡糧食豐收,財源滾滾。陝西富縣一帶還流行撒灰圍莊牆外的做法,也是伏龍驅蟲的表現。
「二月二,撒灰道」作為民間流傳的一種習俗,是人們敬畏自然、企盼美好的一種心願。敬畏自然,是人類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訣所在。經過今年的這次嚴重疫情,我們更應該敬畏自然,這也是在給我們自己找一條生路。